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在步入课堂,面带微笑,多一些轻松和幽默,为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关爱每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时代要求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积极实施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作为创新能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针对学生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创新性教学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巧用运算律,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理数算式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数学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题: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需要加盐多少千克?此题可根据以下基本等量关系列方程:(1)两种盐水中水的质量相等;(2)第一种盐水的浓度是第二种盐水浓度的2倍;(3)利用两种溶液溶剂量的关系列等式。
此外,教师给出题目已知条件,让学生为题目设计多个要求的问题,即结论发散思维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如上题中,已知条件: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不变,我将问题改为:你可通过哪些途径,如何设计问题达到该目的?学生通过探讨,设计出以下问题:(1)需要蒸发多少千克水?(2)需要加盐多少千克?(3)需要加入多少浓度为40%的盐水?这样的题目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和“形”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内容。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
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可通过将三种图形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比较,很快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介绍平均数的内容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样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生活之谜的愿望,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态度上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学习者,树立创新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更要,过程的探索比结果更有价值。
在学习内容上,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范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不满足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或问题的记忆或解答。教师可在课后练习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开放题、探索题。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常规,发展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发挥潜能。
激励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深入社会,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对于数的完整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性教学能力,唤醒、培养、激励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2]孙友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江西教育科研,2008(01).
[3]田素芬.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0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在步入课堂,面带微笑,多一些轻松和幽默,为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关爱每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时代要求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积极实施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作为创新能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针对学生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创新性教学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巧用运算律,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理数算式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数学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题: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需要加盐多少千克?此题可根据以下基本等量关系列方程:(1)两种盐水中水的质量相等;(2)第一种盐水的浓度是第二种盐水浓度的2倍;(3)利用两种溶液溶剂量的关系列等式。
此外,教师给出题目已知条件,让学生为题目设计多个要求的问题,即结论发散思维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如上题中,已知条件: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不变,我将问题改为:你可通过哪些途径,如何设计问题达到该目的?学生通过探讨,设计出以下问题:(1)需要蒸发多少千克水?(2)需要加盐多少千克?(3)需要加入多少浓度为40%的盐水?这样的题目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和“形”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内容。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
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可通过将三种图形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比较,很快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介绍平均数的内容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样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生活之谜的愿望,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态度上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学习者,树立创新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更要,过程的探索比结果更有价值。
在学习内容上,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范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不满足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或问题的记忆或解答。教师可在课后练习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开放题、探索题。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常规,发展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发挥潜能。
激励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深入社会,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对于数的完整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性教学能力,唤醒、培养、激励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2]孙友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江西教育科研,2008(01).
[3]田素芬.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