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让语文课堂与生活接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以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体现语文离不开生活的大语文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自主探索 大语文观 回归生活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应该是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语文课堂与生活接壤,真正去打破嵌在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那块“厚障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以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真正体现语文离不开生活的大语文观。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让小学语文回归儿童生活”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 演一演,再现生活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课文都是贴近孩子生活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笔者发现,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文内容排成课本剧就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形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自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心愉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真真切切地去体会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通过课本剧的演出,让孩子们更深入的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要自大、要谦虚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课本剧。做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头饰,通过排演,学生演出了小松树从一开始的傲慢到最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大松树很谦逊、风伯伯语重心长的角色特点。
二 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对课文的感受也是如此。教学时,我们不但要有意识地去创设一定的情境,再现文本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
很多孩子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辛苦,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生活。在平时的午餐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剩饭现象比较严重。于是在教学“锄禾”这一首古诗时,笔者利用课件展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在田里挥汗耕种的场景。炽热的太阳,滴答滴答往下掉的汗水,这些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道了农民们耕种的辛苦,粮食原来如此来之不易,从而能更好地去珍惜我们的每一粒粮食。
四 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让孩子们陶冶情操,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划出重点句,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心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睡在一片绿叶上、在花丛中穿梭、在荷叶上唱歌”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我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五 激情演讲,表现生活
论说能力的表现之一是演讲,激情演讲的最大功能是能深入人心,给听众启发和激励。
在国庆节来临之前,笔者组织了一次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课后,孩子们大量的去搜集资源,由于学生选择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层次不同,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不同,所以学生演讲的内容也不同。很多同学自己加上了生动的动作,配上了美妙的音乐。激情澎湃的演讲让孩子们有了一次表现生活的机会。
六 动手描绘。美化生活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亲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倾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将会别有一番景象。
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时,让学生用五彩的画笔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夏天美景。有的学生画出了满地的鲜花,有的学生画出亮晶晶的星星;在“月亮和云彩”一文,让学生用画笔划出在云彩里穿行的月亮……
在语文与生活关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和谐社会中,奏响美丽、丰富多彩的生活乐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自主探索 大语文观 回归生活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应该是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语文课堂与生活接壤,真正去打破嵌在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那块“厚障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以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真正体现语文离不开生活的大语文观。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让小学语文回归儿童生活”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 演一演,再现生活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课文都是贴近孩子生活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笔者发现,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文内容排成课本剧就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形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自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心愉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真真切切地去体会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通过课本剧的演出,让孩子们更深入的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要自大、要谦虚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课本剧。做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头饰,通过排演,学生演出了小松树从一开始的傲慢到最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大松树很谦逊、风伯伯语重心长的角色特点。
二 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对课文的感受也是如此。教学时,我们不但要有意识地去创设一定的情境,再现文本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
很多孩子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辛苦,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生活。在平时的午餐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剩饭现象比较严重。于是在教学“锄禾”这一首古诗时,笔者利用课件展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在田里挥汗耕种的场景。炽热的太阳,滴答滴答往下掉的汗水,这些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道了农民们耕种的辛苦,粮食原来如此来之不易,从而能更好地去珍惜我们的每一粒粮食。
四 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让孩子们陶冶情操,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划出重点句,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心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睡在一片绿叶上、在花丛中穿梭、在荷叶上唱歌”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我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五 激情演讲,表现生活
论说能力的表现之一是演讲,激情演讲的最大功能是能深入人心,给听众启发和激励。
在国庆节来临之前,笔者组织了一次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课后,孩子们大量的去搜集资源,由于学生选择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层次不同,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不同,所以学生演讲的内容也不同。很多同学自己加上了生动的动作,配上了美妙的音乐。激情澎湃的演讲让孩子们有了一次表现生活的机会。
六 动手描绘。美化生活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亲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倾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将会别有一番景象。
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时,让学生用五彩的画笔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夏天美景。有的学生画出了满地的鲜花,有的学生画出亮晶晶的星星;在“月亮和云彩”一文,让学生用画笔划出在云彩里穿行的月亮……
在语文与生活关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和谐社会中,奏响美丽、丰富多彩的生活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