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与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ShiJia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卒中后抑郁与抑郁症患者多种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卒中后抑郁病人(卒中后抑郁组)、30例卒中后非抑郁病人(卒中非抑郁组)、30例抑郁症病人(抑郁症组)、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4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卒中后抑郁组、抑郁症组、卒中非抑郁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6,TNF-α和hs-CRP水平分别为:[ (137.23±8.12)pg/ml,(34.12±3.12) pg/ml,(64.62±6.11)pg/ml,(6.70±1.52)mg/L];[ (133.21±7.56)pg/ml,(33.56±2.65) pg/ml,(62.95±5.66)pg/ml,(1.65±0.99)mg/L];[ (43.25±6.23)pg/ml,(16.12±2.60) pg/ml,(32.23±7.12)pg/ml,(5.77±1.21)mg/L];[(42.12±5.78)pg/ml,(15.32±3.23) pg/ml,(31.55±6.70)pg/ml,(0.66±0.74)mg/L]。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症组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卒中非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卒中后抑郁组>卒中非抑郁组>抑郁症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卒中后抑郁和抑郁症可能具有相同的免疫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
目的探讨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70例脑卒中M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干预组35例,对照组维持原有治疗及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训练。干预前后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MBI)指数评价脑卒中患者MCI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MBI评分[(55.71±5.08)分]优于对照组[(53.65±5.78)分]及干预前[(52
目的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以了解其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选符合条件的19例GAD患者为GAD组,20例条件匹配的正常人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在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进行DWI扫描,在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1000 s/mm2(b value of 1000 s/mm2)时,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指数化弥散系数(eADC)值,并进
目的探索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及其一级亲属持续性注意功能的特征。方法收集58例SAD患者及68名一级亲属和6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持续性操作测验(CPT)。结果在简单操作(RT)中,SAD患者组各项指标[舍弃数(5.2±6.9)个、漏答数(6.7±13.6)个、反应时间(421.0±112.0)ms及变异系数(47.3±38.1)%]均高于一级亲属组[舍弃数(2.9±3.3)个、漏答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