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种:一种是有“言”没有“文”,大讲语法知识,一味地分析词法与句法,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第二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文”没有“言”,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无视文言教学的独特性,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忽略了句法语法的训练,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句、去除阅读障碍的特殊性;第三种情况是,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文言文既要有“言”又要有“文”,但是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僵化思维,简单地“言”加“文”,表现为先“言”后“文”,但是这个“文”是强加到“言”上去的,而不是从“言”内在地体现出来的。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呢?
  要想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应该弄清楚何谓“言”,什么叫“文”。其实对于这个问题,语文教育界也是众说纷纭。那么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里面并没有专门阐述这两个概念,但是它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评价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在必修课程目标中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选修课程目标中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在文言文阅读的评价上要求:“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新课标的表述,我们可以明确,所谓的“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的“言”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用黄厚江老师的话说,文言文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中“文”是指文章、 文学、文化。
  明确了它们的内涵后,我们也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言”是文章外在的形式,“文”是文章的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言”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形成“文”、表现“文”、传达“文”而服务的。也可以说“文”和“言”是一对矛盾,但更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它们共同承担着表情达意、传承文化、润泽后世的任务。明白了它们的关系后,下面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了。
  一、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教师在讲授文言字词时,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串讲法,然而一味地串讲会导致课堂沉闷乏味。其原因之一是有的教师不放心学生讲,害怕耽误时间。其实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现在讲学稿盛行,我们就可以利用讲学稿,让学生事先做好预习,自主完成“言”的任务;在遇到难题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解决,或者对于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重点的阐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节省了课堂的时间,也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文”的研究。
  二、预作筛选,有的放矢
  并不是所有的文言知识都要讲,因为学生对于一篇课文中的文言词句并非都不理解,部分字词可以参照注释解决。而且学生对文言知识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文言字词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同一个字词在之前出现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进行归纳整理。真正需要教师讲解才能掌握的字词只占少数,只讲这些就可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
  三、文别其情,因材施教
  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文别其情,因材施教。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意上,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
  有些文言作品情感充沛,如《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感人肺腑,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情感切入,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然后再来学习文言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上。如《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作品体现出唐代文人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追求功业、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同时代的诗人、同类作品,体会所谓的盛唐气象。
  有些文言作品文化意义深远,如《论语》、《孟子》,如果在教学中弃孔孟博大精深的思想不讲,而一味地进行字词的串讲,那么这类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可以先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的欲望,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
  而像《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这类传记作品,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应侧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写作教学,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可以结合有关小说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思情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四、重视诵读,整体把握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诵读。这是把握“文”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充分利用诵读的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二是把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读——思考——释疑——再读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文章。读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思维的开端靠读来发动,理解的成果靠读来体现。离开了读的文言文课堂,是难以想象的。
  诵读强调整体把握。因发声而动情,因动情而明义。文章的含义在诵读中逐步清晰,古今的时空距离逐步缩小,通过诵读,学生能聆听古人的亲切教导,与古人做精神上的交流,体会作者的性情。没有诵读,文章情感无从体会,诵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情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出来的。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有所悟,诵有所感,古今文章,概莫能外。
  综上所述,我们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如能正确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防止走向两个极端,做到“言”、“文”并举,两翼齐飞,一定能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增强能力,传承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11200)
其他文献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素质差异,有些教师没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盲目追求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收效甚微。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病”得不轻,主要有
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我们才意识到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个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