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分布及与低氧区的关系研究

来源 :海洋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夏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的40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共监测到86种,其中以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最多(62种);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9.55 g/m2,其中以舟山海区最高(12.45 g/m2),最低为杭州湾(0.53 g/m2);栖息密度平均为86个/m2,其中以长江口最高(138个/m2),舟山海区次之(33个/m2),杭州湾最少(4个/m2);各海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以舟山海区最高(1.28),长江口和杭州湾多样性
其他文献
研究了翅碱蓬生长区根际、非根际(根上部和根下部)沉积物和未生长区沉积物对应断面(亚表层、表层和深层)P的环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植物生长,沉积物总磷(TP)由表层(根上部)至
对长江口滨岸带无齿相手蟹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分析表明:无齿相手蟹体内的Zn、Cr、Ni三种元素季节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夏季>春季>秋季。无齿相手蟹对重金属元素的累积也存在着地点间的差异。青龙港、浒浦两地的无齿相手蟹对Cu、Pb、Cr、Ni的累积量都很高,东海农场和崇明东滩的无齿相手蟹对Zn的累积量较高。对无齿相手蟹、沉积物、悬浮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无齿相手蟹对重金属Cu有一定的富集能力,适于做长
对五种海洋微藻的脂类组成进行了测定,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分别于指数生长前期和稳定期收获,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脂肪酸,应用GC及GC-MS技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14个站位表、底层海水的表观Cu络合容量(ACuCC)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条件稳定常数(K)和络合容量指数(CCI)。得到该海域海水ACuCC的变化范
2004~2007年对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期间的叶绿素进行每隔15min的长期、连续、自动、实时、定点监测,取得的126510组数据表明:赤潮期间叶绿素的变化形态具有很强的特征规律。赤潮
测定了黄河口近岸海域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含量,对AVS、SEM和差值(SEM—AVS)的大小和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AV
测定了2006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海域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和含量,并初步分析它们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无机氮和无机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