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鸟画指以花鸟形象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在中国画中,是与人物画、山水画并驾齐驱的一大画科。
花鸟画兴起于唐。其后,历代名家辈出,如唐代薛稷善画鹤,边鸾善孔雀,刁光胤善花竹;五代郭乾晖善鹰,黄荃、徐熙善花鸟;北宋赵昌善花,崔白善雀,吴元瑜善花鸟;南宋吴炳善折枝,林椿善花果,李迪善禽;元代李衍善竹,张守中善鸳鸯,王冕善梅;明代林良善禽,陈淳、徐渭善墨石,清代朱耷善鱼鸟,恽寿平善荷,华喦善鸟;近代吴昌硕善花卉等,可谓世有才人,绵延不绝。
为什么世世代代,这么多名画家喜欢画花鸟?这要从中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诗歌说起。
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卷第一篇《关睢》的第一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鸠鸟在沙洲上呜叫求偶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的描写;其后在《桃天》篇中,又有“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用艳丽的桃花来形容妇女的姣好容颜。《关睢》和《桃天》里使用的这种用花鸟来起兴和比喻的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诗人做诗借花鸟来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遂成为一个传统,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咏物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咏物诗人笔下,花鸟不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和人类一样有思想感情的生命个体。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明证。
诗人喜欢在诗歌中借花鸟来抒情,而在中国古代,诗人同为画家的很多很多,他们在绘画中特别喜欢画花鸟,借与自己有共同品格的花鸟来抒情,也就自然不过,不足为怪了。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说:“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侯。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这段话,精确不过地阐明了花鸟画与诗,特别是咏物诗的关系,以及自古至今许多画家喜欢画花鸟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要与诗人一样,借花鸟来描写自己的经历与思想感情,精神品格。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三个典型例子:
1、王冕画梅。王冕,元朝人,生活在元代中晚期,当时社会已潜伏着严重的危机。王冕在少年时代,曾抱有“平生自有澄清志,要使齐民无秽淹”的志向,博览群书,研习兵法,并应举考试,然而每次考进士都名落孙山。他在壮岁游历南北各地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又目睹蒙古贵族的昏愤和暴虐,使他满怀忧愤,绝意仕途。老来隐居浙江诸暨,过着躬亲稼穑的清苦生活,同时以诗和画抒发他内心的情怀和意气。他尤其倾心于画梅,画作墨梅图写倒挂嫩梅一干,枝条生长茂盛,前后左右伸展交错,呈四出之势。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片,或盛开怒放,或残片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晶莹透彻,渗出一股清气。画家在画上自题诗五首,其中一首曰:“明洁众所忌,难与群芳时;贞贞岁寒心,唯有天地知。”联系王冕的身世际遇,可明显地认识到,它不仅是在咏叹凌寒不凋的梅花,而且是抒写诗人自己不愿与世沉浮、贞洁孤高的品格与意绪。
2、朱耷画鱼鸭。朱耷,清代书画家,诗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深受刺激,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并削发为僧14年,后改信道教,居南昌南部大宁观(现改建为清云谱)。其晚年画作鱼鸭图,画不同样式的各种游鱼和一群鸭子,以及少许的几块半露于水面的岩石,造型十分简练。布局上的一大特点是给人一种若断若连的感觉,鱼、鸭有的独处,有的成群,有的相对而行各行其道,使人不自觉地联想起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寓意。特别是卷末倚石而隐和立于危石之上掉头闭目的孤鸭,更可看作是他自己形象的忠实写照。这幅画作虽不着一字,而作者饱经人世忧患的阅历和抑塞难平的现实苦恼却流露无遗,充分展示了花鸟画以花鸟鱼鸭抒写人的情怀的特点。
3、郑板桥画兰、竹、石。郑板桥,名燮,清代中期杰出的书画家,诗人。生平喜画兰、竹、石,以画竹最为著名。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一竹一兰一石,有香有节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拂。”说明他歌颂兰、竹、石的香、骨、节,正好与他的人格、精神、情操相结合。看来是对兰、竹、石的赞美,实际上是对人(包括画家自己)的赞美,以兰、竹、石象征其坚贞、高洁的品性。
王冕、朱耷、郑板桥和历代花鸟画家以画花鸟(含梅、鱼、鸭及兰、竹、石等)来抒写自己的意绪和情怀以及对人的高贵精神的赞美,启示我们,读花鸟画,不能仅仅欣赏花的美丽妩媚、鸟的活泼多姿这些皮相的东西,而要深入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在的思想感情;作花鸟画,更不能象摄影那样,为花鸟画肖像,而要借此画出自己的感受和寄托。
好画当如诗句读,好的花鸟画更当如是。
让我们认真阅读前人的中国花鸟画,读懂读通,继承他们的传统,借花鸟来表现人的感受、品格,画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更新更美的瓷上花鸟画!
花鸟画兴起于唐。其后,历代名家辈出,如唐代薛稷善画鹤,边鸾善孔雀,刁光胤善花竹;五代郭乾晖善鹰,黄荃、徐熙善花鸟;北宋赵昌善花,崔白善雀,吴元瑜善花鸟;南宋吴炳善折枝,林椿善花果,李迪善禽;元代李衍善竹,张守中善鸳鸯,王冕善梅;明代林良善禽,陈淳、徐渭善墨石,清代朱耷善鱼鸟,恽寿平善荷,华喦善鸟;近代吴昌硕善花卉等,可谓世有才人,绵延不绝。
为什么世世代代,这么多名画家喜欢画花鸟?这要从中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诗歌说起。
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卷第一篇《关睢》的第一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鸠鸟在沙洲上呜叫求偶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的描写;其后在《桃天》篇中,又有“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用艳丽的桃花来形容妇女的姣好容颜。《关睢》和《桃天》里使用的这种用花鸟来起兴和比喻的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诗人做诗借花鸟来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遂成为一个传统,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咏物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咏物诗人笔下,花鸟不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和人类一样有思想感情的生命个体。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明证。
诗人喜欢在诗歌中借花鸟来抒情,而在中国古代,诗人同为画家的很多很多,他们在绘画中特别喜欢画花鸟,借与自己有共同品格的花鸟来抒情,也就自然不过,不足为怪了。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说:“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侯。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这段话,精确不过地阐明了花鸟画与诗,特别是咏物诗的关系,以及自古至今许多画家喜欢画花鸟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要与诗人一样,借花鸟来描写自己的经历与思想感情,精神品格。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三个典型例子:
1、王冕画梅。王冕,元朝人,生活在元代中晚期,当时社会已潜伏着严重的危机。王冕在少年时代,曾抱有“平生自有澄清志,要使齐民无秽淹”的志向,博览群书,研习兵法,并应举考试,然而每次考进士都名落孙山。他在壮岁游历南北各地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又目睹蒙古贵族的昏愤和暴虐,使他满怀忧愤,绝意仕途。老来隐居浙江诸暨,过着躬亲稼穑的清苦生活,同时以诗和画抒发他内心的情怀和意气。他尤其倾心于画梅,画作墨梅图写倒挂嫩梅一干,枝条生长茂盛,前后左右伸展交错,呈四出之势。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片,或盛开怒放,或残片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晶莹透彻,渗出一股清气。画家在画上自题诗五首,其中一首曰:“明洁众所忌,难与群芳时;贞贞岁寒心,唯有天地知。”联系王冕的身世际遇,可明显地认识到,它不仅是在咏叹凌寒不凋的梅花,而且是抒写诗人自己不愿与世沉浮、贞洁孤高的品格与意绪。
2、朱耷画鱼鸭。朱耷,清代书画家,诗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深受刺激,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并削发为僧14年,后改信道教,居南昌南部大宁观(现改建为清云谱)。其晚年画作鱼鸭图,画不同样式的各种游鱼和一群鸭子,以及少许的几块半露于水面的岩石,造型十分简练。布局上的一大特点是给人一种若断若连的感觉,鱼、鸭有的独处,有的成群,有的相对而行各行其道,使人不自觉地联想起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寓意。特别是卷末倚石而隐和立于危石之上掉头闭目的孤鸭,更可看作是他自己形象的忠实写照。这幅画作虽不着一字,而作者饱经人世忧患的阅历和抑塞难平的现实苦恼却流露无遗,充分展示了花鸟画以花鸟鱼鸭抒写人的情怀的特点。
3、郑板桥画兰、竹、石。郑板桥,名燮,清代中期杰出的书画家,诗人。生平喜画兰、竹、石,以画竹最为著名。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一竹一兰一石,有香有节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拂。”说明他歌颂兰、竹、石的香、骨、节,正好与他的人格、精神、情操相结合。看来是对兰、竹、石的赞美,实际上是对人(包括画家自己)的赞美,以兰、竹、石象征其坚贞、高洁的品性。
王冕、朱耷、郑板桥和历代花鸟画家以画花鸟(含梅、鱼、鸭及兰、竹、石等)来抒写自己的意绪和情怀以及对人的高贵精神的赞美,启示我们,读花鸟画,不能仅仅欣赏花的美丽妩媚、鸟的活泼多姿这些皮相的东西,而要深入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在的思想感情;作花鸟画,更不能象摄影那样,为花鸟画肖像,而要借此画出自己的感受和寄托。
好画当如诗句读,好的花鸟画更当如是。
让我们认真阅读前人的中国花鸟画,读懂读通,继承他们的传统,借花鸟来表现人的感受、品格,画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更新更美的瓷上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