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中年人猝死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令人扼腕痛惜。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发生猝死,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据统计,中国每年猝死的中青年人数多达55万人。可以说,“猝死”就像是一把暗藏的“绝命飞刀”,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猝死呢?猝死可以预防吗?且听专家的分析。
猝死多与心脏疾病有关
冠心病 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为心脏提供营养的血管叫“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管壁上堆积了“垃圾”,其表面就会变得凹凸不平,进而出现管腔狭窄、变细。就像生了锈的自来水管会导致水流变小一样,狭窄的冠状动脉会导致心脏供血减少,进而导致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症状。有些患者在活动后或体力劳动后出现,有些患者在休息时出现。通常,胸闷、胸痛持续时间在几分钟的,一般多为心绞痛;若胸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则很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供血中断,心肌细胞发生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患者常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而猝死。过去,冠心病一般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冠心病易患因素更多地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目前,40岁左右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已屡见不鲜。
心肌病、瓣膜病 心脏一共有四个“房间”,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肌相当于心脏的“墙壁”,心脏瓣膜相当于“房门”。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猝死。“墙壁”出问题的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以及“房门”出问题的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可导致猝死。
心肌炎 一般情况下,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导致。人体感染某些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疲倦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随后的1~3周内,会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病毒性心肌炎症状。通常,轻症者可完全自愈,但重症心肌炎患者有发生猝死的可能,应引起足够重视。
恶性心律失常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就像是心脏的“电路故障”,一旦发生,心脏跳动的节奏、次数或(和)传导功能就会出问题。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室性心动过速就是心室完全不听从“上级”(窦房结)的“指挥”,自顾自“乱跑”,最终“跑”累了,就变成了室颤。室颤发生时,心脏不是在跳动,而是在微微抖动,心脏的舒缩功能几乎停滞,其实就是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室颤,需紧急抢救,否则大部分患者将很快死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就是心脏的电路中断,引起心脏“各个房间步调不一致”。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最大、最粗的动脉,再形成分支到全身各处。可以说,主动脉是血管中的“中心主干道”。主动脉夹层就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的中膜,形成假腔。主动脉夹层发生时,患者常有剧烈胸痛,甚至休克症状。一旦发生破裂,患者几无生还可能。
非器质性心脏病 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等。这类疾病多与遗传有关,猝死原因多半是恶性心律失常。
易导致猝死的其他疾病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习惯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胰腺位于上腹部,分泌具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功能的胰液。发生胰腺炎时,胰液会破坏胰腺组织,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高。
脑出血 中年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中年人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二是血压异常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严重脑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若生命中枢受到压迫,易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在发生脑出血前,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肺栓塞 肺动脉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常在短时间内发生猝死。导致肺动脉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沿静脉血管回流到右心房,再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最终导致肺动脉堵塞。肥胖、妊娠、久坐不动、长期卧床、骨科手术后,以及长时间乘车或飞机等,都是肺栓塞的高危因素。
猝死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警”
“猝死”常突然发生,多数患者没有明显预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预警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往往被患者所忽视。比如,不少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有胸闷、胸痛、心慌、疲乏无力等不适症状,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就医;有些人仗着自己年轻力壮,经常熬夜、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还有些人一心扑在事业上,饮食、作息不规律,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高压状态下,最终积劳成疾。
预防猝死,并非无计可施
要预防猝死的发生,首先应当避免“过劳”,注意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定期体检。如果身体不适,应及时就诊,及时治疗。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防患于未然。糖尿病、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元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诊治。平时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者,应注意排除冠心病可能。心肌病患者一般均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检查。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常需手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一般需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恶性心律失常。部分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可以用药物控制,药物疗效不佳时,可以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还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心脏里安装一个微型的除颤器,以预防室颤和猝死的发生。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安装心脏起搏器,以保证心脏的正常跳动。
学点急救技能,为猝死者带来生机
一旦发现有人猝死,怎样才能挽救其生命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尽早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口对口人工呼吸)。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分钟内,超过6分钟,患者大多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
如果身边有人晕倒,首先要学会判断其是否发生猝死,即心跳、呼吸骤停。在呼吸、心跳骤停之初,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面色青紫或苍白、出现深大的“叹气样”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抢救者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请周围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边抢救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切莫空等救护车到达,以免耽误抢救时间。
心肺复苏的主要步骤包括:使患者平卧,选择胸骨上2/3与下l/3的交接处为按压点,施救者双手掌重叠,垂直用力向下按压,频率是每分钟大于100次。每按压30次,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吹气前,应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吹气时要捏紧鼻孔,以免气体从鼻腔漏出。如此重复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至患者面色转红、意识恢复,或专业救护人员到场。
猝死多与心脏疾病有关
冠心病 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为心脏提供营养的血管叫“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管壁上堆积了“垃圾”,其表面就会变得凹凸不平,进而出现管腔狭窄、变细。就像生了锈的自来水管会导致水流变小一样,狭窄的冠状动脉会导致心脏供血减少,进而导致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症状。有些患者在活动后或体力劳动后出现,有些患者在休息时出现。通常,胸闷、胸痛持续时间在几分钟的,一般多为心绞痛;若胸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则很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供血中断,心肌细胞发生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患者常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而猝死。过去,冠心病一般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冠心病易患因素更多地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目前,40岁左右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已屡见不鲜。
心肌病、瓣膜病 心脏一共有四个“房间”,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肌相当于心脏的“墙壁”,心脏瓣膜相当于“房门”。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猝死。“墙壁”出问题的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以及“房门”出问题的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可导致猝死。
心肌炎 一般情况下,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导致。人体感染某些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疲倦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随后的1~3周内,会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病毒性心肌炎症状。通常,轻症者可完全自愈,但重症心肌炎患者有发生猝死的可能,应引起足够重视。
恶性心律失常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就像是心脏的“电路故障”,一旦发生,心脏跳动的节奏、次数或(和)传导功能就会出问题。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室性心动过速就是心室完全不听从“上级”(窦房结)的“指挥”,自顾自“乱跑”,最终“跑”累了,就变成了室颤。室颤发生时,心脏不是在跳动,而是在微微抖动,心脏的舒缩功能几乎停滞,其实就是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室颤,需紧急抢救,否则大部分患者将很快死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就是心脏的电路中断,引起心脏“各个房间步调不一致”。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最大、最粗的动脉,再形成分支到全身各处。可以说,主动脉是血管中的“中心主干道”。主动脉夹层就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的中膜,形成假腔。主动脉夹层发生时,患者常有剧烈胸痛,甚至休克症状。一旦发生破裂,患者几无生还可能。
非器质性心脏病 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等。这类疾病多与遗传有关,猝死原因多半是恶性心律失常。
易导致猝死的其他疾病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习惯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胰腺位于上腹部,分泌具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功能的胰液。发生胰腺炎时,胰液会破坏胰腺组织,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高。
脑出血 中年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中年人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二是血压异常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严重脑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若生命中枢受到压迫,易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在发生脑出血前,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肺栓塞 肺动脉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常在短时间内发生猝死。导致肺动脉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沿静脉血管回流到右心房,再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最终导致肺动脉堵塞。肥胖、妊娠、久坐不动、长期卧床、骨科手术后,以及长时间乘车或飞机等,都是肺栓塞的高危因素。
猝死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警”
“猝死”常突然发生,多数患者没有明显预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预警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往往被患者所忽视。比如,不少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有胸闷、胸痛、心慌、疲乏无力等不适症状,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就医;有些人仗着自己年轻力壮,经常熬夜、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还有些人一心扑在事业上,饮食、作息不规律,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高压状态下,最终积劳成疾。
预防猝死,并非无计可施
要预防猝死的发生,首先应当避免“过劳”,注意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定期体检。如果身体不适,应及时就诊,及时治疗。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防患于未然。糖尿病、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元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诊治。平时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者,应注意排除冠心病可能。心肌病患者一般均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检查。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常需手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一般需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恶性心律失常。部分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可以用药物控制,药物疗效不佳时,可以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还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心脏里安装一个微型的除颤器,以预防室颤和猝死的发生。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安装心脏起搏器,以保证心脏的正常跳动。
学点急救技能,为猝死者带来生机
一旦发现有人猝死,怎样才能挽救其生命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尽早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口对口人工呼吸)。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分钟内,超过6分钟,患者大多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
如果身边有人晕倒,首先要学会判断其是否发生猝死,即心跳、呼吸骤停。在呼吸、心跳骤停之初,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面色青紫或苍白、出现深大的“叹气样”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抢救者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请周围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边抢救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切莫空等救护车到达,以免耽误抢救时间。
心肺复苏的主要步骤包括:使患者平卧,选择胸骨上2/3与下l/3的交接处为按压点,施救者双手掌重叠,垂直用力向下按压,频率是每分钟大于100次。每按压30次,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吹气前,应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吹气时要捏紧鼻孔,以免气体从鼻腔漏出。如此重复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至患者面色转红、意识恢复,或专业救护人员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