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课堂中问题生成的策略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生成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来激活学生,自由创新的精神,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上,教学资源虽然丰富,却往往是隐蔽的、转瞬即逝的,它们常常隐藏于大量的语言信息中,不易被察觉。那么,教师该如何发现这些鲜活的教学资源呢?
  
  一、巧用学生的话
  
  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基础。
  动态开放的课堂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一些有意思的话,穿针引线,激起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再从比学生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预设方案,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让人惊喜的效果。
  教学《石灰吟》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体会诗句后,教师以其敏锐的视角发现了其中的教学资源。他马上追问:“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这样就产生了于无声处惊雷的效果,学生之间的讨论由此引出,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走向了更高的层次。
  
  二、妙用学生的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思想、新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构建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应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批判等多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这段距离。当学生意识到这段距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语文课堂随即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善待学生的提问,通过延时回答、步步追问等策略,从中发现引导教学深入的契机,不断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推动新知的生成。
  教学《爱迪生》一文时,当教师教完了“爱迪生的几件事后”,冷不防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车长把爱迪生的耳朵打聋了,爱迪生为什么不告他?法院应该把那个车长关起来。”这时讲台下一阵骚动,学生个个义愤填。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机会,教师捕捉住这个机会,反问学生:“你们都认为爱迪生会去告车长吗?”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并展开辩论。经过争论,有的说:“爱迪生一心放在做实验上,没有心思去告车长。”有的说:“爱迪生家很穷,他把卖报的钱都花在买实验器具上,哪来的钱打官司?”还有的说:“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都不怕,打聋了耳朵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学生的见解未必全对,但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课文中,他们已体会到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被爱迪生对科学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这就是“生成”带来的“精彩”。
  
  三、善于让学生先开口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学生阅读时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那么何谓体验?体验就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身经历与验证。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
  动态开放的前提就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改变以往依据“事先预设”好的“模板”在课堂上进行“复制”的教学状况,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自己的智慧随时监听课堂中的异动,使教学内容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随教学情境的发展而不断生成。因此,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开口先说,就有助于教师从中掌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再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其感动的句子或情节。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们的情感完全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了。在学生发言之际,我觉察到学生们对生命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只有感性的体察,没有理性的面对。于是,我抓住这一点,抛开原有教案,,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读了这篇文章,面对自己的长成未来,请谈谈你的想法。”学生由此被引向更高的境界,理性地看待成长。
  当然,在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上,可供利用的契机远不止这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海纳百川的智慧、宽容平和的气度、与时供进的理念、敏锐犀利的眼光,蹲下身子平等地悦纳学生,将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变成一种以文本为对象、以教会学生阅读为目标的“多重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当我们的学生从这种多重对话中真正学会了阅读,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会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样自然地呈现出来。
其他文献
说话训练能使学生从小就会说话,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它也为高年级作文奠定基础。所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重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生活中积累说话素材    1.观察生活  观察,就要时刻留心生活中的事情。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是培养说话能力的第一步。就观察方法来说,有以下几点:  (1)随意观察。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的着眼点不同,其观察结果自然
期刊
赏识教育是通过赏识儿童,维护儿童的自尊,挖掘儿童的潜能,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耐挫力,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以
爱看咱们”大脚板“栏目的小读者们一定对这些国旗不陌生吧,请试着将这些国旗与相对应的国家连线吧!
进入三年级,小学生开始接触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作文都带着或多或少的排斥的心理,总觉得没有内容可写、无话可说。一到要写作文时,很多学生都愁眉苦脸、如临大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习作存在着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学的伊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放胆去写。如果想让学生乐于表达,就应该让他们亲身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而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
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保持下去,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兴趣出发,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Hello,class!”“Howare you?”“I and fine,thank yon.”时,我充满激情,脸上
一位睿智的父亲.为了考验三个儿子的聪明才智,经过苦心设计,想出了一道试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