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试题情境,思维能力,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52-06
情境是构成历史试题的必备要素,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一定的情境进行承载。本文中的“情境”,乃狭义之说,特指试题的材料(“题干”“素材”)、“引语”和选择题“选项”中的内容,暂不含试题的“设问”(即“问题”,另专文进行探讨)。一道好题目,应有好的情境进行铺陈。试题情境应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即试题情境要能够激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不是牵引出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复述(含“再认”“再现”两个方面)。在高考试题中,也常见一些“伪情境”,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情形:①
第一,“去历史化”的情境。即题目情境与所学的历史知识无关,试题演变成纯粹的材料信息提炼题,无法涉及学生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品质。尽管说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人文学科,但总应有一个特定的学科研究范畴和领域,而不是漫无边际的杂烩学科。在这里,并非苛求试题情境一定要源自教材或课标中所陈述的历史事实,但高考试题至少也应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否则,这种“去历史化”的题目就无法承载和含蕴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思维功能了。例如:
例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很明显,此题属于放之所有学科而皆准的题目。只要正确理解“题干”(“情境”)中涉及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含义,就可轻松选择出正确答案。这是单纯信息提炼式的题目,不需调动任何历史知识,了然没有了历史学的味道。《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研究希腊政体的专著,涉及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着重探讨和阐释了奴隶制下各种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问题。如果能选用这些素材、从这些角度进行命题,就会充盈着“历史味”,要远比牵强附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有意义得多。因为这样情境的题目,无需历史知识做依托,只要准确释读、理解材料,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无法考查出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水平和能力。
第二,“幌子”式的情境。即题目情境虽与所学的历史知识有关,但形同虚设,对于解题没有实际的意义,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无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人戏称这种情境类似于给题目挂上了一个“幌子”或戴上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例如:
例2:下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本题只需抓住题干中“1938年”的提示,复述、对应四个选项内容所发生的时间,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了,根本不需解读漫画中的信息。在这里,尽管提供了一幅历史图片作为试题的情境,但形同虚设,其信息既没有被利用,也没有进入到四个选项的内容中。这样的图片毋宁不用。如果去掉题目情境中“1938年”的提示,将①②③④各选项分别修改为“日军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力自拔”“扩大东南亚战场令日军战线过长”“日本无力供应全面侵华之需”“日军‘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本题的漫画情境就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了。
主观题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例如:
例3: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请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在这里,题目的情境和问题成了“两张皮”。或许是题目的设问存有问题,但仅从题目情境对于解题的功能而言,无异于一种虚幻的“摆设”而已。考生只需着眼于题目中的设问即可解决问题,无需释读题目情境。或许有人主张,从试题的美观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来说,这种摆设还是必要的。但我认为,与其做一些毫无意义的装饰,不如设计出一些对于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有实际价值的素材和情境。
第三,“引子”式情境。即题目情境虽然得到了利用,但其内涵没有得到深度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这里,题目情境成为了复述或印证所学历史知识的“引子”而已。例如:
例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本题选择C。解题思路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对应四个选项的特定时限,只有选择C(明末清初)。这是一则很好的情境,但却仅用来引出学生对上述四个时间断限的简单复述和回忆而已,这是历史学科中最低层次的能力,其价值和内涵远没有得到深挖。其实,本题有两个“命题点”: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中国的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是世界上第一个特大公司,拥有与外国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等权利,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贸易中有重要影响力。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17世纪,在欧洲,青花瓷取代了银器,成为正式宴会的餐具,也是上流社会家庭中流行的珍藏艺术品。本题的情境(题干中的“素材”和题枝中的“选项”)如果能从青花瓷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如家居生活)和文化艺术(如装饰艺术风格)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以及东印度公司在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独特的贸易特征等角度进行设计和挖掘,思维含量会更高。 笔者主张,一道好题目要依托于优良的情境和素材。这里,应将题目情境定位于激发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和“催化剂”。情境要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深刻揭示出历史事件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提升历史理解能力;要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学生的新见解和深思考;要使学生通过鉴别、考证、分析、综合、抽象、比较等思维过程,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与创造性。抛开试题的“设问”而言,某种意义上,情境就成为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动机和“源动力”。有效的情境就是那些能够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和弥补学生认知缺陷的情境。只有这样的情境才会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探究的欲望,才有可能将其思维逐步引向深化。相反,如果像上述试题那样,情境仅是对所学历史知识和结论的佐证、复述或简单迁移,学生只需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和表征方式即可准确地解决问题,根本不需思维的活跃、深思和个性化,这样的情境就是“伪情境”,是不利于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水平的。
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命题者要精心设计题目情境。首先,要精心选择一个内容“点”,这个“点”在内容上应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在思维上要具有可拓展和深化的可能。其次,要对该“点”进行突破,或是从另一角度选材,与此进行对照(针对),设计出与原有认知结论和思维相冲突的情境,要求考生深化出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选择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提高对学术界新观点的理解和接受水平;或是针对此“点”内容进行延展,设计出弥补原有认知缺陷、修正原有认知错误的情境,要求考生立足新的情境,冲破原有的思维误区和限域,得出新的结论或观点,扭转原有的认识,深化原有的理解。无论哪一种方式,无非就是要通过设置情境,直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定势和结论,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就会产生困惑和矛盾,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方向,如:
例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本题以儒学为命题“点”,这属于大众化的内容,也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的情境与学生固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对于绝大多数师生来说,习以为常的认知就是孔子创立了儒学,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之道便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到了宋代,儒学发展成为了理学。可是,本题的情境(“题干”)却打破了这种定论,即儒学不是孔子创立的,而是周公创立的,礼教才是孔子创立的;“孔孟之道”是在宋代以后才取代“周孔之道”成为官方哲学和思想领域的正统称谓的。通过这种充满波澜和认知冲突的情境,自然激发起学生深入探究:“孔孟之道”与“周孔之道”有何本质上的区别?这仅是称谓上的变化吗?这种变化为何发生在宋代?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本题即是追溯儒学发生这种变化的趋向、实质及成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儒学内涵的变化进行深刻分析,并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这种冲突性的题目情境,不仅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着力点”和素材,也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深刻化,较之单一、平铺直叙式的材料情境更有价值。
有效的试题情境主要包括激发认知冲突的情境和弥补学生认知缺陷的情境两大类。
第一,激发认知冲突的情境。
1.材料自身呈现相互冲突的情境。呈现两则及以上具有相互比对性和冲突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比、辨别、综合,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和拓展。这要比单一性的情境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力。一般来说,具有冲突性能的情境材料之间或存在着对立(或并列)的关系,以彰显个性,总结其共性规律和一般认识;或存在着递进(或转折)的关系,以寻根溯源,探究其演变趋向和本质诉求。这一过程,就是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如:
例6: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
(1867年)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这是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选修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的题目。该题围绕办报问题,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主张进行了比对,两则材料内容之间存在着冲突: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的宗旨、目的、任务、举措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个具有冲突性能的认知情境自然会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都是办报(纸馆),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为何会存有这种差别?应如何认识这种差别?尽管二者存在着区别,但是,仅从办报本身来说,二者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又有何共性的作用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会不由自主地逐渐走向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到在办报过程中,尽管不同政治派别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动机取向和立足点,但就办报本身而言,却可拓展国人视野、改变国人精神面貌、促进社会变革,等等。这样,既揭示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办报的不同本质,又分析出了报纸在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功能。该题两则相互对立、冲突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力,也提供了深入思维的路径。如果本题所呈现的并不是这样相互冲突的材料,而是单一的材料情境,学生所面对和要解决的仅是某一派别的主张,就很难得出上述认识了。 2.材料与学生“固化”观点相冲突的情境。教学实践中,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学生解读材料情境后,即将其信息与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直接的“嫁接”,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应问题。这种情形,实质是在考查学生释读材料和简单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而没有充分利用该题目情境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题目情境是“就事论事”,即对所学知识和已有定论进行直接阐发和简单印证而已,而没有创设出新的、可以打破已有定论的情境,也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欲望。笔者主张,试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要立足于打破、冲击学生固有的认知和定势思维,适当引入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这样,才会自然激发和催化学生的思维向纵深领域发展,如:
例7: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该题的情境就直面学生固化了的认知。对于相当多的中学生而言,都认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第一人,而胡佛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倡导者,二者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对立的。本题的情境直接引入了学界的研究观点,认为胡佛不仅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相反,他对经济也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并为罗斯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不仅没有佐证学生固有的观点,相反,还与其固有的认知结论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势必会催化学生深入探究:胡佛总统是如何干预经济的?又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哪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最早是谁提出的?既然胡佛总统已经采取了干预经济的举措,又为什么没能挽救美国经济?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大危机了吗?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更新了思维模式。相反,如果此题仍围绕着学生固有的认知结论设计情境,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为此,在设计试题情境时,要善于突破那些约定俗成的结论,呈现相反或不同的观点,借以激起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例8: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另一评价,也是一种学术观点。该观点直面学生固有的认知:新文化运动存在着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但是,该题的情境直接指明,新文化运动不仅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反而让传统文化“重现光芒”,“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传承着传统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发展的活力不是割裂传统后的重建,而应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的科学创新”这样的深刻认识。这样的情境,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不仅更新了传统的认识,更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第二,在“关节点”处弥补学生认知缺陷的情境。
囿于教材编写和教师认识的局限,致使某些主干知识的“关节点”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和深入阐发,造成了学生理解过程中的局促、狭隘、歧义甚至错误现象的发生,这就是认知上的缺陷。高考试题应担负起扭转此局面的重任,在题目情境中,对这些“关节点”内容进行拓展和阐释,让学生利用这些情境时,更正固有的认识,完善应有的认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如在学习1787年美国宪法时,有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将重心放置到其体现出的“三权分立”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上,却忽视了1787年宪法对于美国从松散的邦联体制转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体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是学生认识中的缺陷。下题的情境就是对这一缺陷的弥补:
例9: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这是2013年全国课标卷中的一道题目。据反馈,相当多的考生选择了B选项,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能准确掌握这一“关节点”的内容。独立前后,美国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中有三个“关节点”:1.从殖民地变为独立国。以《邦联条例》为标志,十三个殖民地变成为十三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之间建立了松散的邦联联盟;君主制转化为共和制。2.从松散的邦联变为统一的联邦国家。以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为标志,实现了各种冲突之间的妥协,建立起了超乎各州权力的中央联邦政府,并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来构建中央联邦政府的组织形式,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州政府移到了联邦政府。3.从无党制到两党制的出现。在美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中,以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两股政治力量形成了两个政党,二者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推动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了《权利法案》和宪法修正案的出台,促进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①本题就是在上述第2个“关节点”处进行了内容的弥补和拓展。这是制定1787年联邦宪法时美国所面对的政治危机,华盛顿曾对当时的邦联制大发牢骚,他说“总之,我们的措施不是受一个议会的影响与指导,而是受十三个议会的影响与指导……我的看法——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全权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种异质体”。②这里所指的就是当时松散的联邦体制。他的主张为后来联邦主义者所共同信奉。从中可以看出,制定1787年宪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改变当时邦联体制的弊端,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时必然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政治体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但有的教材却没能详细叙及该内容,此题即是对此的弥补。通过设置这一情境,促进学生正确理解1787年宪法在美国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联邦体制取代邦联体制的意义,提升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深刻思维能力。
在题目的命制过程中,命题者要善于设计试题情境,以此来烘托和承载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目标。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在命制或选择练习题时,也要充分关注题目的情境,不苛求“新”“奇”“特”,而是要着眼于题目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王生,男,1967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历史特级教师,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教师,主要研究高考命题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52-06
情境是构成历史试题的必备要素,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一定的情境进行承载。本文中的“情境”,乃狭义之说,特指试题的材料(“题干”“素材”)、“引语”和选择题“选项”中的内容,暂不含试题的“设问”(即“问题”,另专文进行探讨)。一道好题目,应有好的情境进行铺陈。试题情境应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即试题情境要能够激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不是牵引出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复述(含“再认”“再现”两个方面)。在高考试题中,也常见一些“伪情境”,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情形:①
第一,“去历史化”的情境。即题目情境与所学的历史知识无关,试题演变成纯粹的材料信息提炼题,无法涉及学生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品质。尽管说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人文学科,但总应有一个特定的学科研究范畴和领域,而不是漫无边际的杂烩学科。在这里,并非苛求试题情境一定要源自教材或课标中所陈述的历史事实,但高考试题至少也应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否则,这种“去历史化”的题目就无法承载和含蕴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思维功能了。例如:
例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很明显,此题属于放之所有学科而皆准的题目。只要正确理解“题干”(“情境”)中涉及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含义,就可轻松选择出正确答案。这是单纯信息提炼式的题目,不需调动任何历史知识,了然没有了历史学的味道。《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研究希腊政体的专著,涉及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着重探讨和阐释了奴隶制下各种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问题。如果能选用这些素材、从这些角度进行命题,就会充盈着“历史味”,要远比牵强附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有意义得多。因为这样情境的题目,无需历史知识做依托,只要准确释读、理解材料,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无法考查出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水平和能力。
第二,“幌子”式的情境。即题目情境虽与所学的历史知识有关,但形同虚设,对于解题没有实际的意义,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无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人戏称这种情境类似于给题目挂上了一个“幌子”或戴上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例如:
例2:下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本题只需抓住题干中“1938年”的提示,复述、对应四个选项内容所发生的时间,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了,根本不需解读漫画中的信息。在这里,尽管提供了一幅历史图片作为试题的情境,但形同虚设,其信息既没有被利用,也没有进入到四个选项的内容中。这样的图片毋宁不用。如果去掉题目情境中“1938年”的提示,将①②③④各选项分别修改为“日军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力自拔”“扩大东南亚战场令日军战线过长”“日本无力供应全面侵华之需”“日军‘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本题的漫画情境就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了。
主观题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例如:
例3: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请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在这里,题目的情境和问题成了“两张皮”。或许是题目的设问存有问题,但仅从题目情境对于解题的功能而言,无异于一种虚幻的“摆设”而已。考生只需着眼于题目中的设问即可解决问题,无需释读题目情境。或许有人主张,从试题的美观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来说,这种摆设还是必要的。但我认为,与其做一些毫无意义的装饰,不如设计出一些对于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有实际价值的素材和情境。
第三,“引子”式情境。即题目情境虽然得到了利用,但其内涵没有得到深度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这里,题目情境成为了复述或印证所学历史知识的“引子”而已。例如:
例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本题选择C。解题思路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对应四个选项的特定时限,只有选择C(明末清初)。这是一则很好的情境,但却仅用来引出学生对上述四个时间断限的简单复述和回忆而已,这是历史学科中最低层次的能力,其价值和内涵远没有得到深挖。其实,本题有两个“命题点”: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中国的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是世界上第一个特大公司,拥有与外国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等权利,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贸易中有重要影响力。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17世纪,在欧洲,青花瓷取代了银器,成为正式宴会的餐具,也是上流社会家庭中流行的珍藏艺术品。本题的情境(题干中的“素材”和题枝中的“选项”)如果能从青花瓷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如家居生活)和文化艺术(如装饰艺术风格)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以及东印度公司在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独特的贸易特征等角度进行设计和挖掘,思维含量会更高。 笔者主张,一道好题目要依托于优良的情境和素材。这里,应将题目情境定位于激发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和“催化剂”。情境要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深刻揭示出历史事件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提升历史理解能力;要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学生的新见解和深思考;要使学生通过鉴别、考证、分析、综合、抽象、比较等思维过程,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与创造性。抛开试题的“设问”而言,某种意义上,情境就成为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动机和“源动力”。有效的情境就是那些能够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和弥补学生认知缺陷的情境。只有这样的情境才会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探究的欲望,才有可能将其思维逐步引向深化。相反,如果像上述试题那样,情境仅是对所学历史知识和结论的佐证、复述或简单迁移,学生只需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和表征方式即可准确地解决问题,根本不需思维的活跃、深思和个性化,这样的情境就是“伪情境”,是不利于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水平的。
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命题者要精心设计题目情境。首先,要精心选择一个内容“点”,这个“点”在内容上应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在思维上要具有可拓展和深化的可能。其次,要对该“点”进行突破,或是从另一角度选材,与此进行对照(针对),设计出与原有认知结论和思维相冲突的情境,要求考生深化出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选择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提高对学术界新观点的理解和接受水平;或是针对此“点”内容进行延展,设计出弥补原有认知缺陷、修正原有认知错误的情境,要求考生立足新的情境,冲破原有的思维误区和限域,得出新的结论或观点,扭转原有的认识,深化原有的理解。无论哪一种方式,无非就是要通过设置情境,直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定势和结论,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就会产生困惑和矛盾,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方向,如:
例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本题以儒学为命题“点”,这属于大众化的内容,也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的情境与学生固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对于绝大多数师生来说,习以为常的认知就是孔子创立了儒学,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之道便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到了宋代,儒学发展成为了理学。可是,本题的情境(“题干”)却打破了这种定论,即儒学不是孔子创立的,而是周公创立的,礼教才是孔子创立的;“孔孟之道”是在宋代以后才取代“周孔之道”成为官方哲学和思想领域的正统称谓的。通过这种充满波澜和认知冲突的情境,自然激发起学生深入探究:“孔孟之道”与“周孔之道”有何本质上的区别?这仅是称谓上的变化吗?这种变化为何发生在宋代?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本题即是追溯儒学发生这种变化的趋向、实质及成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儒学内涵的变化进行深刻分析,并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这种冲突性的题目情境,不仅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着力点”和素材,也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深刻化,较之单一、平铺直叙式的材料情境更有价值。
有效的试题情境主要包括激发认知冲突的情境和弥补学生认知缺陷的情境两大类。
第一,激发认知冲突的情境。
1.材料自身呈现相互冲突的情境。呈现两则及以上具有相互比对性和冲突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比、辨别、综合,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和拓展。这要比单一性的情境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力。一般来说,具有冲突性能的情境材料之间或存在着对立(或并列)的关系,以彰显个性,总结其共性规律和一般认识;或存在着递进(或转折)的关系,以寻根溯源,探究其演变趋向和本质诉求。这一过程,就是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如:
例6: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
(1867年)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这是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选修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的题目。该题围绕办报问题,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主张进行了比对,两则材料内容之间存在着冲突: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的宗旨、目的、任务、举措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个具有冲突性能的认知情境自然会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都是办报(纸馆),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为何会存有这种差别?应如何认识这种差别?尽管二者存在着区别,但是,仅从办报本身来说,二者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又有何共性的作用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会不由自主地逐渐走向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到在办报过程中,尽管不同政治派别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动机取向和立足点,但就办报本身而言,却可拓展国人视野、改变国人精神面貌、促进社会变革,等等。这样,既揭示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办报的不同本质,又分析出了报纸在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功能。该题两则相互对立、冲突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力,也提供了深入思维的路径。如果本题所呈现的并不是这样相互冲突的材料,而是单一的材料情境,学生所面对和要解决的仅是某一派别的主张,就很难得出上述认识了。 2.材料与学生“固化”观点相冲突的情境。教学实践中,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学生解读材料情境后,即将其信息与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直接的“嫁接”,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应问题。这种情形,实质是在考查学生释读材料和简单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而没有充分利用该题目情境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题目情境是“就事论事”,即对所学知识和已有定论进行直接阐发和简单印证而已,而没有创设出新的、可以打破已有定论的情境,也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欲望。笔者主张,试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要立足于打破、冲击学生固有的认知和定势思维,适当引入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这样,才会自然激发和催化学生的思维向纵深领域发展,如:
例7: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该题的情境就直面学生固化了的认知。对于相当多的中学生而言,都认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第一人,而胡佛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倡导者,二者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对立的。本题的情境直接引入了学界的研究观点,认为胡佛不仅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相反,他对经济也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并为罗斯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不仅没有佐证学生固有的观点,相反,还与其固有的认知结论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势必会催化学生深入探究:胡佛总统是如何干预经济的?又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哪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最早是谁提出的?既然胡佛总统已经采取了干预经济的举措,又为什么没能挽救美国经济?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大危机了吗?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更新了思维模式。相反,如果此题仍围绕着学生固有的认知结论设计情境,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为此,在设计试题情境时,要善于突破那些约定俗成的结论,呈现相反或不同的观点,借以激起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例8: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另一评价,也是一种学术观点。该观点直面学生固有的认知:新文化运动存在着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但是,该题的情境直接指明,新文化运动不仅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反而让传统文化“重现光芒”,“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传承着传统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发展的活力不是割裂传统后的重建,而应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的科学创新”这样的深刻认识。这样的情境,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不仅更新了传统的认识,更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第二,在“关节点”处弥补学生认知缺陷的情境。
囿于教材编写和教师认识的局限,致使某些主干知识的“关节点”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和深入阐发,造成了学生理解过程中的局促、狭隘、歧义甚至错误现象的发生,这就是认知上的缺陷。高考试题应担负起扭转此局面的重任,在题目情境中,对这些“关节点”内容进行拓展和阐释,让学生利用这些情境时,更正固有的认识,完善应有的认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如在学习1787年美国宪法时,有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将重心放置到其体现出的“三权分立”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上,却忽视了1787年宪法对于美国从松散的邦联体制转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体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是学生认识中的缺陷。下题的情境就是对这一缺陷的弥补:
例9: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这是2013年全国课标卷中的一道题目。据反馈,相当多的考生选择了B选项,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能准确掌握这一“关节点”的内容。独立前后,美国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中有三个“关节点”:1.从殖民地变为独立国。以《邦联条例》为标志,十三个殖民地变成为十三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之间建立了松散的邦联联盟;君主制转化为共和制。2.从松散的邦联变为统一的联邦国家。以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为标志,实现了各种冲突之间的妥协,建立起了超乎各州权力的中央联邦政府,并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来构建中央联邦政府的组织形式,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州政府移到了联邦政府。3.从无党制到两党制的出现。在美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中,以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两股政治力量形成了两个政党,二者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推动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了《权利法案》和宪法修正案的出台,促进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①本题就是在上述第2个“关节点”处进行了内容的弥补和拓展。这是制定1787年联邦宪法时美国所面对的政治危机,华盛顿曾对当时的邦联制大发牢骚,他说“总之,我们的措施不是受一个议会的影响与指导,而是受十三个议会的影响与指导……我的看法——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全权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种异质体”。②这里所指的就是当时松散的联邦体制。他的主张为后来联邦主义者所共同信奉。从中可以看出,制定1787年宪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改变当时邦联体制的弊端,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时必然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政治体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但有的教材却没能详细叙及该内容,此题即是对此的弥补。通过设置这一情境,促进学生正确理解1787年宪法在美国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联邦体制取代邦联体制的意义,提升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深刻思维能力。
在题目的命制过程中,命题者要善于设计试题情境,以此来烘托和承载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目标。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在命制或选择练习题时,也要充分关注题目的情境,不苛求“新”“奇”“特”,而是要着眼于题目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王生,男,1967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历史特级教师,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教师,主要研究高考命题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