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力度最大、最全面、要求最高的一次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之际,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方向,树立信心,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并推广。本文对新课标下上好体育课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与“新课标课”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②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③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新课标课应该是: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②淡化竞技体育技术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③寓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于技术、技能学习之中。④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⑤主题教学不要为了主题而刻意去表现主题,要以目标是否达成来衡量课标课成功与否。
二、 “一堂好课”的新内涵
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目标,这节课你的目标没有完成,无论你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采取了怎样先进的、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一堂课上完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基本学会,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当然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的方法等,只不过由传统的教师包教,改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其次,学得愉快就是说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是充满兴趣的。这里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热闹的场面,以为学生笑了、运动了、气氛热烈了就是好课。二是单纯的兴趣观。学习的有趣与学生的思考、探究应有机结合,毕竟体育课不仅仅是玩,它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
新课标教学内容的变化更多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新上,对传统教材的更新与改造,使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了亲近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选择学习内容呢?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②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③学习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一堂课后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体育教学重视竞技性的技能、技巧教学,而在新课标下也必须要教学一定的技巧、技能。运动项目成百上千,不过所选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生活、生存需要,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要对学生终身有益,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体能条件。例如:我校篮球、排球、乒乓球相对而言开展较多,学生接触、感受多,所以学起来兴趣也很高;还有男生、女生的健美操、韵律操、各种形体训练等,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存、生活实际而大受他们欢迎。因此,理应因地制宜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民间体育运动。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的。同一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教法的改进与创新能为学生提出各种练习方法供其参与,使其择优而行。①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能力等造成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学到新知识,运动技术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②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新欲。③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④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会学”与“学会”更重要;对于教师,教会学生锻炼比带着学生锻炼更为重要。⑤注重学生良好情感体验与获得,艺术地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运动中与老师同伴相处和睦快乐,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五、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双向活动,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要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有活力,要突出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主体,他们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运动兴趣和爱好需要教师去激发和培养,体育需求需要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围着学生“兴趣”转,一切都由着他们的“天性”和“本能”来,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六、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强度
新体育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中去,而传统课要求的运动量、密度、强度检查是为了掌握学生运动情况,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术水平。新课标课中的运动量和强度,没有不行,过大也不行,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来安排,这样学生的体质才能增强。多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爱好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生理、心理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运动量自然达到。
七、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
体育课思想教育要自然,不要牵强附会,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不矛盾,“苦中有乐,学中求乐”。有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如篮球运动,它就将吃苦耐劳、协作意识、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等意志品质教育渗透在运动中。还有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地方教材都是这样。
教学要充分体现,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按照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衡量体育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与“新课标课”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②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③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新课标课应该是: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②淡化竞技体育技术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③寓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于技术、技能学习之中。④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⑤主题教学不要为了主题而刻意去表现主题,要以目标是否达成来衡量课标课成功与否。
二、 “一堂好课”的新内涵
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目标,这节课你的目标没有完成,无论你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采取了怎样先进的、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一堂课上完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基本学会,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当然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的方法等,只不过由传统的教师包教,改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其次,学得愉快就是说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是充满兴趣的。这里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热闹的场面,以为学生笑了、运动了、气氛热烈了就是好课。二是单纯的兴趣观。学习的有趣与学生的思考、探究应有机结合,毕竟体育课不仅仅是玩,它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
新课标教学内容的变化更多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新上,对传统教材的更新与改造,使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了亲近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选择学习内容呢?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②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③学习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一堂课后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体育教学重视竞技性的技能、技巧教学,而在新课标下也必须要教学一定的技巧、技能。运动项目成百上千,不过所选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生活、生存需要,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要对学生终身有益,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体能条件。例如:我校篮球、排球、乒乓球相对而言开展较多,学生接触、感受多,所以学起来兴趣也很高;还有男生、女生的健美操、韵律操、各种形体训练等,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存、生活实际而大受他们欢迎。因此,理应因地制宜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民间体育运动。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的。同一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教法的改进与创新能为学生提出各种练习方法供其参与,使其择优而行。①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能力等造成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学到新知识,运动技术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②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新欲。③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④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会学”与“学会”更重要;对于教师,教会学生锻炼比带着学生锻炼更为重要。⑤注重学生良好情感体验与获得,艺术地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运动中与老师同伴相处和睦快乐,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五、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双向活动,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要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有活力,要突出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主体,他们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运动兴趣和爱好需要教师去激发和培养,体育需求需要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围着学生“兴趣”转,一切都由着他们的“天性”和“本能”来,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六、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强度
新体育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中去,而传统课要求的运动量、密度、强度检查是为了掌握学生运动情况,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术水平。新课标课中的运动量和强度,没有不行,过大也不行,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来安排,这样学生的体质才能增强。多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爱好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生理、心理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运动量自然达到。
七、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
体育课思想教育要自然,不要牵强附会,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不矛盾,“苦中有乐,学中求乐”。有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如篮球运动,它就将吃苦耐劳、协作意识、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等意志品质教育渗透在运动中。还有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地方教材都是这样。
教学要充分体现,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按照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衡量体育课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