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当数蔡畅的年龄最大,党龄最长,资格最老,是名副其实的红军大姐。邓颖超、金维映、周越华、刘英、危拱之、钱希均等,都比她的年龄要小。资历也没法跟她相比。包括周恩来、聂荣臻在内,不少红军高层领导同志,都习惯地尊称蔡畅为“蔡大姐”。
并非朝圣的“红色圣徒”
“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那么,这个圣徒便是她。”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第八章的末尾一句,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被称为“圣徒”的蔡畅,原名蔡成熙,1900年5月14日出生,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人。1915年初,蔡畅为逃婚来到长沙,在哥哥蔡和森的支持下,考入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的音乐体育专修科。毕业之后,校长朱剑凡决定将这位高才生留校,担任附小的体育教员,月薪为8块银圆。
1919年12月25日,蔡畅跟随母亲葛健豪和向警予等6名湖南女生,还有蔡和森等30余人,由上海乘邮船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来到法国不久,蔡畅就正式加入了新民学会。1922年6月,蔡畅参加了由周恩来等人发起组织的旅欧少年共产党。1923年初。蔡畅和李富春结为终身伴侣。同年,蔡畅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底,蔡畅经柏林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继续深造。1925年8月初,蔡畅回国抵达上海。8月20日。蔡畅奉中共中央之命赴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并兼任中央妇女运动讲习所教务主任。1931年11月后,蔡畅在地下交通人员护送下,取道香港、汕头,经闽西到达瑞金,任江西省委妇委书记,后任省委组织部长、妇女部长,省苏维埃政府监察委员会主席,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她亲身经历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宗教行为的朝圣,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场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战争。“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蔡畅这个红透了的“红色圣徒”,她是在和她的同代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一起,沿着雪山草地的坎坷征途,在继续寻找和探索新的落脚点——红色圣地,奠基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长征,这被迫实行的战略大转移,在经由大西南转向大西北的胜利进军途中,也在孕育着中国革命的新版“圣经”——毛泽东思想!
长征路上,康克清把蔡畅等人讲的故事,说的笑话,唱的《马赛曲》、《国际歌》,都称为活跃情绪、鼓动士气的“精神食粮”。爱说爱笑爱唱爱跳的女红军们,都把各种式样的“精神食粮”,归结为革命的乐观主义,并看做长征精神的一个方面。
蔡畅、邓颖超等这些见过大千世界的时尚女性。跻身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列之中,犹如一点点闪烁的星火,一滴滴鲜红涌动的热血,她们与众多农妇、童养媳、包身工出身的女红军。构成一道极其壮丽的长征风景线。
康克清在谈到自己的切身感受时说:“我很善于走路和骑马。我总走在一群人前面几十米,这群人中有蔡畅和几位留过学的党员。他们整天谈他们的经历,谈论在国外的学习情况,吃过的好东西,以及去过的地方。他们每天谈呀,笑呀,还开玩笑,和他们在一起感到鼓舞。他们不断地说笑,有时还唱《马赛曲》。我确实对海伦·斯诺说过,长征就像在野外散步一样。与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在一起,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行军途中,蔡畅每隔一段时间就让丈夫换上一身干净衣服
长征出发时,蔡畅被编在中央工作团。随同军委第二野战纵队行动,在纵队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做群众工作。进入贵州黎平后,她又被分配到中央机关梯队政治部做宣传鼓动工作。当时,上级给蔡畅配备了一头骡子,还派有饲养员和勤务员,但她一路上很少骑。骡子不是用来驮载行李和粮食,就是给病号骑上一程。对此,勤务员小曹和饲养员老肖,都多次向她提过意见,可她只是表示接受而不加改正。
“骡子比老公还亲!”这句流传很广的口头语,也是女红军相互开玩笑的话题之一。30名女红军中,已婚者占2/3以上,由于沿途战事紧张繁忙,夫妻大都不在一起,更不能相互照顾,一路上就只能依靠骡马驮载行李,走累了或有病时还可骑上赶路,较之忙于战事而不顾妻子的男人,当然还是身边的骡马亲近,使唤起来也很管用。
长征到达陕北后,蔡畅仍念念不忘她的骡子,感慨地说:“雪山、草地很难走啊!过草地,一不小心陷到泥沼里,人就出不来了。我就靠一匹骡子走过雪山、草地。我很喜欢我的骡子。现在它在饲养班饲养着,我还常去看它哩!”由此可见,她跟那头骡子在长征中相依为命的感情。
李富春长征开始前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负重伤后躺在了担架上,李富春事实上则代理主任职务。初上征途,蔡畅自己照顾自己,以免让丈夫操心惦念,她尽量不给丈夫增添什么麻烦。为了保证李富春集中心思搞好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琐碎事务,她将丈夫平常使用的一些衣物,都跟自己的东西保管在一起。
蔡畅在生活方面干净利落,穿着整洁,即使是衣裤上的补丁。也缝得整齐得体,这在女红军中是出了名的。行军途中,每隔一段时间,蔡畅就让丈夫换上一身干净衣服。蔡畅的这种做法,在已婚的女红军中实属少见。大家都把这件事加以渲染,说她以此为由好跟丈夫经常见面。每当夫妻二人聚在一起时,女红军就会逗乐取笑:“哟,李主任又来换衣服了!,’蔡畅总是嘻嘻一笑:“我们老夫老妻的了,哪里比得你们年轻人,别大惊小怪!”
夫妻二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常跟大家在一起说个笑话,逗个乐。因此,有不少女红军总是缠着蔡畅,让她讲讲外国的奇闻怪事。蔡畅则以她的亲身经历,不厌其烦地讲她在法国里昂、巴黎等地如何勤工俭学,在电灯厂、皮鞋厂、印刷厂、毛巾厂的做工情景,以及苏联妇女的生活、工作和劳动建设热情。可她们听了总感到不满足,时不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法国姑娘怎样恋爱和举办婚礼呀,苏联妇女生几个孩子呀,还有面包、牛奶、咖啡是什么滋味,好不好吃呀,以及吃西餐使用的刀子、叉子、勺子怎样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等等。
大渡河边的《马赛曲》、《国际歌》
1935年5月25日早晨,红一师第一团二连连长熊尚林等17名勇士,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由安顺场乘一只小船,冒着对岸敌军密集的火力,在惊涛骇浪中奋力搏斗,终于击溃守敌,占领了滩头阵地,控制住对岸渡口。17名勇士的英勇战斗精神,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勇士们看齐、致敬!为鼓舞士气,保证后续部队继续渡过大渡河,蔡畅挺立在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扎过营寨的安顺场渡口,情不自禁地放开歌喉,唱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马赛曲》:前进!法兰西勇敢的男儿,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我们渴望宝贵的自由,决心为它而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光!
一位亲历者回忆说:蔡畅“穿着戎装麻鞋。腰佩手枪,站立于队伍丛中,若不熟悉容貌者,当不知其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