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氨酸剥夺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实用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氨酸剥夺疗法已经被证明在多种肿瘤中有效.事实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经批准精氨酸剥夺疗法在黑色素瘤、脑胶质瘤和肝细胞癌中的应用.究其原因是在恶性肿瘤中,精氨酸的代谢机制发生变化,其内源性合成关键酶的表达下调致使其更加依赖于外源性的精氨酸补给,因此通过干预其外源性的补给通路,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精氨酸的降解酶精氨酸脱氨酶(arginine deiminase,ADI)和精氨酸酶(arginase,Arg)降低血清中精氨酸浓度来达到干预精氨酸的外源性补给的目的,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但由于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中发现,精氨酸的内源性合成酶的表达异常升高,因此认为其对精氨酸剥夺疗法并不敏感,相关的研究也进展并不十分顺利.但在近期的部分研究中发现,并非所有CRC细胞对精氨酸剥夺治疗均不敏感,且精氨酸剥夺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于CRC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作用特点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拟对精氨酸剥夺在CRC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此战略下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应打破传统思路,注重之前所发现问题的同时并加以改正,打造出更加生态环保且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乡村振兴的步伐.文章将通过研究分析不同地区乡村中的周边环境、景观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方式等,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使之能够更加健康、稳固、持续的发展,创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使得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目的:探讨YM155对人骨肉瘤细胞系F5M2的生物学恶性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系F5M2,不同浓度YM155处理人骨肉瘤细胞系F5M2,细胞克隆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YM155作用下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YM155具有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效果.YM155作用于骨肉瘤细胞后,细胞伪足减少,人骨肉瘤细胞F5M2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下降.结论:YM155能够有效抑制人骨肉瘤细胞F5M2迁移、侵袭恶性生物学行为,为临床应用
现代博物馆展览是以展品为基础,具有开放性的叙事体系和建构、解构意义的场合,并非文物的集合.博物馆策展新实践体现了对开放性的追求,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展览生命”的观念将展览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其不同阶段均存在着多元的可能性和广泛的开放性.基于此,任何一个阶段的展览关联者均具有建构、解构展览叙事,即创造展览的能力,进而使展览的生命超越展期而得以延长.开放式展览不但能通过展览关联者的参与形成愈发开放而多元的叙事,而且能通过先进的策展观念完善学术研究,甚至成为策展史的重要一环.
解决农村地区的饮水问题,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只有保障群众饮水的安全性及便捷性,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转,拉动农业经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和文献分析等方式,分析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在改善民生、治理污染及保障群众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污染、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生活污染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除了要增强人们的自主保护意识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预警机制、监测机制和保障机制,引入更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提升整体治理成效.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肿瘤,多数患者面临复发.复发后疾病更具耐药性及侵袭性,部分患者伴有髓外病变,对多线治疗无效,后续治疗的应答率约为20%~30%,总生存期通常<1 年[1-2].
本研究采集枯水期哈尔滨市阿什河下游河段水样,通过实验分析,探究阿什河下游水体中的微塑料赋存特征.结果显示,阿什河下游水体中微塑料丰度值整体较高,为11970-39660个/m3,远超国内其他地区河流中的微塑料丰度,尤其是沿岸乡村区域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亟待整治.研究发现阿什河中存在纤维状、碎片状、薄膜状和颗粒状形态的微塑料,其中纤维状最多,颗粒状微塑料最少.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出五种性质的微塑料,以PE和PP为主,PS、PET和PVC五种性质的微塑料,PE和PP二者共计高达66.25%,而PS、PET和P
头颈部鳞癌是一种异源性疾病,类型复杂而多样.不仅对患者外貌和基本生理功能、感觉功能和语言功能产生破坏和影响,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近年来对头颈部鳞癌的诊治取得显著进展[1],但由于其是易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难治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复发性头颈部鳞癌患者需要接受姑息性系统治疗,但目前可用的系统治疗方案疗效仍不理想.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9.9%[1].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的远隔脏器占位通常需首先考虑肿瘤转移,并与原发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但同时也要警惕二者共存的情况.在结直肠癌的各种转移部位中,胰腺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临床表现特异性差,不易与原发性胰腺癌鉴别,相关报道较为罕见.
目的 发掘结肠腺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免疫预后标志物并精准预测COAD生存风险.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COAD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及RNA-seq数据,获取差异的免疫相关基因(differential immune related gene,DEIRG).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鉴定具有预后价值的免疫基因构建模型.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模型中高风险和低风险患者的生存状态,并使用受
老年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不良预后因素[1].60~69 岁患者的5 年生存率为13%,而70~79 岁患者的5 年生存率仅为3% [2].老年AML 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如阿扎胞苷(azacitidine,AZA)和地西他滨等DNA去甲基化药物(hypomethylating agent,HMA) 的作用靶点为AML 中的异常DNA 甲基化.这些药物能够诱导缓解并可能延长老年AM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