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阅读和背诵优秀诗歌不少于160篇(片段)。可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多么重要。可是,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仅靠教材里的诗文显然是不够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理解诗意、熟读诗歌和背诵诗歌作为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花了很多时间来分析内容和诵读。我总在想:教古诗是否有新的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呢?
恰逢学校参加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参加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听了国家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受益匪浅。特别是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更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我仔细阅读,认真领悟,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很快,学校组织了一次新老教师教学研讨会。我研究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教学方法,并在网上借鉴了构建古诗主题教学的模式,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我根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内容特点,巧妙地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一组思乡诗,还能领悟这类诗歌的表现形式,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科书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唐诗,易读易懂。在课堂上,我巧妙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了乡愁古诗的表现形式,效果良好。
1.从今到古,掌握学法
我先让学生回忆他们日常生活中思念亲朋好友的心情。用“什么时间,在哪儿,思念谁,思念的人在哪里,想象他(她)此时正在做什么”等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展示“学习思乡诗的方法”,恰好回答了刚刚提到的五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2.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再让学生读一读诗题,看从题目中得知了什么,思考刚才的五个问题,说说“什么时间,牵挂哪个人,想念的人在哪里”,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重阳节和王维的信息资料。接着紧扣诗眼“忆”,怎样记住“忆”这个字?竖心旁表示什么?(因为回忆来自内心,回忆过去,不可避免地融入个人的情感)那么诗人在重阳节回忆亲人时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师生一起到诗中去继续探索。
3.自主朗读,初感乡思
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在哪里,想象一下这个时候思念的人在做什么”,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最后,我请学生分别谈谈诗意,并在涉及重点内容时进行点拨。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表达都很积极主动,基本理解了诗歌的含义。
4.品读诗句,体悟乡思
“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原因?”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异乡”“独”等词语体会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并让学生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当诗人周围的人结伴外出游玩时,而他却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理解诗意、熟读诗歌和背诵诗歌作为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花了很多时间来分析内容和诵读。我总在想:教古诗是否有新的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呢?
恰逢学校参加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参加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听了国家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受益匪浅。特别是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更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我仔细阅读,认真领悟,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很快,学校组织了一次新老教师教学研讨会。我研究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教学方法,并在网上借鉴了构建古诗主题教学的模式,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我根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内容特点,巧妙地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一组思乡诗,还能领悟这类诗歌的表现形式,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科书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唐诗,易读易懂。在课堂上,我巧妙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了乡愁古诗的表现形式,效果良好。
1.从今到古,掌握学法
我先让学生回忆他们日常生活中思念亲朋好友的心情。用“什么时间,在哪儿,思念谁,思念的人在哪里,想象他(她)此时正在做什么”等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展示“学习思乡诗的方法”,恰好回答了刚刚提到的五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2.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再让学生读一读诗题,看从题目中得知了什么,思考刚才的五个问题,说说“什么时间,牵挂哪个人,想念的人在哪里”,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重阳节和王维的信息资料。接着紧扣诗眼“忆”,怎样记住“忆”这个字?竖心旁表示什么?(因为回忆来自内心,回忆过去,不可避免地融入个人的情感)那么诗人在重阳节回忆亲人时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师生一起到诗中去继续探索。
3.自主朗读,初感乡思
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在哪里,想象一下这个时候思念的人在做什么”,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最后,我请学生分别谈谈诗意,并在涉及重点内容时进行点拨。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表达都很积极主动,基本理解了诗歌的含义。
4.品读诗句,体悟乡思
“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原因?”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异乡”“独”等词语体会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并让学生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当诗人周围的人结伴外出游玩时,而他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