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深层储层特征及物性保存机制

来源 :天然气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ingqiang6268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层主体埋深在3600~5600 m之间,尽管埋藏深度大,但在其内部所获得的高产油气流揭示其物性条件应较为优越.但目前针对清水河组深层储层特征及物性保存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后期油气勘探进程.据此,综合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X-射线衍射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并结合钻测井等地层测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南缘西段清水河组深层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及成岩作用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其物性保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组储层以区域连片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具有低成分成熟度、高凝灰岩岩屑含量及中等结构成熟度特征;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并表现为中孔—大孔及粗喉道特征,平均孔隙度为6.15%,而平均渗透率为4.25×10-3μm2;储层成岩以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为主,但成岩强度较弱,胶结物含量总体较低,并以方解石胶结为主,且储层整体仍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富石英、长石而贫岩屑且分选较好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是形成深层优质储层的基础;成岩压实作用是物性损失的主要因素,但早期碳酸盐胶结及绿泥石包壳的抗压实效应及后期酸性溶蚀增孔延缓储层物性损失;早期长期浅埋—后期短期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超压以及不断降低的古地温梯度是在深埋条件下延缓清水河组储层成岩进程及拓宽溶蚀作用深度和时限,进而使得物性得以有效保存的关键.
其他文献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多样和油层甜点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开展页岩油孔隙发育影响机制及含油性分级评价研究.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应用扫描电镜、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揭示孔隙发育及含油性影响机制,建立油层分类评价标准.结果 表明:①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层,其中粒间孔型和溶蚀孔型物性及可动性最好,晶间孔型最差.②较高的偏粗组分数量、适中的白云石含量和低胶结物含量共同
通过大量岩石薄片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气田山西组致密储层岩石学组成,划分了岩石相类型,并将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岩演化过程与埋藏史、热史、烃类充注过程相结合,分析关键油气充注期与储层致密化的时间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纯石英砂岩和富石英低塑性岩屑砂岩主要发育机械压实、次生溶蚀和高岭石沉淀,在二次关键烃类充注之前,孔隙度为15.8%~31.5%,属于中高渗储集岩石.而高凝灰质杂基石英砂岩、富塑性颗粒岩屑砂岩及碳酸盐致密胶结砂岩在第一次关键烃类充注之前,孔隙度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