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的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增,且培养类型由以往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因此,研究生教育模式亟待改革和创新。本文针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异同,以及社会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需求差异,深入探讨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分析了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设计和实施、实践活动等问题的侧重点异同,以期培养满足不同培养目的学以致用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68-02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从跨越发展阶段过渡到平稳发展阶段,但招生规模的增长依然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其中突出的是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已经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或者可以说目前的培养方式过于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具体特点和要求。面对实际情况,研究生教育亟待进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但如何改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是回归精英教育路线,还是走大众路线?是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或是两者并举?
  目前,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以后就选择了就业,而不是继续深造进行学术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我国企业科研人员的不足,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一些科学学位研究生直接进入了工作,虽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这使企业吸纳这些研究生造成了一定困难。由此看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到了十字路口,亟待改革。针对这一情况,对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让他们更能适应以后的生活或工作道路。
  一、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1、培养目标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培养精英化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是作为博士生前期阶段具有科学理论研究和创新潜力的人才,突出其科研能力。完整的科研能力不仅包括创新品质,更应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设计新方案。学术研究型硕士生要求通过对知识的质疑、验证和深入钻研去发现和创造新知识[1]。
  学术型研究生接受的硕士教育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优势在于侧重理论教育,以培养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
  2、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突出综合性和理论性
  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学术研究型硕士生的课程设置以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同时加强课程的宽广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2]。具体按公共基础课(包括外语、方法论课等)、专业基础课(同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开设共同的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设若干门,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系统的公共基础课对学术研究型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专业潜能的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基础课是拓宽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其设置应按一级学科开设,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1]。
  3、加强科研训练,学位论文以基础理论为主
  科研能力是在亲自动手的科学实验中形成的,否则即使是认真学习了《科研方法论》课程,如不亲自动手,还是不知道如何搞科研。学生平时听课,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一到做硕士论文时,各种问题就来了。因此,除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外,还应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将科研训练贯穿于硕士生3年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作法可以包括:研究生每学期须作学术报告一次,借此了解学术动态,熟悉科研的基本程序,掌握科研的基本规范,以及如何遵守学术规范,形成好的学风。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1、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技术性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应有所不同。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具备解决相应行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要突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和为职业做准备的重要环节。应用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可按照模块式来建构。课程体系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专业前沿发展来增减或更新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内的课程及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知识覆盖面应较为宽广,不仅包含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应包含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的特点。大量课程的开设和选修制度可以使得具有不同学科、知识和实践背景的研究生根据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选修适合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也要突出“新”和“实”的特征,要及时把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到课程内容中,使研究生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根据专业或行业需求,开设适应的应用型课程和实践课程,以满足企业和研究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内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外,还应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资源,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开设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以及增强其学习的针对性。
  3、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指由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指导能力的校外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校内导师以理论指导为主,校外企业导师以生产实践指导为主,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优势和校外导师的熟悉生产实践的优势。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论文选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双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导师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论文研究的顺利开展,确保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利于毕业后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争取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中,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有利条件,使研究生参与到基地企业具体的生产和研究项目中,为研究生创造大量实践的机会。同时,推进研究生导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创新技术合作,使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既要来自企业生产实际,又要为企业解决科研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化论文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同时确保学位论文的理论性,力争研究生论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
  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培养目的不同,在培养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方式不同,作为导师要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以便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出适合社会,满足个人以后发展道路的人才。此外,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 政府要尽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物质条件, 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社会要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3]。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习惯于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评价。例如,评价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往往考察这所学校的生源状况、导师队伍、培养过程、学位论文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情况,按照某种预先制定的指标体系去衡量, 给出一个评价结论。这种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条件评价和过程评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质量评价。当然,条件评价和过程评价也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今后还要继续做下去,要做得更好些。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条件和过程并不总能与结果划等号,条件好、过程好并不能保证质量一定好。严格意义上的质量评价应当是对结果(或产品)的评价。这种评价只能由社会来作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也是这样。因此,我国应当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一些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体系,我们应当而且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鸿娇.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和方式[J]. 阅江学刊, 2012, (2): 78-83
  [2]袁祖望. 加强硕士生科研训练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J]. 江苏高教, 2003, (4): 65-67
  [3]赵卿敏. 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6): 6-10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