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sp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其他文献
硫铁矿烧渣俗称烧渣,是生产硫酸时焙烧硫铁矿产生的废渣,一般为棕红色,其组分主要是Fe、SiO2、CaO、S等。硫铁矿烧渣虽为一种工业废弃物,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我国80年代中期
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现象、社会过程以及社会模式各个方面的变化,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每个时期的社会变迁都会具体地反映在城市化进程上。20世
国内外对面子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近70年的历史了,而国内学界和实务界对此现象的关注最近又一次兴起。虽然国内外对面子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段比
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h17/Treg平衡的调控作用,从免疫学的角度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加减三甲散组
1983年9月14日至28日,我缅甸民族乐器考察组一行四人(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中国音乐研究所伍国栋,东方歌舞团王培录,文化部外联局林朝中)赴缅甸进行了访问,对缅甸的民族乐器
期刊
目的:调查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制定提升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对策。方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社会幸福感问卷》、《实现幸福感问卷》三个量表对南昌市高校237名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海德格尔曾称他为“德国存在主义的创立者”。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在
目的:分析在治疗痘坑痘印中应用血府逐瘀汤联合黄金微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痘坑痘印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黄金微针治疗)和观察组(血府逐瘀汤联合黄金微针
蒙古先民的原始生态意识是在萨满教的氛围中产生的 ,蒙古人的生态观念最初发源于有关“阿密”(生命 )概念的确认和“天父地母”意识的形成。蒙古族形成以前的生态观念经历了
将边滩植物对水流的阻力作用等效成综合糙率,并用实测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模拟计算弯道边滩糙率变化对滩槽流量、主槽过流分配比及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弯道中弯顶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