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鞋的不怕光脚的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ang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脚丫外暗藏兵器
  
  追溯历史,飞靴掷人可谓屡见不鲜。远的不说,就说近年:2003年,曼联主帅弗格森在更衣室与贝克汉姆反目,一时怒火中烧,飞起一脚将地上的一只球鞋踢飞,这只球鞋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小贝的眉骨上,球鞋因为有鞋钉,所以比普通鞋子更具杀伤力,小贝的左眼上方立即鲜血直流——他也因此有幸成为史上唯一一个被鞋子砸出血的名人。2007年,“我型我秀”的一评委调侃港姐:“你能不能减减肥啊?”结果惹恼了港姐的粉丝,话音刚落,一只拖鞋便击中他的后背,惊出评委一身冷汗。
  在电影《食神》中,导演把板凳列为七种武器之首,因为板凳有棱角,杀伤力较强,不仅随处可见,还可以坐在臀下用以隐藏杀机,实在是居家旅游、杀人灭口必备之良品。不过现在看来,其实鞋子才是最方便实用的武器—板凳还得特意携带,鞋子却能穿在脚上随取随用,如果不太贵,扔出去也不心疼;接受安检时,你带个板凳估计够呛能让你进会场,而每个人都会穿一双鞋,谁都不会起疑;唯一的缺点是子弹只有两发,你最好有李寻欢一样例无虚发的准头,否则碰到像小布什那样身手敏捷的人,两次都没有打中他,就没有备用的弹药了。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要是来一场比试,想必“带着武器”的穿鞋人还是比“赤手空拳”的光脚汉占上风。
  《元史》中还有这样一个扔鞋的故事。大将察罕,行军途中困乏不堪,就脱了鞋子,躺在一堆草垛里睡觉。有只猫头鹰一直在他身旁聒噪,察罕大怒,拿起一只鞋子就扔了过去,结果看到一条毒蛇从鞋里掉出来。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察罕因为扔鞋子,所以没被毒蛇咬死,后来官至极品。
  
  从稻草包脚到三寸金莲
  
  俗话说“没有鞋,穷半截”,可见鞋对一个人的衣着打扮非常重要。
  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兽皮缝制最原始的鞋。这种鞋子是人们为了农事方便而制造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拖鞋。古鞋的种类按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相传古时有一穷老汉叫张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为生。由于赤脚上山,双脚经常被扎得鲜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个办法一用稻草做鞋。开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脚,但散乱的稻草容易断,走起路来也很不方便。后来,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细的草绳,一根根地缠在脚上,这样虽好一些,但缠起和脱掉都费时间。此后,他又经过改进,把稻草编成有底有面的草鞋,之后,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与内涵,塑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亦树起了一道朴素而雅致的风景线,上至宫廷显赫,下至莽野猎馆,都能“趾跷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备品。
  相比草鞋,布鞋的工艺可谓复杂很多。在古时,布鞋制作以鞋尖上翘为美。据记载,有种高头鞋翘的云岛是这样制作而成的,
  “以白布为鞋,青布作高,挽云头鞋面,以青布作条左右分置,每边横过六条,以象十二月意。”工艺相当之繁琐。
  除此之外,在鞋文化里独一无二的数三寸金莲,起源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有说是孔夫子和秦始皇时期开始的,那时选美的标准之一,就是妇女的脚要小。但从历史来看,认为起源于南唐李后主的更占多数。他非常喜欢音乐和美色,经常叫一些宫女在宫殿跳舞,地上铺着金箔剪成的莲花,还有六尺高的金色莲花台,那些宫女脚上缠着布,把脚缠得很小很小!这样跳舞,妇女摇摆得非常厉害是一种畸形的享受,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妇女的小脚和金莲联系在一起,一点点从宫里传到了民间。
  后来,元代蒙古族各式各样的靴子被引入中原,并与中原制鞋技艺相融合,使制靴业得到很大发展。到了清代,那些不裹小脚、崇尚天足的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成了中国鞋文化史上又一道风景。
  
  老鼠娶妻鞋当轿
  
  但鞋并不只是虚饰那么简单。举个例子,在古代中国,衣服上印脚印,代表穿衣的人必须三思而后行,并明智行事。其实,中文里“足”和“德”字的表意符号是相同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十分喜欢把脚与更高的精神层次联系起来。脚不但使我们可以稳稳立足或行走自如,也象征着精神的升华要是这还不能让你信服,那就考虑一下这件事:在一些古老的文化中,埋葬挚爱的亡者时,要给亡者穿上华丽精美的鞋子,或者把这双鞋子放在其手臂旁。要是让我们来猜,这多半是因为这些人相信华美的鞋子能帮助亡者升入天堂。
  在各种地方戏曲中,以鞋子为中心展开情节的甚多,“寇准背靴”、“张三醉靴”……其中以“张良拾履”的故事最为著名。
  秦末的某一天,一个叫张良的小伙子过桥时遇见一位老者,该老者见张良走来,便拖下鞋子扔到桥下,并对张良说:“小子,下桥帮我捡鞋去”估计张良像《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那样问了一句,“不会有噘弃(脚气)吧?”得知没有,便放心地把鞋捡了回来,并不知出于何种动机,毕恭毕敬地给老人把鞋穿上。老人又试探了他几次,发现他是个可以信赖的、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于是便把《太公兵书》传给了张良,张良也得以封侯拜相,一路飞黄腾达。
  有一首民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月亮点灯月亮明,小妹做鞋织麻绳,鸡叫三道不觉困,哥打赤脚妹心疼。这首民歌,非常深情地描写了这个姑娘对情郎的爱惜。鞋是一种实用的东西,在其内涵上,又包含着男女传情之情意。有幅民间画作叫《老鼠娶亲》,老鼠娶亲的时候,老鼠新娘就坐在一只绣花鞋里面,所以它又有个名字叫《老鼠娶妻鞋当轿》。
  在成语、俗语中,也不乏与鞋履有关的词汇,像“郑人买履”、“脚正不怕鞋歪”等。鞋子的隐喻也不少,刘备穿草鞋,意思是“你是本行”,而周瑜穿草鞋,意思就变了,是“穷都督”。与鞋相关的谚语更数不胜数,比如“瓜田不纳履”,就是教育人,你在西瓜田里不能低下身子去拔鞋子,它容易引起人家怀疑你在偷西瓜。如果把汉字中有关鞋的不同写法、各种别称加起来,足有五六十种。
  
  拖鞋Pk高跟鞋
  
  拖鞋作为历史上最古老的鞋具之一,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见其重要性绝非一般。
  在《红楼梦》里,多情公子贾宝玉经常穿的就是一种木制凉拖。木制凉拖也称“木屐”、“趿拉板儿”或“呱哒板儿”。“呱哒板儿”一般以坚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带、革带或塑料带做脚襻。“呱哒板儿”最早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谢灵运曾对其进行过改造,故也称“谢公屐”。有句唐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说的就是这种木屐。
  能与拖鞋PK的,估计只有女人最爱的高跟鞋。
  话说有一漂亮姑娘特别招人喜欢,别人见到她时总爱吻她的前额。为了避免此事,她制作了一双跟很高的鞋子,这样别人再也吻不到她的面额了。在意大利,有些贵族小姐,因为个子矮,出嫁时就会带去特制的高跟鞋。舞会上,穿着高跟鞋的贵族小姐成了最性感的女人。于是,高跟鞋就成了鞋匠和女人们共同追求的东西,而高跟鞋的鞋跟也越来越高,以至于女人们不得不用拐杖保持平衡,在上下楼梯时脱了鞋或者直接由男士抬上抬下。因为穿高跟鞋走路,自然就会收腹挺胸,于是胸部的轮廓突出地显示出来。再加之每走一步,脚和脚踝都必须随时调整动作,免不了摇摆不定,这种从脚部沿着大腿传至臀部和髋部的摇摆,使女人摇曳多姿,自然使男性大饱眼福。高跟鞋的风行就有了很大的动力。
  借鉴下水晶鞋的故事,灰姑娘为了让自己赢得资本,从碰上自己的“幻魅女贵人”伊始,到城堡台阶上掉下那只无人不晓的鞋子时,她就已经充分把握,并把这个“幻魅绚丽”的机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灰姑娘于此间震撼了为情所困的王子。她明白,在那个“幻魅”之夜,一双“拿人”的女鞋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幻魅绚丽”的女性,以时尚宣言的方式,告诉自己,告诉世界,“鞋品”是头牌女郎的资本。
其他文献
语篇导读  幼年因病失明又失聪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以顽强毅力学会了阅读和说话,直至写出旷世之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给人们尤其是逆境中的人们极大的鼓舞。可是你知道她是怎样学会阅读和说话的吗?  Helen Keller was an American author, political activist, and lecturer. She was born
我喜欢画画,喜欢做白日梦,我幻想在山脚的一片开阔空地上,成群的羊儿聚在一起,羊毛是冰淇淋做的,我想加点奶油在羊身上,尽情品尝。    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间露天休闲厅里,阿雅要了杯奇异果汁,找了张空桌坐了下来。趁着服务员拿饮料的空当,她拿出包里绣了一半的绣品,一头扎进了自己的世界。  齐耳短发、看上去有些恬静的阿雅,全名叫阿雅·卡珂达(Aya Kakeda),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日本女孩,不过,她现在却
王文定:籍贯湖南,1952年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全国棕编行业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当40余年的艺术心血被毁,王文定依然放不下手中那一片棕叶。  清晨,湖南群艺馆里一片安静,一位身着大花袄的中年妇女早早地来到“非遗”展厅,她在其中一个展台边坐下,拿起一片修长的棕树叶开始编织,十来分钟后,一只活灵活现的蚱蜢就在她手里显现出来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一定想不到,全国唯一的棕编
  
任何东西做到极致,都能带来不一般的体验。内行人仅从一个海鸥标的质感,就能看出一条牛仔裤的价值。    有一次我走在街上,听到后面的小孩对妈妈说:“看,前面那个阿姨把“麦当劳标志”贴在了裤子上。”听着又好气又好笑。  很多人最初都是被Evisu时尚夸张的风格吸引,而后因为它的手工细节,喜欢慢慢沉淀成了痴迷。这并不难理解,因为Evisu牛仔裤上的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是一位疯狂的古典牛仔迷以自己对藏品的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海教育領域启动“十四五”规划的制订,大力发展智慧型基础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的南京城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个世界级品牌——南京金箔。不仅全国著名寺庙、古老与现代建筑用南京金箔进行贴金;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也几乎都用南京金箔装饰;连世界上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都在使用南京金箔。  金箔的故乡在江宁,无论是那尊金箔大型贴金纪念碑、那条4公里长的金箔大道,还是那座世界上唯一的金箔艺术馆,每一片薄薄的金箔,都承载着2500年厚重的中华历史。  2006年5月
当大家都用机器生产地板的时候,生活家却用手工刮制仿古的质感;当“手工地板”一拥而上的时候,生活家又打起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概念。在地板行业,生活家是真正的领跑者。  向纯手工致敬  7月盛夏,从广州机场到中山市的港口镇,烈日、中雨、阴、大雨、烈日……闷热多变的天气让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显得漫长。所幸,生活家的厂区并没有想象中木材工厂的胶水和油漆味,行走在花园工厂中,反倒有一丝工作在此如家般的惬意。  
解读之三城市  解读关键词:城市最佳实践区  它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和有价值的各种实践方案和实物。它提供了一个城市发展经验的交流平台,将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分四个领域——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用三种展示方式进行体现——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三十五  2011年春节期间,在荆州郊外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叮叮、叮叮”的金属敲击声,铿锵悦耳。走进院内,便可看到各种各样的模具整齐地堆放着,边上有几个不大的炉子,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琳琅满目地摆满陈列架。敖朝宗指点着这些工具自豪地说:“别看这个地方不起眼,我的青铜器可就是在这里做出来的。”    “敖出头”的古法技艺  今年68岁的敖朝宗,出身于湖北荆州的一个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