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我校材料化学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对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本专业的实力与特色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规划与初步设想。
关键词:材料化学 建设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04-01
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一个基本尺度,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3年被批准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经过九年的建设,材料化学专业已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在专业建设的成果上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绩。
1 材料化学专业设置和建设基本情况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材料化学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淮北师范大学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于2003年申报增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经批准于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了九届9个班的本科学生,总数达到600多人;先后已经有六届近400人毕业。通过九年来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实践和取得的部分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科专业内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目前已经构建出有自己特色的材料化学专业。
2 材料化学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2.1 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送出培养和积极引进的方法,材料化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自2003年以来本专业先后有6位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引进硕士和博士10多人。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培养人,制定培养方案,通过老教师“传、帮、带”,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站稳讲台。通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8人,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2.2 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实验独立设课: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旧教学模式,把实验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整合,删去重复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测量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等层次进行开设,实验教学自成体系,独立设课。
四阶段教学新课程体系:本着加强基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1)基础阶段:加强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材料化学基础课和材料化学基础实验的教学;(2)提高阶段:加强专业课和材料化学测量实验的教学,拓宽选修课;(3)工作能力培养阶段:加强职业技能课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加强实践实习;(4)科研能力训练阶段:加强毕业论文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修订教学计划: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2006年和2009年分别修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11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新教学计划按照四阶段教学新课程体系,对总学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既发挥教学计划内教育的作用,又强化依靠教学计划外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教育。
2.3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实验独立设课,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等层次开设,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实验教学自成体系,以适应实验教学的教学规律。每学期的实验课程结束时,都要进行实验考试,考试分操作和笔试两部分,实验成绩由平时、笔试、操作考试三部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从而使学生对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认真对待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实验实行单人单组操作: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培养,避免两人一组操作时,动手能力强的做,动手能力差的看的现象,创造条件使得所有实验都采取单人单组进行,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的所有环节,对使用大型仪器的实验,要求每个人独立操作一遍。
3 专业实力与特色
在本专业的建设中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投入1500多萬元购置了一批先进的现代分析测试仪器与材料制备装置,如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系统、粒度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良好的硬件条件,为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本专业依托绿色材料化学和含能材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一个省级工程中心,将为本专业培养理工结合的实践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建立了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6个条件较好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开展。
除了加强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包括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此外,通过多次组织教授博士与学生座谈,从个人理想,到专业前景,乃至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困难,使学生健康成长。
4 专业发展规划与设想
继续加大教改力度,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跟踪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成长过程,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成果,完善“理工相融”材料化学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完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材料科学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的后劲。
参考文献
[1] 张宝莲,魏冬青,杨学稳,等.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93-95.
[2] 李长玉,刘志明,郭元茹,等.材料化学专业分层次法开设实验研究[J].高教论坛,2008(2):105-106.
[3] 孙建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66.
关键词:材料化学 建设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04-01
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一个基本尺度,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3年被批准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经过九年的建设,材料化学专业已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在专业建设的成果上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绩。
1 材料化学专业设置和建设基本情况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材料化学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淮北师范大学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于2003年申报增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经批准于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了九届9个班的本科学生,总数达到600多人;先后已经有六届近400人毕业。通过九年来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实践和取得的部分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科专业内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目前已经构建出有自己特色的材料化学专业。
2 材料化学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2.1 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送出培养和积极引进的方法,材料化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自2003年以来本专业先后有6位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引进硕士和博士10多人。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培养人,制定培养方案,通过老教师“传、帮、带”,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站稳讲台。通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8人,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2.2 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实验独立设课: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旧教学模式,把实验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整合,删去重复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测量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等层次进行开设,实验教学自成体系,独立设课。
四阶段教学新课程体系:本着加强基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1)基础阶段:加强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材料化学基础课和材料化学基础实验的教学;(2)提高阶段:加强专业课和材料化学测量实验的教学,拓宽选修课;(3)工作能力培养阶段:加强职业技能课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加强实践实习;(4)科研能力训练阶段:加强毕业论文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修订教学计划: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2006年和2009年分别修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11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新教学计划按照四阶段教学新课程体系,对总学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既发挥教学计划内教育的作用,又强化依靠教学计划外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教育。
2.3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实验独立设课,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等层次开设,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实验教学自成体系,以适应实验教学的教学规律。每学期的实验课程结束时,都要进行实验考试,考试分操作和笔试两部分,实验成绩由平时、笔试、操作考试三部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从而使学生对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认真对待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实验实行单人单组操作: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培养,避免两人一组操作时,动手能力强的做,动手能力差的看的现象,创造条件使得所有实验都采取单人单组进行,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的所有环节,对使用大型仪器的实验,要求每个人独立操作一遍。
3 专业实力与特色
在本专业的建设中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投入1500多萬元购置了一批先进的现代分析测试仪器与材料制备装置,如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系统、粒度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良好的硬件条件,为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本专业依托绿色材料化学和含能材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一个省级工程中心,将为本专业培养理工结合的实践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建立了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6个条件较好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开展。
除了加强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包括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此外,通过多次组织教授博士与学生座谈,从个人理想,到专业前景,乃至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困难,使学生健康成长。
4 专业发展规划与设想
继续加大教改力度,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跟踪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成长过程,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成果,完善“理工相融”材料化学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完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材料科学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的后劲。
参考文献
[1] 张宝莲,魏冬青,杨学稳,等.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93-95.
[2] 李长玉,刘志明,郭元茹,等.材料化学专业分层次法开设实验研究[J].高教论坛,2008(2):105-106.
[3] 孙建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