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通感』于摄影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意觉一心觉一多感互通,是中华文化中闪耀着辩证和唯物光泽的优秀成果。儒家的『以玉比德』、佛家的『六根互用』、道家的『耳目内通』都是这个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源远流长而又浩如烟海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和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作品,都借助着艺术通感在文艺百花园里争芳斗艳。《礼记·乐记》中关于音乐的评述、 《文心雕龙》和《文赋》中关于文学的评论以及大量的画论、书论都论及了多感互通的理论。近代,在国外研究艺术通感的同时,我国学者陈望道、朱光潜也介入了艺术通感评介。一九六二年,钱钟书发表的著名论文《通感》,论述通感的形态、功能、意义,探究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对通感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等,成为我国通感理论研究的里程碑。
  近年来,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和一些艺术门类都在积极投入通感的理论研究和运用。通感对于不同学科,在认知和表达上具有不同的意义。面对汹涌而来的全民摄影、全社会摄影的时代大潮,发掘和弘扬民族艺术创作中的多感互通的艺术通感,将有助于解决人们摄影『进门容易提高难』的困惑,使之在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飞跃,让创作走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八万里』新的境界。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为创作拓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大千世界,博大丰富,异彩纷呈,为各种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素材。然而,许多摄影人在创作上却长期面临着一种『找不到感觉』、找不到素材的现象,成为摄影作品创作的一个瓶颈。走进艺术通感,可以打开这个瓶颈,让摄影创作的潮水奔涌而出,源源而来。
  许多人视觉疲劳,看不到生活中的艺术之光,是因为视觉『无心』——无情感、无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苟子认为:『人的五官各有分工,但是,心为「天君」。』『天君』,统管天下,各个感官必须听命于『心』的主宰。心的感悟,来自五官,心的感应又统帅和支配五官。艺术通感把五官收集到的感觉赋予视觉,视觉就会产生动力和激情,走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麻木状态,进而去能动地实现『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
  可以在『无关』的事物上找到与自己情感的关联。生活中,许多看似与己无关的事物,在艺术通感的境界里,主体就可以捕捉到与自己的关联,进而发现其艺术价值。摄影家哈斯从被撕开的招贴画中,发现了一种触觉状态,表现了一种抽象的审美。这说明,摄影家的心被激活了,生活中的各种创作素材就会灵动起来。
其他文献
心脏在发病前会拉响警报,警报出现时,一定要高度警惕!  1.耳垂皱褶  耳垂皱褶和心脏病间的关系,已获医界公认。美国医学家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凡死于冠心病者,耳垂皮肤几乎都有一条皱纹。这道耳垂皱褶在我们国家也称为冠心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在家照镜子时可以多留意自己的耳垂,如果发现耳垂出现了对角型折痕,建议及时到医院查一下心脏和血管。  2.眼皮突然长黄斑  研究发现,上下眼睑附近长出凸起的睑黄瘤是心脏
呐喊  不同方向交汇出的色彩  不停往上攀爬,嘶叫,追逐  是一团火燃烧另一团火  是一声呐喊寻找另一声呐喊  听不到回声,比离群的乌鸦还有疯狂  涌动的出的香甜是种奢侈  薄而轻透,让孤独的人笑裂了嘴  此刻,夜色已丢失一个名叫“寂静”的词汇  那燃起的晚霞再也无法拼凑另一个近义词  赠予这大地。素描《煤商咖啡馆》  光线从破碎的窗户投射进来  疲惫落在盥洗台上  抬头,镜中人零落成霜  飘散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