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工植被修复是减缓草地沙化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理解不同修复阶段的沙地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沙地植被的持续修复。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甘珠尔沙地植被修复为例,分别调查了修复9、11、13、15 a共4个不同修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索甘珠尔沙地人工修复植物群落演替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于17科35属。草本39种,以菊科、禾本科、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109);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植被修复是减缓草地沙化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理解不同修复阶段的沙地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沙地植被的持续修复。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甘珠尔沙地植被修复为例,分别调查了修复9、11、13、15 a共4个不同修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索甘珠尔沙地人工修复植物群落演替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于17科35属。草本39种,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为主。灌木3种,为豆科和菊科。不同修复年限物种数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28种(15 a)>25种(13 a)>19种(9 a)>16种(11 a)。各年限内多年生草本物种数均明显高于一年生和一/二年生植物。2)草本与灌木在不同修复阶段其优势种、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均存在波动变化。具体表现为草本植物中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虫实(Corispermum hyssopifoli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羊草(Leymus chinensis)与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优势度较高,灌木以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为主要优势种。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整体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灌木总盖度15 a显著高于9 a,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表现为11、13、15 a均显著高于9 a。不同修复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草本中无显著差异,但在灌木层表现为15 a显著高于9 a。3)随机森林模型表明,沙化草地的修复过程中气候及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贡献度存在差异。土壤总氮、总钾、有机质、年降水量和年均风速是影响甘珠尔沙地草本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因子,其中除年均风速外均为正相关。因此,建议在沙地植被修复中适当增加含氮、钾、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肥料,促进沙化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重建与多样性的恢复。
其他文献
为探究滨海地区人工防护林火烧迹地土壤总呼吸速率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以福建省滨海沙地尾巨桉人工林火烧迹地为对象,利用壕沟法区分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采用Li-8100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对该林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同时测定0~10 cm深处的土壤温度(T10)和土壤体积含水量(W10),分析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林地水热因子的月动态变化,探讨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
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象征诗派代表诗人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篷子、石民、胡也频诗歌中的色彩词作出收集和统计,以此为理论基础,对20年代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诗歌和色彩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从艺术色彩的视角来对中国早期象征诗派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究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色彩审美生成
【目的】筛选腹泻仔猪中携毒力基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评估中药水提物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并探索中药抑菌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与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法评估临床大肠杆菌菌株的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中药水提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株的抑菌活性,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
目的:观察加味苍附导痰汤联合耳穴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PCOS痰瘀证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35例、对照组36例。联合组给予加味苍附导痰汤联合耳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加味苍附导痰汤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身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痤疮评分、促黄
<正>现代以前,美育理论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康德把知识领域划分为知、情、意三部分,分化让审美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中三种冲动、三个王国等说法,也来源于这种分化思想。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契机,美育思想出现了诸多变化,如反分化、多元化等,受科学技术的影响,美育在实证研究、科学化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以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为考察视角,三者的错位表征着美育现代性的危机,同
<正>《古诗十九首》成书于东汉末年,其中饱含多种多样的思想价值,但是在这些思想价值之中,生命意识是最值得关注的。《古诗十九首》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是东汉文人意识走向自由、自觉的重要表现,也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使得《古诗十九首》充满了动人的魅力。一、《古诗十九首》概述《古诗十九首》大致写于东汉末年,并不是最初就是十九篇。据《文选》记载,《古诗十九首》是南梁萧统从六十余首近乎无名的汉朝古诗中精选十九首成书的。
通过在榆溪河流域沿地下水埋深增大方向设置植被调查样带,基于植被盖度、地下水埋深及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利用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EMD)获取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子所表征的空间尺度,结构方程解析植被盖度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并结合聚类分析划分了植被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空间格局状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MEMD将空间多元数据分解为3个本征模态函数,经希尔伯特转换得到各模态函数相应的空间尺度分别为14,27,38
由于气候条件干旱,合理平衡防护林与农田作物水分需求是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林网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为研究河套灌区典型农田防护林对农田作物水分来源的影响,选择河套灌区3种典型配置的防护林系统,测定并分析附近农田距农田边缘0.3,0.4,0.6,2 H处土壤含水率、土壤和作物茎秆水氢氧同位素值。结果表明:(1)7—9月各农田样地土壤含水率普遍较低,4,5行样地在近林端处土壤含水率均低于远林端处,8行样地各
在全球天然林面积持续下降而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人工林是否能达到天然林的土壤固碳能力尚不清楚。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的成熟人工和天然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密度人工林和天然林0—20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组成、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SOC)、不同活性SOC及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分布特征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人工林表层土壤全土的总SOC含量及其高活性、低活性、非活性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