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红军时期,漳州地方党组织的建设为红军的武装斗争提供了支持,红军的军事斗争也为地方党的建设提供了帮助,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互为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 红军时期 党的建设 漳州地区
1932年4月至5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挥戈东进,攻克漳州。中央红军在漳州休整40天。这40天,对于漳州地方党的建设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早在1927年,中共闽南特委就参照毛泽东广州农讲所的模式在漳州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在工农积极分子和新发展的党员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委领导人罗明讲授“中国民族革命史”,特委委员李联星讲授“海陆丰农民运动”,漳州党支部书记翁振华讲授“青年运动”。[1]P214-215红军进漳后,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的主张,不断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与此同时,也把党的思想建设贯彻到漳州党组织建设中。
大革命时期,北伐军的入漳,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兴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转入低潮。后来,随着党组织的恢复发展、中央苏区影响的日益扩大和反“围剿”的胜利,漳州的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再度兴起,漳州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29年初,在漳州南北乡已建立党的区委,辖30个支部。[2]P138红军进漳前,漳州市委辖有3个区委,3个特支,共有党员数百人。[3]P122但是,党员的素质如何呢?正如中共厦门中心市委1932年5月10日给漳州县委的信指出的:“漳属是第三党社会民主党的大本营,我们要注意这班反革命分子混入工会、农会、青年团,应详密的调查,并严密我们的组织。”[4]P41在红军到来之际,大量的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加入党的组织,因此,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尤为迫切。
在漳期间,毛泽东住在芝山红楼,他多次和住在一起的福建省委领导罗明交谈,并“要我们协同政治部与漳州地下党组织联系,配合部队在漳州各县发动群众斗争,他在二楼召开过多次政治、军事会议,讨论形势和任务。漳州和厦门的地下党领导干部邓子恢、蔡协民、曾志、王海萍等同志先后来芝山联系。毛主席亲切接见他们,对地方工作做了许多重要指示”[5]P21。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漳州地方党组织协助红军宣传、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在中央红军指导帮助下,扩大武装游击队;在党的建设方面,毛泽东的思想建设理论特别是红军的宣传、红军战士的表现,给漳州地方党员和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由此认识到共产党人的使命,衷心拥护党和红军的反帝、抗日主张。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扩大了共产党及其军队在闽南地区的政治影响,也让漳州党组织及其黨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扩大党的组织活动
尽管漳州党的群众工作基础一直比较好,但是,党组织也曾经多次遭到敌人破坏,“党的基础削弱,干部缺乏,也有许多严重的弱点”,红军的到来,“千载一时的机会”,“漳属群众甚好,成千成万自动起来或正在等待着我们去领导,......现漳城南北乡、南靖、石码、海澄等处都还缺乏甚至无人工作呢”。[4]P35-36厦门市委领导王海萍到漳州指导工作,在听取毛泽东对地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向市委、省委汇报后,5月中旬,漳州成立了新的中心县委。有着井冈山斗争经验的蔡协民任书记,曾志、王占春、冯冀才等为委员。漳州党的领导班子确立以后,就接着健全漳州、石码、海澄、南北乡等区委和漳浦、南靖等特别支部。党组织活动及其领导的群众斗争又恢复扩大起来。
红军进漳不到5天,就在漳州东坂后礼拜堂召开了苏维埃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搬运和码头工人、邮差、车夫、裁缝、制鞋工、碾米工、制糕饼工和纺织工人代表等100多人。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邓子恢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27岁的王占春被推选为主席。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公园的仰文楼内。4月27日,闽南工农革命会发出了第一号布告:“此后的闽南,是工农自己的闽南了……。一切工人劳苦群众们,起来!自动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在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用革命的铁拳,向我们的敌人作坚决的残酷的斗争,解放我们一切劳苦群众!”[4]P31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激发了漳属地区群众的革命热情,工会和农会迅速发展。在漳州城区,赤色汽车工会率先建立起来,接着店员、人力车、纺织等各行业工会也先后成立;在乡村,纷纷组织起赤色农会、农民赤卫队等。漳州工人组织的赤色工会,按照工会组织《十大纲领》精神,实行8小时工作制,要求提高工资,建立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漳州城失业工人也成立失业工人委员会,会员多达1000余名。党的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邓子恢为了组织饼业工会,亲自到城门顶(今台湾路)“震南”饼店发动同业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并选出郭三仔为饼业工会委员长,陈庆云为组织委员,连国栋为宣传委员。[4]P114-115
闽南党组织根据毛泽东、聂荣臻等关于将工作重点放在闽南游击战争、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开辟了以漳浦小山城为中心的苏区。5月中旬,漳浦、平和、南靖多个地方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或建立苏维埃政权,或建立革命委员会。为了适应红军回师后的形势,5月下旬,漳州区委秘密新发展了5个支部。党组织还在漳州、石码的工人中成立了3000多人的秘密工会和地下党组织。[3]P143-144
中央红军回师后,国民党进行猖狂的反扑,革命力量暂时遭到挫折,党组织及其活动转入地下。但是,红军进漳和漳州党组织的活动,以及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的宣传,深得漳州民心。因此,尽管党的力量较为薄弱,漳州地方党组织仍然领导漳州人民取得反军事“清剿”和文化“围剿”的胜利,在抗战阶段继续发挥作用。
三、发展壮大党的地方武装
闽南党组织曾在漳州市郊以及南靖、漳浦、平和3县边界山区建立小规模游击队和小块据点。1930年底建立小山城游击根据地,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后改组成立闽南工农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员王占春、政委李金发、参谋长冯翼飞。1931年12月,在闽南特委书记邓子恢主持下,漳州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转变了单纯军事观点,明确了“地方工作是游击队当前任务”。后来发动了一系列群众斗争,使游击队根据地更加巩固。 红军进漳后,给漳州地区的武装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毛泽东在进漳第三天发给周恩来的电报中说的,漳州战役的胜利,达到剪除粤敌一翼之目的,不但对巩固发展闽西苏区、发展闽南游击战争、援助东江红军的斗争有很大的作用,而且由于漳州附近海口的占领,对今后斗争形势将发生深刻影响。毛泽东在电报中还说,红军东路军将以龙溪县为中心,分兵于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等县,创造小规模红军和建立小范围苏区。在主力红军的帮助下,漳州地方党组织扩大了闽南游击队的工作。当时闽南特委书记邓子恢在漳州接受了毛泽东的指示后,在漳浦积极扩大游击队。他后来回忆道:“我当时见了毛主席,他要我回中央苏维埃政府任财政部长,并告诉我红军只在漳州住个把月,要我们快点准备。我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不久就去漳浦,省委派王海萍同志和我一路,我们在漳浦,一面扩大红军,一面发动群众烧田契借约,宣布废租废债,杀猪,分谷子,打土豪,分田地。扩军大约搞了半个月时间,队伍由以前的百把人扩大到六、七百人,参军的多是龙溪县南北乡和漳浦一带的农民。”[6]随着漳州各地游击队人数的增加,5月间,东路军总部和闽南党组织决定将漳州地方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團。东路军总部从主力红军部队中派出尹林平等三四十个营、连、排、班的军事骨干,拨了200多杆枪,加强闽南红军游击队领导,进一步武装这支游击队。下旬,在红军东路军派遣的军事干部帮助下,闽南党组织把游击队扩编为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下辖5个连,团长冯冀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谢小萍,蔡协民任党代表兼总指挥,全团指战员1000余人。红三团坚持毛泽东关于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按照“三湾改编”的方式,把支部建在连上,各级军事系列设立政委制。红三团的领导人由蔡协民、曾志、王占春、冯冀才担任。他们既是漳州党的领导,也是红三团的领导。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前,红三团主动撤到南靖、平和、漳浦边界,以小山城、龙岭、车本、欧寮为中心,展开游击战争。在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中,红三团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红旗不倒,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全国解放。○
参与文献:
[1]漳州历史人物[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漳州简史[M].漳州:漳州建州13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1996.
[3]中共闽南地方史—新民主主义时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4]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C].龙溪:福建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1982.
[5]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C].龙溪:福建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1982.
[6]邓子恢自述[J].红旗飘飘,第11辑.
责任编辑 冷 波
[关键词] 红军时期 党的建设 漳州地区
1932年4月至5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挥戈东进,攻克漳州。中央红军在漳州休整40天。这40天,对于漳州地方党的建设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早在1927年,中共闽南特委就参照毛泽东广州农讲所的模式在漳州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在工农积极分子和新发展的党员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委领导人罗明讲授“中国民族革命史”,特委委员李联星讲授“海陆丰农民运动”,漳州党支部书记翁振华讲授“青年运动”。[1]P214-215红军进漳后,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的主张,不断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与此同时,也把党的思想建设贯彻到漳州党组织建设中。
大革命时期,北伐军的入漳,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兴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转入低潮。后来,随着党组织的恢复发展、中央苏区影响的日益扩大和反“围剿”的胜利,漳州的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再度兴起,漳州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29年初,在漳州南北乡已建立党的区委,辖30个支部。[2]P138红军进漳前,漳州市委辖有3个区委,3个特支,共有党员数百人。[3]P122但是,党员的素质如何呢?正如中共厦门中心市委1932年5月10日给漳州县委的信指出的:“漳属是第三党社会民主党的大本营,我们要注意这班反革命分子混入工会、农会、青年团,应详密的调查,并严密我们的组织。”[4]P41在红军到来之际,大量的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加入党的组织,因此,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尤为迫切。
在漳期间,毛泽东住在芝山红楼,他多次和住在一起的福建省委领导罗明交谈,并“要我们协同政治部与漳州地下党组织联系,配合部队在漳州各县发动群众斗争,他在二楼召开过多次政治、军事会议,讨论形势和任务。漳州和厦门的地下党领导干部邓子恢、蔡协民、曾志、王海萍等同志先后来芝山联系。毛主席亲切接见他们,对地方工作做了许多重要指示”[5]P21。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漳州地方党组织协助红军宣传、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在中央红军指导帮助下,扩大武装游击队;在党的建设方面,毛泽东的思想建设理论特别是红军的宣传、红军战士的表现,给漳州地方党员和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由此认识到共产党人的使命,衷心拥护党和红军的反帝、抗日主张。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扩大了共产党及其军队在闽南地区的政治影响,也让漳州党组织及其黨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扩大党的组织活动
尽管漳州党的群众工作基础一直比较好,但是,党组织也曾经多次遭到敌人破坏,“党的基础削弱,干部缺乏,也有许多严重的弱点”,红军的到来,“千载一时的机会”,“漳属群众甚好,成千成万自动起来或正在等待着我们去领导,......现漳城南北乡、南靖、石码、海澄等处都还缺乏甚至无人工作呢”。[4]P35-36厦门市委领导王海萍到漳州指导工作,在听取毛泽东对地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向市委、省委汇报后,5月中旬,漳州成立了新的中心县委。有着井冈山斗争经验的蔡协民任书记,曾志、王占春、冯冀才等为委员。漳州党的领导班子确立以后,就接着健全漳州、石码、海澄、南北乡等区委和漳浦、南靖等特别支部。党组织活动及其领导的群众斗争又恢复扩大起来。
红军进漳不到5天,就在漳州东坂后礼拜堂召开了苏维埃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搬运和码头工人、邮差、车夫、裁缝、制鞋工、碾米工、制糕饼工和纺织工人代表等100多人。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邓子恢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27岁的王占春被推选为主席。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公园的仰文楼内。4月27日,闽南工农革命会发出了第一号布告:“此后的闽南,是工农自己的闽南了……。一切工人劳苦群众们,起来!自动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在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用革命的铁拳,向我们的敌人作坚决的残酷的斗争,解放我们一切劳苦群众!”[4]P31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激发了漳属地区群众的革命热情,工会和农会迅速发展。在漳州城区,赤色汽车工会率先建立起来,接着店员、人力车、纺织等各行业工会也先后成立;在乡村,纷纷组织起赤色农会、农民赤卫队等。漳州工人组织的赤色工会,按照工会组织《十大纲领》精神,实行8小时工作制,要求提高工资,建立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漳州城失业工人也成立失业工人委员会,会员多达1000余名。党的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邓子恢为了组织饼业工会,亲自到城门顶(今台湾路)“震南”饼店发动同业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并选出郭三仔为饼业工会委员长,陈庆云为组织委员,连国栋为宣传委员。[4]P114-115
闽南党组织根据毛泽东、聂荣臻等关于将工作重点放在闽南游击战争、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开辟了以漳浦小山城为中心的苏区。5月中旬,漳浦、平和、南靖多个地方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或建立苏维埃政权,或建立革命委员会。为了适应红军回师后的形势,5月下旬,漳州区委秘密新发展了5个支部。党组织还在漳州、石码的工人中成立了3000多人的秘密工会和地下党组织。[3]P143-144
中央红军回师后,国民党进行猖狂的反扑,革命力量暂时遭到挫折,党组织及其活动转入地下。但是,红军进漳和漳州党组织的活动,以及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的宣传,深得漳州民心。因此,尽管党的力量较为薄弱,漳州地方党组织仍然领导漳州人民取得反军事“清剿”和文化“围剿”的胜利,在抗战阶段继续发挥作用。
三、发展壮大党的地方武装
闽南党组织曾在漳州市郊以及南靖、漳浦、平和3县边界山区建立小规模游击队和小块据点。1930年底建立小山城游击根据地,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后改组成立闽南工农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员王占春、政委李金发、参谋长冯翼飞。1931年12月,在闽南特委书记邓子恢主持下,漳州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转变了单纯军事观点,明确了“地方工作是游击队当前任务”。后来发动了一系列群众斗争,使游击队根据地更加巩固。 红军进漳后,给漳州地区的武装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毛泽东在进漳第三天发给周恩来的电报中说的,漳州战役的胜利,达到剪除粤敌一翼之目的,不但对巩固发展闽西苏区、发展闽南游击战争、援助东江红军的斗争有很大的作用,而且由于漳州附近海口的占领,对今后斗争形势将发生深刻影响。毛泽东在电报中还说,红军东路军将以龙溪县为中心,分兵于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等县,创造小规模红军和建立小范围苏区。在主力红军的帮助下,漳州地方党组织扩大了闽南游击队的工作。当时闽南特委书记邓子恢在漳州接受了毛泽东的指示后,在漳浦积极扩大游击队。他后来回忆道:“我当时见了毛主席,他要我回中央苏维埃政府任财政部长,并告诉我红军只在漳州住个把月,要我们快点准备。我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不久就去漳浦,省委派王海萍同志和我一路,我们在漳浦,一面扩大红军,一面发动群众烧田契借约,宣布废租废债,杀猪,分谷子,打土豪,分田地。扩军大约搞了半个月时间,队伍由以前的百把人扩大到六、七百人,参军的多是龙溪县南北乡和漳浦一带的农民。”[6]随着漳州各地游击队人数的增加,5月间,东路军总部和闽南党组织决定将漳州地方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團。东路军总部从主力红军部队中派出尹林平等三四十个营、连、排、班的军事骨干,拨了200多杆枪,加强闽南红军游击队领导,进一步武装这支游击队。下旬,在红军东路军派遣的军事干部帮助下,闽南党组织把游击队扩编为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下辖5个连,团长冯冀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谢小萍,蔡协民任党代表兼总指挥,全团指战员1000余人。红三团坚持毛泽东关于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按照“三湾改编”的方式,把支部建在连上,各级军事系列设立政委制。红三团的领导人由蔡协民、曾志、王占春、冯冀才担任。他们既是漳州党的领导,也是红三团的领导。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前,红三团主动撤到南靖、平和、漳浦边界,以小山城、龙岭、车本、欧寮为中心,展开游击战争。在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中,红三团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红旗不倒,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全国解放。○
参与文献:
[1]漳州历史人物[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漳州简史[M].漳州:漳州建州13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1996.
[3]中共闽南地方史—新民主主义时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4]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上)[C].龙溪:福建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1982.
[5]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C].龙溪:福建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1982.
[6]邓子恢自述[J].红旗飘飘,第11辑.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