在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害后的法律救济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AJUN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学校教师罢课维权的现象,它们有的发生在大学、中小学,有的甚至是在幼稚园。在这些教师采用集体罢课的方式对学校和政府施压,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然而损失最大的还是学生群体。可那些因教师罢课而导致无法正常上课的学生的损失又有谁来埋单呢?本文将以教师罢课为视角,分析此类行为法律性质、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当在遇到此类案件的时候,家长、学生应当如何通过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国家又应该在法律制度上去保障学生在此类案件中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教师;罢课;受教育权;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1;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1-0180-02
  作者简介:李斌(1989-),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教师罢课行为法律性质的认定
  教师罢课行为法律性质的认定决定了案件的定性,笔者认为,应该将此类案件定性为学生受教育权侵权行为。可能很多学者并不认同,理由是受教育权侵權之诉的提起一般是因为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资格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而不是仅仅失去了几天的上课时间就应该提起受教育权侵权之诉。在此疑问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有二:第一,从受教育权被侵害的范围上来讲,受教育权并不仅仅是指受教育权的资格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而是只要是接受教育者有权利接受教育,与此同时教育提供者一方又有义务提供教育时,在没有法定理由的情况下,擅自剥夺受教育者的权利,就应当认为属于受教育权侵权。如果我们从无差别的意义上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权的话,根据《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和常规教育教学活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①,其中第一项就是“听课权”。第二,从受教育权侵权的程度上来讲,对受教育权侵害权的定性,不能因为学生仅仅是失去了几天上课的机会而否定学生的受教育权被侵犯的事实。因为教师罢课的时间有的可不是仅仅几天,有的是几个星期,如果这样的形势任其发展,造成教师随意通过把罢课给学校或者政府施压成为教师维权的惯用方式,其危害不但给国家教育事业、广大教育机构的正常秩序带来阻碍,也有损于教师的社会形象。同时,最大的损失还是学生的受教育权被严重侵害,特别是那些即将面临升学考试的毕业生来讲,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第三,从我国立法目的上来讲,我国《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法规,无不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得到充分的实现。
  有的学者可能会有疑问,为何一定要以侵权损害来要求赔偿损失呢?为何不可以采用合同违约,要求学校承担违约责任来寻求救济呢?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对于整个的教育机构体系的基本定位还是行政性的事业单位,它不是一般的市场主体,不能与受教育者建立起平等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合同关系或者消费者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受教育者一方受教育权受到侵害,不应由合同法来调整,自然也不能以合同违约来追究学校的违约责任。故只能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二、侵权行为责任主体的认定
  侵权行为责任主体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被侵权一方当事人权利顺利实现。一般情况下,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当是侵权行为的实施者,但有些情况下行为人不需要对被侵权人直接承担侵权责任,这也是所谓的替代责任理论。替代责任,是指基于责任人与行为人之间的特定关系,责任人对于行为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的侵权责任。替代责任是基于责任承担者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基础关系而产生,而不是基于责任者的个人过错。②如: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替代责任(规定在《侵权责任法》32条第1款);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替代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条);接受个人劳务一方对提供个人劳务一方的替代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5条前半句);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替代责任(《侵权责任法》第54条)。那么在教师罢课学生受教育权侵权案中,教师对于学校来讲,其实就好比单位工作人员相对于用人单位的性质,单位员工未完成单位交给其应该完成的任务给第三方造成损失的,应由员工所在单位对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三、因教师罢课致学生受教育权被侵害的救济途径及完善
  (一)救济途径
  1.加强与罢课教师的对话。第一,高等教育学校的同学可以凭借自己学校的学生组织代表,与罢课教师加强对话,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尽快恢复上课秩序;第二,请求第三方介入调解,学生组织可以向本校的教务机构(如教务处),或者向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寻求帮助,让他们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第三,以下还可以由家长代表与教师代表沟通,通过谈判等方式,尽快恢复上课。
  2.如果已经对学生造成较大损失,比如停课多日的,学生因此所交的学费、在停课期间滞留学校的生活费、因停课而不得不回家的必要交通费等实际损失,学生或者家长可以向学校协商赔偿。若果和解不成,学生或家长可以请求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调解。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教师不但能够尽快复课,而且可以用补课的方式来补救学生损失。
  3.诉讼救济。如果影响比较恶劣,给学生可能造成或者已经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但是又与学校无法达成一致和解或者调解,学生或者家长可以以学校为被告,提起受教育权侵权的民事诉讼,要求损害赔偿。
  (二)教师罢课致学生受教育权侵权救济途径的完善
  1.学校学生会组织应加强维权能力的建设,积极宣传和培养同学的维权意识和学校主人翁的意识,不能因为教师与学校和政府的纠纷,将学生的受教育权置若罔闻。
  2.强制学校建立健全学生维权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综合实力评级项目和学校负责人综合成绩考评上,以激励和督促学校重视积极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3.尽快将禁止教师罢课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确立下来。尽管我国《公务员法》第53条归于禁止行为第2项规定:禁止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但是并没有明确将教师纳入其适用主体范围。这在国外在已有相关规定,如日本国家公务员法第98条第2项规定,所有公务员罢工及怠工行为一概禁止。日本文部省认为,教师人事政策是管理和操作问题,只能由教育行政机构决定,地方公务员法禁止教师与地方教育机构进行集体谈判;在德国、法国,国家立法机关确定教师的权利义务,政府和教师协无权就此签署集体谈判合同,禁止教师罢课;在美国,教师及公务员不得罢工。③
  四、总结
  如果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那么教师就是栽培这些花朵的伟大园丁,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但是教师通过罢课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因为这违背了教育事业设立的初衷,违背了教师特殊的职业属性,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受教育权拿来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筹码。所以当学生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时,一定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加强与罢课老师的对话沟通,造成损失可以向所在学校或者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寻求救济,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以学校为被告向法院以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提起受教育权侵权之诉。或许只有如此能唤起全社会对于维护教育事业的担当,更多的孩子才不会因教师罢课被遗忘在教室、操场,才不会因教师罢课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而焦急不安。
  [ 注释 ]
  ①尹力.教师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协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14(3).
  ②孟建猛.替代责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
  ③余雅风.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看教师的权利及其界限[J].教师教育研究,2006,5,18(3).
  [ 参 考 文 献 ]
  [1]尹力.教师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协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14(3).
  [2]孟建猛.替代责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
  [3]余雅风.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看教师的权利及其界限[J].教师教育研究,2006,5,18(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情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法律有必要针对其做出相应的新规制。2015年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第15条的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在不改变本罪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加重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法定刑的设置,意在通过法律的规制来遏止收买犯罪的发生,从而在源头上切断买方市场,打击拐卖人口犯罪。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九);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
摘要:本文从医疗器械收费问题延伸到政府和市场关系层次,意在论证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应当是占主导地位,政府在市場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运用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的不足,这样的市场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政府与市场;医疗收费;医疗器械  中图分类号:F4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277-01  一、医疗器械收费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财政对
摘要:垄断会限制市场竞争、增加交易成本,显然威胁着法经济学家所追求的资源配置效率。世界大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垄断的危害并制定一系列法律,但随着理论界以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为主的分野,立法模式也不尽相同。另外,垄断规制客体的复杂性和主体的有限理性使得对相关市场、市场集中度和限制竞争的行为等因素难以界定。然而大数据的出现为这一法经济学问题的解决供了新转机,大范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可以及时基于既建的数学模型做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在发展的同时会忽视农民个体的权益保障。故通过实地调研方式探求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权益得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权益;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1-0038-02  作者简介:谷晓彤(1995-),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法学专业。  自十八大以
摘要: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型无形财产,既具有传统财产的属性,又有其鲜明特点:该财产易受侵害、难以维权。本文通过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特征、侵权及救济的研究,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立法现状;虚拟财产属性;民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061-01  一、我国当下的立法现状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出租车行业之症结所在及其与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之间的关系,见微知著,总结出行政审批制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期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鉴益。  关键词:行政审批;行政垄断;出租车;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D922.294;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172-02  作者简介:范小军(1993-),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
摘 要:传统的商法是以商人和商行为两大板块为切入点构建商法体系的,而现代商法的核心则是交易模型的构建。在当代,世界各国有的实行新商行为主义标准,有的实行新商行为主义标准,不论是哪种标准,传统商法对现代商事交易的规范都已经捉襟见肘,市场越来越需要一部更完善的法律规范来保障运行,现代商法便应运而生。而构建现代商法的核心便是交易模型。  关键词:交易模型;现代商法;交易风险  中图分类号:D922.28
摘要:2001年《商标法》确认商标侵权以“商标相同、商标近似”为主要标准,司法实践中,随着问题的涌现,2002年最高法院首次提出了“混淆可能性”来解释商标近似和商品类似,2013年新《商标法》正式将“混淆可能性”列入认定商标侵权的主要标准之一。本文以法条为中心,在借鉴国内外商标侵权的认定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近似性;联想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3.43文献标识
摘 要: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是必须对事故进行认定,确定属于重大交通世故范畴。但交通事故认定,并不能简单地作为判断交通肇事罪的条件。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分析了两者间的关系。  关键词: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行政违法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173-01  作者简介:周珍珍(1987-),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本
摘 要:《劳动合同法》引入支付令制度,有利于简便快捷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种廉价的司法救济途径。然而,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劳动合同法》支付令制度规定过于原则,没有相关具体的制度配套,可操作性较差。要实现其立法本意,需要降低支付令的启动条件、调适举证分配、规制异议滥用、合理衔接支付令程序与诉讼程序,以全面发挥支付令制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欠薪支付令;程序;制度  中图分类号: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