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尽孝的“银发餐”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藤是日本横滨一家餐厅的料理师,他精通各式料理深受老板器重。伊藤的父亲年轻时也是一名料理师,可如今上了年纪牙齿也掉光了,只能凭借一口假牙来咀嚼和吞咽食物,为此他总是闷闷不乐,觉得生活失去了滋味。
  
  伊藤是出了名的孝子,每天无论多忙,他都会抽时间给父亲变着花样做各种易消化的料理。他说,父亲年纪大了行动也不方便,只剩下吃的欲望了,我不想让他失去对美食的享受。在父亲的提醒下,伊藤觉得很有必要在餐厅,推出一款适合老人消费的套餐。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经超过1/4,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哪怕不能挣钱,也能给餐厅积攒点人气,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平添一抹色彩。”伊藤向餐厅老板建议。没想到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在餐厅推出一款专为老人服务的“银发餐”。伊藤无偿奉献出他自己的“独家秘籍”,这些年为父亲做料理,让他积累了不少为老年人做料理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顾客,伊藤潜心钻研和尝试,不断开发新的菜品。每个菜品做出后,他都会让父亲亲自把关,父亲不但是个老料理,更是一个贴切的“高龄吃货”,他的用餐体验可以代表老人一族的普遍体验。当然对伊藤来说,让父亲动起来发挥余热,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意义更重大。
  伊藤还设计了“银发餐”专用的饮食指南,对各种料理的选配和制作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为了便于老人咀嚼和消化,他会把食材先在调理机上磨碎,把肉纤维打断,然后再进行烹煮,再浇上自己亲自调配的稠化剂来塑性,改善食物的口感和色泽,一盘能挑起老人食欲的料理就端上来了。伊藤做的“海鲈加红白腌萝卜”,再佐以菠萝和蘑菇,酸酸甜甜色香味俱佳,看上去硬硬的难于下咽,可入口即化让人欲罢不能,极大地满足了老人对美食的向往。老人们纷纷点赞说,味道真是太好了,可以吃到舔盘子。
  “银发餐”一经推出便受到老人族的喜爱,他们纷纷结伴来到餐厅大快朵颐,就连那些年轻人也看着艳羡不已、直咽口水。伊藤说,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人群,烹调时要多用香料,如香草、姜黃等来给食物提味,有效减少盐分的摄入。老年人奋斗了一辈子不容易,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吃饱吃好,还要让他们吃出快乐、吃出享受。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习惯成自然无可厚非,可要是甘于现状抱残守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世事难料,没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但重要的是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下就是你已经习惯于平庸的6个迹象。  1.按时起床,雷打不动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了吧,这样的人精心策划自己的起居时间,循规蹈矩任何情況下都不会提前一点,即使是自己头天晚上设定的闹钟响起也会马上将其按掉。听起来很熟悉吗?现实是我们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
富瑞克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超市的一名员工,他在果蔬部专门负责捡拾当天卖剩下的果蔬。每天傍晚,当委婉地催促顾客离开的音乐响起,那是富瑞克最忙的时候,他和几名伙计一起把顾客挑剩下的、长得奇形怪状的、有点破损的果蔬,统统分捡出来倒进超市后边的垃圾车里。看着一筐筐果蔬被无情地倒掉,富瑞克心疼不已:“多好的果蔬啊,只是破了点皮儿,完全不影响食用,倒掉真是太可惜了!”每天超市都会倒掉很多剩菜,富瑞克估算了一下大约
哈佛大学的斯美尔瑟教授在对2017年入学的新生调查时发现,在新生的心中,社会很叵测,存在“我将如何待你,方显我人性的美好”的困惑,于是他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专题研究。  斯美尔瑟教授按“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的原则,利用教授们的同行爱攀比的心理,巧妙地给参加课题攻关团队各学科的教授們,制定了让他们蹦一蹦能够得到的小目标,果然,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快就有翔实的资料源源不断地摆在斯美尔瑟的案头,让他
即便有起有落,也要优雅给自己看  近代教育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常讲:“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    犹太作家普里莫·列维在《奥斯维辛幸存记》中写道:“我进了奥斯维辛,那里简直是人间地狱,吃不饱、睡不好,没有干净的水,别说洗澡,就是喝的水都少得可怜。面对没有尊严的生活,随时都会死去,大家万念俱灰,很多
自我激励是任何人都可以用来取得成就、实现梦想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确实可行。然而,也有人感觉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是否就意味着这个方法对于有的人好用、有的人不好用呢?并非如此,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自我激励为什么不见效和如何去做的方法。  1.要坚持不懈地激励自己  决定自我激励有所成效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你经常这样做还是偶尔为之?偶尔为之当然不能和持之以恒相提并论。若想让自我激励发挥作
活用俗语,说意外网红  2016年末,张召忠开通了个人微博,名曰“局座召忠”,第一条微博发出后,共青团中央的官微跟帖说:“共青团员请在这边排队上车!”微博外,他还在其他新媒体上“攻城略地”:微信公众号里,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 ”成了日常。对于成为网红这件事,记者问他:“退休后当网红,是早有预谋?”张召忠说:“这个真不是。退休的时候,心想还是做点自己的事。20多年了,我一直和传统媒体打交道,一点都
只要内心深处存芳草,人生就有不败的春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子,一日三餐也不讲究。他拥有的虽然不多,但是一切总能够满足他的要求。  一次,苏格拉底邀请了一些朋友来家里吃饭,他的夫人因为饭菜简陋而感到羞愧。看到夫人的表情,苏格拉底说:“不用担心,如果他们是有智慧的,那么他们都应该明白而且也会乐意;如果他们是没有智慧的,我们又何苦自寻烦恼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是孔子对交朋友所作的警示。  孔子把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两种。益友第一种是“友直”,就是那些为了劝止你的错误而直言不讳的朋友;第二种是“友谅”,是指那些能原谅他人、个性宽厚的朋友;第三种是“友多闻”,是指知识渊博的朋友。孔子认为这三种人是“君子”,他们对我们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在朋友中对自己有害处的也有三种,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  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  同事这几天突然变漂亮了,一张脸容光焕发,胸挺了,腰直了,整个人精神头十足。要知道,平常的她灰头土脸的,还不到四十岁,眼角的皱纹已经很明显了。我就问:“你怎么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她笑:“承蒙夸奖,谢谢。”咦,这话也很洋气,不像她的风格啊。我等着她“揭秘”。  原来,她遇见一位同学,她吃惊的是同学还那么年轻漂亮,而她竟然“老不忍睹”。同学劝她:“你看你,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诗人北岛《回答》一诗中的经典名句。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很有市场,只缘这个时代犹有太多的道德缺失。今天,很多人对攀比特别上瘾,商人比财富的多寡,学人比才华的高低,学生比成绩的好差……却没有多少人去攀比道德品行的优劣。  道德是一道无形的护栏,没有它的限制,人们乃至社会都极可能滑向黑暗的深渊。很多坠入深渊者,事后总会满含悔恨,抑或心有不甘。这些人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