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年中国间日疟流行特征及病例住院治疗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11—2014年中国进入间日疟消除阶段后疾病流行特征,以及间日疟病例住院治疗的影响因素。

方法

在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14年的间日疟个案(临床与实验室病例)和人口数据,从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14年间日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含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等信息)(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外籍病例)。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间日疟病例住院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1—2014年,5 656例全国间日疟病例中,输入病例占69.9%(3 951例),本地病例占30.1%(1 705例);男性占82.7%(4 680例),女性占17.3% (976例)。本地病例中,535例(31.4%)分布在边境县(区),577例(33.8%)分布在省际交接地区;病例数从2011年的1 363例降至2014年53例;2011年存在本地病例的县(区)共有185个,2014年为10个;本省外县(区)感染和省外感染的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至2014年分别达到32.1%(17/53)和9.4%(5/53)。输入病例分布在30个省份的614个县(区),来自全球4个洲共57个国家,其中来自东南亚的病例较多,占70.2%(2 772例)。住院治疗的病例占26.4%(1 494例)。与女性、≥65岁或本地病例相比,男性、≤14岁或输入感染会增加病例住院治疗的可能性,其OR (95%CI)分别为1.41 (1.16~1.71)、2.26(1.44~3.56)和2.73 (2.30~3.25)。

结论

进入消除阶段后,我国间日疟本地病例的数量和发生范围大幅下降,持续发生本地感染病例的地区相当局限;境外输入与国内人口流动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需引起关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中国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2012和2013年上报数据,评价项目实施情况。方法中国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两癌")检查项目数据来自于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直报系统。检查对象为检查地区内居住1年以上、35~ 64岁、有性生活的农村户籍妇女且自愿参加并能接受检查者,检查项目包括:宫颈病变初步筛查[宫颈细胞学检查,采用伯塞斯达系统(TBS)分类或者巴氏分级报告进行评价]、醋酸/碘染色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2011—2014年中国输入性单纯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卵形疟输入病例)流行特征,为我国消除阶段制订卵形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14年的卵形疟个案(临床与实验室病例)和人口数据,从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14年卵形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仅含输入病例)(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外籍病例)。分析卵形疟输入病例的流
中国于2010年启动全国疟疾消除行动计划,在以传染源和疫点调查与处置为总体策略的指导下,围绕疟疾病例发现报告、实验室复核、病例分类与治疗,以及疫点判定与处置等关键环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3-7"技术措施,中国疟疾消除成效显著。现存疟疾本地传播的地域范围大幅缩小,绝大部分地区已达到疟疾消除标准。然而,至2020年全国实现疟疾消除的目标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部分边境与偏远地区疟疾本地传播阻断的难度很大
期刊
目的分析2005—2014年中国疟疾死亡病例特点,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5—2014年的疟疾个案数据(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与实验室病例分类、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等信息),在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按发病日期收集2011—2014年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数据(含病例临床表现及输入和本地病例感染来源等信息),分析疟疾死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