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现实困惑、改革着眼点和发展方向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仍然面临不少难题。在民建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在京召开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座谈会”上,来自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围绕校企合作议题展开对话。与会代表分析了当前企业办学面临的尴尬境地,企业缺乏合作动力的主要原因,行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的难处等校企合作的多重困惑;提出了推进依法治教,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明确行企校角色定位,加大产业文化育人等制度改革建议;形成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校企融合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和抓住发展契机,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未来发展共识。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困惑;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38-06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1]。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仍然面临不少难题。2015年3月29日,民建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在京召开“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培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出席会议,与来自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20多位代表围绕校企合作议题展开对话。分析与会代表们对校企合作“主要问题”“改革建议”和“发展设想”较为集中的意见,对厘清当前校企合作各方面临的困惑与诉求,推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多重困惑
  (一)企业办学面临怎样的尴尬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①。企业办学具有哪些优势,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中有多位国有企业举办学校的负责人,他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白培军指出,企业办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结合得更好,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专业基本上围绕着中远集团业务结构来设置。二是教学和应用结合得更好,比如学校课堂可以设在企业的船上,中远集团有600多条船,这些船也是学校的实践课堂,这是一般院校不具备的。另外,中远集团有100多名船长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实践教学的优势明显。
  白培军同时表示,国有企业办学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学校地位尴尬,处在政策夹缝中,地方政府把学校作为企业的一部分,而企业又把学校作为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机构。学校办学缺少地方政府在招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学校教师队伍享受不到公办院校教师待遇,教师流失严重。二是资金来源单一。学校办学经费主要由中远集团承担,企业考虑到效益等问题,无法支持学校进一步做大。同时,学校的发展受企业效益起伏波动影响明显,尤其现在国际航运市场低迷,对学校的发展影响很大。
  广州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玉欢指出,国有企业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经营压力大,社会责任也非常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对职业院校办学的投入和关注度。她还表示,最为困扰学校的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企业举办学校的区别对待问题。广州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有着较好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却无法通过广东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学校与公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陕西航天职工大学校长巨明庆也提出了一个很多由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企业在技能人才选拔方面没有真正把企业所办的学校作为主渠道。他给出的数据是,学校毕业生每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不足1/10,超过90%的毕业生还是面向陕西当地社会就业。白培军院长也表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大概有1/3进入中远集团,大部分也是向当地输送。
  (二)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原因几何
  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尽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薄弱问题提出了许多针对性举措,如“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3]“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4]“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5]但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在对税收等经济效益补偿有着良性预期的情况下,对于企业为什么还不愿与校方合作办学的问题,与会的几位代表给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缺乏落实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主体责任的具体举措。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指出,国有企业审计时,国有资产不得用于非经营性活动,导致企业无法在办学方面投入资金。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界定不清,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难以得到回报,还要承担安全事故风险,因此企业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公办职业院校探索校中厂发展模式,但因缺乏国有资产管理,目前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是学校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多元合作需求。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理事、清华万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王向明表示,职业院校缺乏对行业企业的认识和研究,无法提出可行的顶层设计的校企合作方案,无法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企业的合作需求不相适应。他同时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是各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还是存在中高职衔接、与本科接续的标准和方案的缺失现象。这与企业对不同规格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他还指出,目前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短板,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无法体现行业的技术发展特征和企业的岗位要求。   三是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文化对接还不深入。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太利表示,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观念片面的现象,认为到民营和中小企业工作不稳定,薪水低,没有发展。很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接收了职业院校毕业生,但2~3年后有80%的人流失。他认为,这与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缺少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有直接关系。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念博表示,掌握了扎实技术能力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企业发展需要的是掌握充分专业知识,并能很好融入企业文化的人。他指出,目前职业教育普遍重视技术能力培养,但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后难以融入企业文化环境,企业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开展相关培训,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三)行业指导作用难发挥的瓶颈在哪里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的战略要求。2011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行业组织“要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7]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业组织指导职业教育的作用还不明显,而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行业组织还没有被赋予相应的管理与服务职责。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清洁行业分会会长李军表示,清洁行业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原来规模几十人的小型企业迅速成长为规模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中大型企业。发展带动了企业的转型,机械化、信息化在清洁行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与相关培训水平的严重滞后。为此,协会也在尝试联合企业、职业院校中的骨干力量共同设计开发相关课程,为教育教学提供指导。但是,由于协会没有进行技能资格鉴定的权利,协会组织的清洁行业的技能考核,得不到相应的资格证书。难以建立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的有效通道,成为行业协会指导作用难以发挥的最大瓶颈。
  二、解决难题要着眼于制度建设
  围绕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合作难题,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代表都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其主要焦点在于制度建设。
  (一)推进依法治教
  杨进指出,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全国人大应该推进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国有企业法等相关法律在实施中相互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从完善治理结构的视角,认真审视校企合作中具有同样主体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应该承担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形成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动力机制和组织机构,细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政策,保护企业的积极性。对已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承担办学责任的企业,要进行信誉资质评估。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进行经费支持。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白培军建议创新企业办学体制,改变企业办学,企业独立来管控的模式。他提出,学校在行政上可以归企业管理,在基础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就业、科研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指导。在经费方面,中央企业举办的学校应视同公办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将这类学校纳入生均公用经费拨款范围。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浙江物产集团管理的高职院校,学校党委书记俞步松表示要让学校和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必须通过机制构建来加以保障。他介绍了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早在2005年,学校就和浙江物产集团研究合作成立“浙江物产集团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下设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产教办公室。2012年双方又共同成立了学校董事会,浙江物产董事长兼任校董会董事长,学校领导担任执行董事。浙江物产成员企业与学校各专业群对接成立了5个专业理事会。同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浙江物产集团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意见》,明确了6大目标,8项举措,8个实施细则,形成了长效机制。
  (三)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孙太利表示,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提出更高需求。政府部门要根据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同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模式。应搭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利益最大化,鼓励企业高级技师到职业院校任职,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培养教师队伍。推进多元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职称评聘方面彻底改变重学历、轻技能做法,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四)明确行、企、校角色定位
  王向明指出,要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指导职责。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技术动态、岗位标准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指出,政府和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从国际经验看,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校职业教育,面对新生劳动力;一部分是继续职业教育,针对有工作经验人群。在学校职业教育阶段,政府要负主责,在继续职业教育中要落实行业企业主体责任。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在学校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中建立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北京2010年开始提出职业教育分级制,开发12种职业教育标准,在24个学校进行改革。参与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建设是行业企业进入职业教育的切入点。
  (五)加大产业文化育人力度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指出,产业文化教育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核心内容,产业文化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基础和精神纽带。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遍缺乏产业文化要素。据石化行业对186家国有、外资、合资、股份制、民营及其他类型的石化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是:在法规认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工作效率、岗位胜任力、团队合作、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与态度、对企业文化认知的8个评价指标中,企业对毕业生相关专业知识的满意程度最高,达到80%;而对企业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认知的满意度仅有20%至40%。他建议,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快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通过具体制度建设,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深入开展价值观教育,将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成果纳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念。
  三、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校企融合培养大批技能人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8]。这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明确了新方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脚点在于技能人才,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2014年全国有技能劳动者1.57亿,比2004年增长80%;全国高技能人才4100万,比2004年增加1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不断提高,达到25%;但是技能劳动者占整个就业人口比例只有20%,这个比例还比较低。可见,虽然10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看我国技能劳动者比例仍然偏低,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
  他表示,技能人才的不足是因为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不认可、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能力不足。
  他强调,改变职业教育受社会轻视的现状,深入推进校企融合,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关键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职业技能开发法》。明确政府的组织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责任,保障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权利,对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开发的义务进行刚性要求,进而推动全体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深入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2003年以来,人社部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2亿人参加了职业资格鉴定,1.6亿人取得证书。加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适应社会产业业态的客观变化,满足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从业者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对99版职业分类大典进行重新修订。
  二是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大技能人才表彰力度。从2002年开始,人社部建立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表彰活动。下一步要提高技能人才表彰的社会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展示工人英雄、劳动英雄、职业英雄的风采。做好技能人才奖励工作。人社部每年向技能人才发放国务院特殊津贴。未来要探索让技能人才尤其是一线高级技师以上人才享受津贴制,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抓住发展契机,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2014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全面战略部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期。如何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支撑,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最大发展课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首先要解决认识、观念和理念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职业教育不重视或不够重视,“学而优则仕”、“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和现有的一些政策体制,严重束缚和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离不开职业教育,全社会的观念都要转变,要尊重劳动、重视技能,不能把职业教育看成低人一等。在这方面政府要切实发挥作用,要以法律形式、经济保障等引导社会观念转变,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第二,要认真研究和探讨校企合作的模式、体制和机制问题。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荣辱与共、互相依存,学校和企业要同心同德共同推进合作、实现共赢。要在体制机制上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并不断创新,对国有企业办学遇到的困难、社会力量办学等要加强研究,以新思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第三,校企合作办学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真正有技能,有谋生的本领;在传授技能的同时,职业教育还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崇尚职业、热爱职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要培养学生有创新的精神,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会举一反三,在社会上能够有更多的生存手段和发展空间。
  他强调,现在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研究和推动解决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2][3][4][5][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国发[2014]19号.
  [6]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教职成[2011]6号.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3-24(01).
其他文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6602 “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 周光礼 《教育研究》 2018年第9期 14400字  19826603 应用转型是在坚守大学根本前提下的转型 侯长林 陈昌芸 《教育发展研究》 2018年第17期 16200字  19826604 我国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的动态变迁与演化机理 王世斌
摘 要 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规划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理论教学与成绩考核、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素质教育环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土木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
入选理由 从问题切入,立足实证调查,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来源、家庭背景、选择职业院校的原因,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主要观点 对谁上职校、为什么上职校方面前人有所研究,不过样本规模有限,以及在谁基于什么原因上职校的差异的比较方面研究不足。本研究通过对全国9个省份的22所中职中专学校、25所高职高专学校以及全部135所各学段学校的调查,发现究竟是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在上职业院校,以及上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
摘 要 以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角度,把握高职学生评教现状,分析学生评教制度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参与院校治理路径,提出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院校治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加强评教过程管理,改善评教结果反馈,建立教师发展支持机制,改进高职学生评教制度。  关键词 治理;高职学生;评教制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
德国双元制VET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VET)的“核心”是公司内部培训①。经合组织②于2010年指出,德国的VET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其提供广泛的职业资格培训,并能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做出适当调整。由于国家、州、市和公司在培训水平上各有不同,该体制具有平衡弥补这种不同的特点,从而确保雇主的短期需求不会对教育和经济的长远目标产生负面影响。这个体制总体来说资源充足
摘 要 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中职教育相衔接,这不仅是中、高职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扩大衔接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衔接过程的监管,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以促进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管理机制;办学自主权  中图分类号
入选理由 办学历程激荡百年,“勤奋、精业、博闻、成才”校训薪火相传。乘职教改革东风再次化茧成蝶,不变的是对文化品格的关注,对教育真谛的探寻。  亮 点 吉林女子学校办学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吉林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办学初期,学校就明确了“勤奋、精业、博闻、成才”的校训,生成了“厚学敦品、尚美唯新”的校风,“开发智能、弘扬个性”的教风,“手脑并用、智德婵媛”的学风。  優秀的文化传统在今
入选理由 作为拥有职业教育资源的国有企业,始终高度重视并推动职业教育帮扶工作,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既带去了教育资源,也带去了企业产业资源,逐渐形成了“教育 产业”的职教帮扶模式,体现了一个国有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亮 点 2012年以来,北京市先后组织了两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边境地区的职业学校进行对口支援。作为商校和职教集团的办学主体,公司把对滇西保山地区的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度重
摘 要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中都面临着思想认识不足难以形成合力,部分学生换岗转岗频繁教师指导难度大,顶岗实习制度设计不完善,实习评价效果欠科学,校企合作机制不稳定,长期合作难以深度开展,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系统观的视角把顶岗实习工作从社会(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
摘 要 “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为了贯彻落实政治指导思想,适应社会宏观经济变革,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职师资培养的总体目标从宽泛到聚焦,规模、素质、培训体系的关注点经历了由量到质的演变历程。决策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符合公众基本利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中职师资培养目标演变的价值诉求。“十三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目标将会更加契合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树立以创新为发展理念,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标准,实现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