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而不是“为何”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主题:转换角度;语言的艺术;为他人着想;改变观念……
  我头一次了解到问“如何”比问“为何”好,是在做田野研究时。
  当我采访路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他们的防御性反应。我问某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你为什么会当医生”“为什么你选择在这所学校教书”,受访者会认为我是在寻找某种正当性,他们得为我所调查的行为找到又好又充分的理由。于是他们会用简短、谨慎且充满戒备的口气来回答,好像在说:“好了,小伙子,这些回答够了吧?”
  但如果我换个方式,问某件事情如何发生,比如“你是怎么进入这一行的”“你最后怎么选择在这所学校教书”,我的问题就问“活”了。人们有问必答,事无巨细,不仅告诉我他们做这件事的原因,还会告诉我有助于我调查的其他人的行为。
  为了完善吸大麻行为起源的理论,我采访吸大麻的人,如果问“你是怎样开始吸大麻的”,从不会招来防御性的反应;但如果问“你为什么要抽大麻”,则会引来带有罪恶感的回应(好像我在指控他们一样)。
  同样一个访谈问题,为什么问“如何”比问“为何”有用?为什么即使是很合作的、不设防的受访者,对于“为何”这类问题,也只是略答一二?我想是因为受访者知道,“为何”的问题是在找一个原因或很多原因,但对于任何事件原因的说明,总能用简单的几个词打发掉。
  此外,除了各种老套的理由,原因里面还包含了受访者的动机。假如你做了某事,你一定有理由。好的,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为何”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要求受访者给出一个“好”的答案,一个有道理且可为自己辩护的答案。这个答案不应该出现逻辑错误或前后不连贯的情况,于情于理都要无懈可击。
  也就是说,在人们的习惯里,答案应该表达一个可以被接受的适当动机。换句话说,问“为何”是要求受访者说出个理由,让他们可以免于承担隐藏在问题背后的负面责任。比如你“为什么上班迟到”,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在要求一个“好”的理由。“我今天想多睡会儿”虽然是真的,但不是一个好答案,这个动机本来就理亏。“火车抛锚了”也许是一个好答案,让人觉得合理,错也不在自己(除非下一句是“你既然知道可能发生这种事,就应该早点出门”)。
  当我问受访者“如何”时,我给他们留下了更多回旋空间,强迫意味也更少,让他们可以根据适合自己的方式回答问题。他们可以说一个合理且面面俱到的故事,而不必要求一个“对”的答案,也不用像是得为坏的行为或结果负责。问“如何”好像无关紧要,或只是出于好奇:“天哪,上班路上发生什么事了,让你迟到这么久?”他们不用像发电报一样回答问题。而“为何”的问题,理由则包含在动机中。
  结果,“如何”的问题会引导对方把他们认为要紧的事都收纳到故事里,而不管我是否認为那些事也重要。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一个屡被辟谣的“传闻”遗憾地成了现实:2020年1月16日,著名播音主持赵忠祥因病在北京去世。他猝然离世的这一天,原本应是他的78岁大寿。  人们常常用“告别一个时代”来形容知名人物的去世,真正称得上“代表时代”的人物不多,赵忠祥是一个。赵忠祥是中国第一代电视主持人,也是中国电视传播巅峰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周总理亲自批示下,赵忠祥从万余名高中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北京电视台(央
真题回放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考题解析  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的主干部分,由于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才能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更为深刻,从而更清醒,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把简单的事做复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当然,很多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分别对“简单事情复杂化”和“复杂事情的简单化”进行界定,而第二句又对这个界定进行了“反拨”和否定,后面的省略号即“并非都是如此”的
踩着民乐的鼓点,女孩们赤脚走出,眼神和步伐里传递着坚定与无畏。几十件矜贵飘逸的华服,绣于其上的繁复精致的顶级刺绣,这场名为“浮生”的国风大秀,被一个25岁男孩搬到了纽约时装周,成为“中国登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  张彦从初中时就有一个奢侈的梦:做服装设计。“为什么?”“因为喜欢,也因为想在各种美好的事物中活着。”身高1米84高高大大的东北男孩,手里却拿着小小的绣针穿针引线,明明有稳定的
关键词:校园暴力;边界与尺度;关爱未成年人……  201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卫生健康委员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13个部门联合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办法》明确规定,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行为,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  关键词:欺上瞒下;诚信;真相总会大
病文呈现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似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老腔”以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原生态魅力敲击着人心灵底层被时代喧嚣淹没的神经,令人震撼!【开头这一小节中的三个关键词“发自久远时空”“原生态魅力”和“时代喧嚣”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交代了“老腔”令人震撼的关键原因。可惜的是,下文的论证作者重点放在了前两个关键词——即“老腔”的内部原因的分析上,而对“时代喧嚣”
老师究竟能不能惩戒学生?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措施四个层级。其中,情况最严重的“强制措施”是指教师发现学生携带、使用违规或者违法危险物品的,应当报告学校,或责令学生交出或者对其藏匿物品的课桌、储物柜等进行检
史铁生说:“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言。”诚然,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许多人都愿意通过小小的一枚鼠标点击着虚拟世界所呈现的精彩,穿梭其中,不亦乐乎,美其名曰“时代潮流”。  自太古至今,自洪荒至繁盛,从人类诞生起,便有二物缠绕人心——虚拟与现实。今日为现实,未来为虚拟,世界是现实,网络世界便为虚拟。虚拟中有理想在呼唤,而
“布里丹之驴”是著名的哲学寓言:如果有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一頭驴到两堆干草的距离完全相同,它就会无法选择,最后活活饿死。  人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就像是在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选一堆,这种半斤八两的选项比比皆是,很多争执与遗憾也由此而起。  面对“布里丹之驴”困局,你只需记住一点:任何选择都是对的。这既可展示你的坚定,又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林中分岔的两条小径,任何一条都有美景,请欣赏你走的那条路。如
一些剑走偏锋的举动,正不断挑战学术圈应有的体面与底线,  叩问着学术与权力的边界  最近,学术圈颇不平静。先是有网友挖出一篇2013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集成思想领悟之道》,作者徐中民以生態经济学论文的形式,列举了导师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还绘制了一幅图,示意“导师和师娘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  据报道,徐中民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