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民族声乐与民族声乐演唱现状、赣南客家民歌与演唱现状两方面入手,结合当前民族声乐演唱现状探讨了当前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赣南客家民歌需进行“田野工作”的观点,最后从诸多小点就此观点进行详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赣南;客家;赣南客家民歌;田野工作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6-0069-03
“田野工作”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过程。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它也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深入探索一个族群文化的主要方式,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边探索边学习的研究途径。赣南客家民歌是流传于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民歌,是赣南地区一朵土生土长的奇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民众之歌,民众之声,赣南客家民歌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体验中,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堆砌,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每一首赣南客家民歌的身后都是一段或喜或忧的故事,它汇聚着群众的智慧与情感。表达一首赣南客家民歌并不仅仅只是唱完每一个字,唱准每一个音,风格与个性的展现才是赣南客家民歌的灵魂。而让演唱者亲自走向田野,不断进行“田野工作”,似乎是抓住这一股灵魂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民族声乐与民族声乐演唱现状
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与文化的缩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声乐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曲旋律、一首歌词、一份情绪的倾诉,也不仅仅是一种对演唱技巧的探究,它们展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语言、风俗形成的不同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声乐理念,相较于科学性、规范性、技巧性,我国的声乐艺术更具有地域性,强调不同地方不同的曲种,不同的风格。在旋律的构成上没有固定的技法,凸显声乐艺术的独特性,注重语言的声韵和润腔手法。相对于以理性为主的西方声乐艺术,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倾向于感性。关注对风格的塑造,对情感的抒发,从而体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常态和精神面貌。
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情趣使得中西方在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上走向不同的岔路口。但历史的演变却又为迥异的中西方文化牵起了红线。中国的声乐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文人志士从西方学成归国,掀起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序幕。从体系上而言,中国的声乐教育从起初就沿用了西方的理念与技法,而民族声乐教育一直没有得以正名,其地位略显微妙。作为民族声乐的精髓,即人们所谓的“土嗓子”更是不被视为正规的演唱方法。于是长久以来民族声乐的演唱与表演不分地域,很大程度上被统一作学院派处理。时至今日,声乐的热潮仍然犹如滚滚江水势不可挡,多少人前赴后继为声乐艺术添砖加瓦,从理论到实践,从美声到民族。但回归本质,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唱与表演本应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别样风情,体现出各民族不同的精神风貌,然而它的走向却在长久的象牙塔学习中从某种程度上滋生出了“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状况。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声乐道路也一直接受着来自于异文化的影响。同时,在惯性式的声乐课堂教学中,具有我国独特特色的民族声乐理念逐渐被弱化,原汁原味的民歌逐渐淹没在民间深处。
二、赣南客家民歌与演唱现状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地处山区,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赣南较早地接纳了中原汉族移民,成为客家人最早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作为客家的摇篮,赣南客家先民广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岁月的积淀中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赣南客家民歌就是其中一颗闪耀的宝石。
赣南客家民歌源起于客家先民多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些深山密林、田野山坑中传唱出来的民歌曲调高扬、声音绵长,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传唱至今。赣南客家民歌既继承了来源于黄河流域汉族民歌的传统音调,又结合了来自少数民族民歌的精华,同时还与周边地区的民歌相互交流影响,长此以往,才从内容、音调、风格上形成了独具特色与魅力的赣南客家民歌。劳动人民集思广益,千锤百炼的打磨使首首赣南客家民歌成为历史的经典,不仅伴随着和平年代里老百姓甜甜蜜蜜的生活,同样也在战争年代里为战斗的行进送去了精神的食粮,鼓舞着军心。
赣南客家民歌种类繁多,有的为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唱,有的为爱情的酸甜苦辣而唱,有的甚至只是将山头的一声呼唤吆喝着唱出来。翻阅赣南客家民歌的谱例,我们轻而易举的可以看到衬词衬字在民歌中如影随形的存在,它像一副骨架将歌词串成一首极具赣南客家风情的歌曲,以此彰显独特性。而另外一个凸显个人特色的要领,则要数方言演唱的形式,对比方言与衬词衬字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衬词衬字的运用也源于方言的习惯。中国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实属常见,因而在体现民歌特色魅力上,方言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要领,
最初的赣南客家民歌由人们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记谱,传唱的范围或许更多是存在于赣南这片红土地上。人们说着家乡话唱着家乡歌,生活细水长流。但经过时代的发展,勤劳智慧的人们发明了记谱,更多的赣南客家民歌被人们认识,更多的赣南客家民歌得以流传。会唱赣南客家民歌的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小小的天地,随着文明的发展以及对优秀文化的重视,赣南客家民歌像一阵风吹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是先进的社会同时也为文化带来了冲击,现在虽然有了更科学的记谱,但是演唱原汁原味赣南客家民歌的人却越来越少。学习音乐的学生作为一批具有潜力的受众,课程学习是他们认知赣南客家民歌的重要途径。但是课堂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他们的演唱也多局限于教材上的谱例。作为民歌而言,具体的演唱其实与谱例存在偏差,因大部分歌曲都是为抒发某时某刻某种心情而唱,因而在演唱时值上并非固定长短,更多的是自由的表达。因此,完全依照谱例的演唱多了一分机械性而少了一分民歌的洒脱。其次,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缺少方言的语境,这使得赣南客家民歌的演唱在一定程度上又要打上一道折扣。再次,赣南客家民歌的演唱根据歌曲类型的不同分为本嗓、假嗓、细嗓等演唱形式,而现如今学生的演唱通常都以同样一种方式来表现,并没有意识到要从类别上区别开来。如此一来,无形中又削弱了一分赣南客家民歌的特色。 随着赣南客家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现在会唱赣南客家民歌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能真正唱出风格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三、赣南客家民歌的“田野工作”
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是展示这个民族文化属性的有声载体,且显明、灵活而形象地表现出这个民族大众的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兴趣爱好与生活追求。2象牙塔的学者轻松地唱出高亢的曲调却感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泥土气息。当今的声乐艺术,缺乏民间生活的体验,缺失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课堂的原地学习以及只一味对演唱技术进行追求造就了演唱风格的雷同,丧失了不同民族的风格个性。如果站在原地靠臆想而歌唱,那经过历史的锤炼、经过劳动人民智慧的积累,声声动人,扣人心弦饱含真心与真意的赣南客家民歌又与其他歌曲有何不同。时代要求求同的和谐,但也需要存异的个性。演唱是将流于纸面的音乐鲜活起来的再创造,但每一方民歌都需要自己独特的编码。这一股对于“独特”的追求鼓励我们走向田野,向民间汲取养分,亲自体会原汁原味的赣南客家民歌,将艺术表达呈现出新局面。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语言、风俗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歌唱。通过“田野工作”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才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用嗓技巧,对于赣南客家民歌演唱而言,“田野工作”也是激活民歌演唱新生命力的一把钥匙。
人们愿意将“田野工作”推给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等等这些与历史打着交道的学者们,可是赣南客家民歌又何尝不是历史洪流中奔腾不息的江水。将“田野工作”融入赣南客家民歌的演唱是一种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以民族音乐学的视野来看待声乐艺术,是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运用于民族声乐的演绎。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拓宽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研究领域。课堂中,我们有固定的方式演绎赣南客家民歌,对于这种方式,我们甚至更倾向于追求演唱的技术含量而缺乏民歌真正的韵味,这样的方式才终究导致众多民歌演唱出现“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局面。进行田野工作是弥补这一弊端的有力手段,而田野工作者应该是所有停留在课堂学习不曾走向田野的老师以及学生。迈出一成不变的象牙塔,让民间艺术反哺课堂,将带给赣南客家民歌演唱新的思考。当时代的潮流推着我们走得太快,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来回望根本。
“田野工作”是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基石,是对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是对民间音乐切身的体验,是和音乐原创者最亲密的接触,也是促使学习者进行一种角色转换的换位思考。传统模式的教学以及学习使得民族声乐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观以及音乐素养,他们可称为民族声乐的局内人,但是在自己的圈子内迂回太久难免就要“当局者迷”,跳出围墙置身事外,将自己转换成为局外人才能重新开启演唱的灵感,吸收新的营养。“田野工作”需要田野工作者深入民间生活,体验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和演唱艺术。在赣南客家民歌的民间音乐氛围中,演唱者应学习独特的方言、演唱方法,捕捉不同背景中人们不一样的情感、思想,打破课堂的理念,从声乐演唱局内人的观念里走出来,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赣南客家民歌,拓宽视野,为禁锢的演唱方式以及情绪表达打开天窗。通过“田野工作”,工作者们能从缥缈的文字描述中走向现实,更好地提炼出赣南客家文化背景下民歌演唱最本质的特点,能更为精准地把握民歌作品中的文化核心,从而做到在今后的演唱过程中融合大众文化的审美需要却又不失赣南客家民歌的独特风味。
“田野工作”为赣南客家民歌演唱叩开了一扇大门,文化的底蕴和民族的气息是门内独具一格的风景。而“田野工作”这一方法也为声乐演唱教学叩开了一扇大门,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来自亲身经历的体验让声乐演唱成为自然的真情流露,而非浮夸的表演。当今课堂的形式多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舞台经验尚少的学生在表演上也多是以模仿优秀前辈表演为主,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首先教师的开拓性变小,其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削弱。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双向引导关系,他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其实存在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微妙局势,某一方反馈的信息都能引导对方的进步。“田野工作”让教师和学生都置身于新的环境,进行学习、充电。教师的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拓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兴趣都重新开始燃烧,在未来的课堂中这两者的进步都可得到长远影响、发展,导致双赢的效果。“田野工作”将如兴奋剂一般刺激着声乐教学方法的多元发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双赢利益。
结语
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声势浩大的呐喊中,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保护文化不被吞噬消失并不能单靠一个头衔一纸文书,真正的保护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文化不应等其变为遗产之时才知道要去保护。将“田野工作”融入赣南客家民歌演唱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赣南客家民歌表演演唱的突破,同时是让我们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田野考察使得更多的民歌将被挖掘出来,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将会被人们听到,这一优秀的文化将不止止于陈列馆,也不止止于纸上谈兵,它将被日常生活所接纳,田野使其重新活跃于舞台活跃于大众的眼前。这个田野的过程不仅是人们学习演唱的过程,也是对文化探索的过程。当田野不仅仅是人类学家的工作,那么更多民族文化将会被挖掘出来,流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继承和发展要求身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们走向现实走向民间,在广袤的田野中进行勤勤恳恳的“田野工作”,以此来塑造赣南客家民歌独特的气质与神韵。“田野工作”是我国民族声乐绽放异彩的新天地,我们在民歌演唱的过程中应时刻意识到我国声乐领域的特殊性,充分发挥我国艺术资源丰富多彩的优越条件,将民族文化融入歌曲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让民歌重新走回民间,返璞归真,才能使民族声乐扎根于永不干涸的沃土,才能将民歌演唱的风格走出新路子唱出新高潮。
[参 考 文 献]
[1]谢征,肖艳平.赣南客家民歌探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黄玉英,袁大位.江西客家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3]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石惟正.二十世纪末中国声乐的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5]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3(01).
(责任编辑:邢晓萌)
[关键词]赣南;客家;赣南客家民歌;田野工作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6-0069-03
“田野工作”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过程。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它也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深入探索一个族群文化的主要方式,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边探索边学习的研究途径。赣南客家民歌是流传于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民歌,是赣南地区一朵土生土长的奇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民众之歌,民众之声,赣南客家民歌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体验中,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堆砌,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每一首赣南客家民歌的身后都是一段或喜或忧的故事,它汇聚着群众的智慧与情感。表达一首赣南客家民歌并不仅仅只是唱完每一个字,唱准每一个音,风格与个性的展现才是赣南客家民歌的灵魂。而让演唱者亲自走向田野,不断进行“田野工作”,似乎是抓住这一股灵魂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民族声乐与民族声乐演唱现状
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与文化的缩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声乐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曲旋律、一首歌词、一份情绪的倾诉,也不仅仅是一种对演唱技巧的探究,它们展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语言、风俗形成的不同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声乐理念,相较于科学性、规范性、技巧性,我国的声乐艺术更具有地域性,强调不同地方不同的曲种,不同的风格。在旋律的构成上没有固定的技法,凸显声乐艺术的独特性,注重语言的声韵和润腔手法。相对于以理性为主的西方声乐艺术,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倾向于感性。关注对风格的塑造,对情感的抒发,从而体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常态和精神面貌。
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情趣使得中西方在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上走向不同的岔路口。但历史的演变却又为迥异的中西方文化牵起了红线。中国的声乐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文人志士从西方学成归国,掀起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序幕。从体系上而言,中国的声乐教育从起初就沿用了西方的理念与技法,而民族声乐教育一直没有得以正名,其地位略显微妙。作为民族声乐的精髓,即人们所谓的“土嗓子”更是不被视为正规的演唱方法。于是长久以来民族声乐的演唱与表演不分地域,很大程度上被统一作学院派处理。时至今日,声乐的热潮仍然犹如滚滚江水势不可挡,多少人前赴后继为声乐艺术添砖加瓦,从理论到实践,从美声到民族。但回归本质,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唱与表演本应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别样风情,体现出各民族不同的精神风貌,然而它的走向却在长久的象牙塔学习中从某种程度上滋生出了“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状况。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声乐道路也一直接受着来自于异文化的影响。同时,在惯性式的声乐课堂教学中,具有我国独特特色的民族声乐理念逐渐被弱化,原汁原味的民歌逐渐淹没在民间深处。
二、赣南客家民歌与演唱现状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地处山区,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赣南较早地接纳了中原汉族移民,成为客家人最早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作为客家的摇篮,赣南客家先民广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岁月的积淀中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赣南客家民歌就是其中一颗闪耀的宝石。
赣南客家民歌源起于客家先民多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些深山密林、田野山坑中传唱出来的民歌曲调高扬、声音绵长,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传唱至今。赣南客家民歌既继承了来源于黄河流域汉族民歌的传统音调,又结合了来自少数民族民歌的精华,同时还与周边地区的民歌相互交流影响,长此以往,才从内容、音调、风格上形成了独具特色与魅力的赣南客家民歌。劳动人民集思广益,千锤百炼的打磨使首首赣南客家民歌成为历史的经典,不仅伴随着和平年代里老百姓甜甜蜜蜜的生活,同样也在战争年代里为战斗的行进送去了精神的食粮,鼓舞着军心。
赣南客家民歌种类繁多,有的为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唱,有的为爱情的酸甜苦辣而唱,有的甚至只是将山头的一声呼唤吆喝着唱出来。翻阅赣南客家民歌的谱例,我们轻而易举的可以看到衬词衬字在民歌中如影随形的存在,它像一副骨架将歌词串成一首极具赣南客家风情的歌曲,以此彰显独特性。而另外一个凸显个人特色的要领,则要数方言演唱的形式,对比方言与衬词衬字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衬词衬字的运用也源于方言的习惯。中国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实属常见,因而在体现民歌特色魅力上,方言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要领,
最初的赣南客家民歌由人们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记谱,传唱的范围或许更多是存在于赣南这片红土地上。人们说着家乡话唱着家乡歌,生活细水长流。但经过时代的发展,勤劳智慧的人们发明了记谱,更多的赣南客家民歌被人们认识,更多的赣南客家民歌得以流传。会唱赣南客家民歌的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小小的天地,随着文明的发展以及对优秀文化的重视,赣南客家民歌像一阵风吹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是先进的社会同时也为文化带来了冲击,现在虽然有了更科学的记谱,但是演唱原汁原味赣南客家民歌的人却越来越少。学习音乐的学生作为一批具有潜力的受众,课程学习是他们认知赣南客家民歌的重要途径。但是课堂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他们的演唱也多局限于教材上的谱例。作为民歌而言,具体的演唱其实与谱例存在偏差,因大部分歌曲都是为抒发某时某刻某种心情而唱,因而在演唱时值上并非固定长短,更多的是自由的表达。因此,完全依照谱例的演唱多了一分机械性而少了一分民歌的洒脱。其次,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缺少方言的语境,这使得赣南客家民歌的演唱在一定程度上又要打上一道折扣。再次,赣南客家民歌的演唱根据歌曲类型的不同分为本嗓、假嗓、细嗓等演唱形式,而现如今学生的演唱通常都以同样一种方式来表现,并没有意识到要从类别上区别开来。如此一来,无形中又削弱了一分赣南客家民歌的特色。 随着赣南客家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现在会唱赣南客家民歌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能真正唱出风格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三、赣南客家民歌的“田野工作”
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是展示这个民族文化属性的有声载体,且显明、灵活而形象地表现出这个民族大众的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兴趣爱好与生活追求。2象牙塔的学者轻松地唱出高亢的曲调却感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泥土气息。当今的声乐艺术,缺乏民间生活的体验,缺失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课堂的原地学习以及只一味对演唱技术进行追求造就了演唱风格的雷同,丧失了不同民族的风格个性。如果站在原地靠臆想而歌唱,那经过历史的锤炼、经过劳动人民智慧的积累,声声动人,扣人心弦饱含真心与真意的赣南客家民歌又与其他歌曲有何不同。时代要求求同的和谐,但也需要存异的个性。演唱是将流于纸面的音乐鲜活起来的再创造,但每一方民歌都需要自己独特的编码。这一股对于“独特”的追求鼓励我们走向田野,向民间汲取养分,亲自体会原汁原味的赣南客家民歌,将艺术表达呈现出新局面。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语言、风俗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歌唱。通过“田野工作”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才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用嗓技巧,对于赣南客家民歌演唱而言,“田野工作”也是激活民歌演唱新生命力的一把钥匙。
人们愿意将“田野工作”推给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等等这些与历史打着交道的学者们,可是赣南客家民歌又何尝不是历史洪流中奔腾不息的江水。将“田野工作”融入赣南客家民歌的演唱是一种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以民族音乐学的视野来看待声乐艺术,是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运用于民族声乐的演绎。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拓宽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研究领域。课堂中,我们有固定的方式演绎赣南客家民歌,对于这种方式,我们甚至更倾向于追求演唱的技术含量而缺乏民歌真正的韵味,这样的方式才终究导致众多民歌演唱出现“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局面。进行田野工作是弥补这一弊端的有力手段,而田野工作者应该是所有停留在课堂学习不曾走向田野的老师以及学生。迈出一成不变的象牙塔,让民间艺术反哺课堂,将带给赣南客家民歌演唱新的思考。当时代的潮流推着我们走得太快,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来回望根本。
“田野工作”是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基石,是对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是对民间音乐切身的体验,是和音乐原创者最亲密的接触,也是促使学习者进行一种角色转换的换位思考。传统模式的教学以及学习使得民族声乐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观以及音乐素养,他们可称为民族声乐的局内人,但是在自己的圈子内迂回太久难免就要“当局者迷”,跳出围墙置身事外,将自己转换成为局外人才能重新开启演唱的灵感,吸收新的营养。“田野工作”需要田野工作者深入民间生活,体验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和演唱艺术。在赣南客家民歌的民间音乐氛围中,演唱者应学习独特的方言、演唱方法,捕捉不同背景中人们不一样的情感、思想,打破课堂的理念,从声乐演唱局内人的观念里走出来,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赣南客家民歌,拓宽视野,为禁锢的演唱方式以及情绪表达打开天窗。通过“田野工作”,工作者们能从缥缈的文字描述中走向现实,更好地提炼出赣南客家文化背景下民歌演唱最本质的特点,能更为精准地把握民歌作品中的文化核心,从而做到在今后的演唱过程中融合大众文化的审美需要却又不失赣南客家民歌的独特风味。
“田野工作”为赣南客家民歌演唱叩开了一扇大门,文化的底蕴和民族的气息是门内独具一格的风景。而“田野工作”这一方法也为声乐演唱教学叩开了一扇大门,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来自亲身经历的体验让声乐演唱成为自然的真情流露,而非浮夸的表演。当今课堂的形式多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舞台经验尚少的学生在表演上也多是以模仿优秀前辈表演为主,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首先教师的开拓性变小,其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削弱。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双向引导关系,他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其实存在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微妙局势,某一方反馈的信息都能引导对方的进步。“田野工作”让教师和学生都置身于新的环境,进行学习、充电。教师的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拓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兴趣都重新开始燃烧,在未来的课堂中这两者的进步都可得到长远影响、发展,导致双赢的效果。“田野工作”将如兴奋剂一般刺激着声乐教学方法的多元发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双赢利益。
结语
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声势浩大的呐喊中,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保护文化不被吞噬消失并不能单靠一个头衔一纸文书,真正的保护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文化不应等其变为遗产之时才知道要去保护。将“田野工作”融入赣南客家民歌演唱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赣南客家民歌表演演唱的突破,同时是让我们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田野考察使得更多的民歌将被挖掘出来,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将会被人们听到,这一优秀的文化将不止止于陈列馆,也不止止于纸上谈兵,它将被日常生活所接纳,田野使其重新活跃于舞台活跃于大众的眼前。这个田野的过程不仅是人们学习演唱的过程,也是对文化探索的过程。当田野不仅仅是人类学家的工作,那么更多民族文化将会被挖掘出来,流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赣南客家民歌演唱的继承和发展要求身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们走向现实走向民间,在广袤的田野中进行勤勤恳恳的“田野工作”,以此来塑造赣南客家民歌独特的气质与神韵。“田野工作”是我国民族声乐绽放异彩的新天地,我们在民歌演唱的过程中应时刻意识到我国声乐领域的特殊性,充分发挥我国艺术资源丰富多彩的优越条件,将民族文化融入歌曲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让民歌重新走回民间,返璞归真,才能使民族声乐扎根于永不干涸的沃土,才能将民歌演唱的风格走出新路子唱出新高潮。
[参 考 文 献]
[1]谢征,肖艳平.赣南客家民歌探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黄玉英,袁大位.江西客家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3]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石惟正.二十世纪末中国声乐的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5]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3(01).
(责任编辑:邢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