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毛泽东逝世以后,我们将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住地书房的存书进行了登记和统计,合计有近10万册。这还不算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失了的藏书。
读书要下苦功夫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走到哪里,把书带到哪里,几乎每天都要坚持读书。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如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疾病缠身,甚至在生命进入抢救状态、弥留之际的时候,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习。
毛泽东晚年患有老年性白内障。1975年7月下旬,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照下,医生给他做了眼科手术。手术之后,眼睛一时不能看书,他就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书。一周后,医生摘掉蒙在他眼睛上的纱布,一只眼睛能看清楚东西了,他便借助刚刚治好的这只眼睛,坚持自己读书。这时候他虽然能自己看书,但由于身体过于虚弱,两手已经没有举书的力量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帮他举着书。为了保护他刚刚治愈的眼睛,医生嘱咐他不要看书过多,可他还是不顾医生的劝告,读个不停。有一次,他病情加重,发烧到39℃,还要看书。医务人员曾给他规定每天只能看15~30分钟的文件或书,而实际上他每天看书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这个规定。1975年8月,也就是眼科手术不久,他就用颤抖的手在新印的大字线装本《鲁迅全集》、《二十四史》的许多册中圈圈点点,在有的封面上,他还用铅笔亲自写了“1975.8再阅”。在《鲁迅全集》第五卷第五分册的封面上还写下了“吃烂苹果”几个字。原来他要工作人员给他读本分册中的《关于翻译(下)》一文。鲁迅在文中用吃烂苹果的例子来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有缺点的人和文艺作品。他对鲁迅的这种见解很为赞同,当工作人员读到有关内容时,他高兴得连声称赞说:“写得好!写得好!”
1976年9月初,毛泽东再度病危,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抢救并加强监护。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仍坚持要看文件、看书。7日这天,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毛泽东示意要看一本书。由于声音微弱和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是要哪一本书。毛泽东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了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质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三木武夫是当时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正在参加日本大选。病危的毛泽东仍关注着他的情况。当把书找来时,他略微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态。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毛泽东只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根据医疗组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11次,共两小时50分钟。他是在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文件和书由别人用手托着。
1939年他46岁的时候曾说过:“年老的也要学。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日。”毛泽东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直到1976年病危的时候,也没有中止读书。他最后读书的时间,根据当年有关的记录是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他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读的,读了7分钟。毛泽东辞世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读书生活结束的时刻。
读书要“挤”和“钻”
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看不懂,没有兴趣读书。这是不能坚持读书和不爱读书人常说的两个理由。
早在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针对这两个问题就说过,“没有功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
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毛泽东指出,这种情形的确存在,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现在有些人是不取攻势只取守势, 那就不对,不攻是得不到结果的。他还说,正面搞不通,可以从旁的方面着手,如打仗一样,顽强的敌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袭侧击,四面包围,把它孤立起来,这样就容易把它攻下。学习也是一样,正面的东西一时看不懂,就从旁的东西看起,先打下基础,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
毛泽东最后总结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毛泽东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他自己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一次毛泽东带领一支队伍离开茨坪,到了五斗江。原地休息时,他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翻开手上拿的书,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当地天气多变,一会儿下起毛毛细雨,战士们都戴上了斗笠,但毛泽东仍在入神地看书。直到司务长给他戴斗笠时,他才感觉到下雨了,并把书收了起来。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干部教育部。干部教育部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召开了学习动员会。毛泽东同志在这个会上讲话时号召大家:“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和深入。”1947年12月,中央在延安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勉励同志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他说:“你们长期做实际工作,没有学习时间,这不要紧,没时间可以挤。我们现在钻山沟,将来要管城市。你一年读这么薄薄的一本,两年不就两本了嘛!三年不就三本了嘛!这样,十几年就可以读十几本,不就可以逐步掌握马列主义了吗?!”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自己带头这样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时候,毛泽东的书大部分被运到黄河东岸。由于转战陕北的途中还要学习,他又亲自开列书单,把一部分马列的书和哲学、军事著作从河东运回。
说到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行军路上手不释卷的事,有这么一段至今还在陕北人民中传颂的小故事。那是1947年的夏天,在沙家店战斗中的一次非常艰难的行军途中,天气很热,又缺少水喝。当部队来到几棵树下休息的时候,毛泽东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刚坐下,就笑着对身边的战士们说:“这里好,这里是‘山路风来草木香’啊!”战士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就问道:“主席,这话怎么讲?”他高兴地把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句讲解了一遍,又简单地介绍了辛弃疾的一些事迹。然后,他挥挥手中的书,说:“光学打枪还不行,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学习革命的道理。学了文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人就聪明了。”说完,他捧起书埋头读了起来。当时,有一个小战士不解地问:“您的学问都这么大了,行军又这样累,干啥还要这样苦苦地读书?”毛泽东哈哈笑着,抚摸着战士的肩膀,亲切地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范围那么广,你再聪明,知道的不过是有限的那么一点点。”“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一席话,使战士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毛泽东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睡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乍看起来似乎有点乱,实际上哪本书放在哪儿,他心中是有数的。放着的书籍和资料,就像他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意志,只要需要,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次,毛泽东到杭州,浙江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到毛泽东的住地,初次看到这种情形,以为是毛泽东太忙没有时间整理,便动手整理起来。毛泽东看到后,立即加以制止。他说,书是要读的,不是用来装璜门面的。有些人喜欢把书锁在书橱里,实际上是不看的。我们要做工作,想抽出专门时间读书那是不多的,我到处放书,随手拿来,读上一段,多方便啊!他的这个读书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游泳是毛泽东终生爱好的一项运动。他在下水前或游泳后稍稍休息的时间里,也时常看书或学习英语。1957年仲夏,著名的历史学家、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同志应毛泽东同志之邀,来到中南海露天游泳池和毛泽东同志一起游泳。上岸之后,毛泽东还没顾上换衣服,只披上一件他平时常穿的旧睡衣,就拿起线装本的《汉书》,和周谷城同志一起讨论起来。毛泽东翻到列传第三十九,指着赵充国主张在西北屯田的一段对周说:“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分之八、九。但后来,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十分之八、九,反对的人却只十分之一、二。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在过去的历史上,或现在。”毛泽东常常是这样,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启发教育人们。
到了晚年,毛泽东的体质日渐下降,根据他的健康状况,医护人员要他每天做半个小时的“日光浴”。于是他就给工作人员规定:做日光浴时要给他拿来当天的各种报纸和参考资料,利用这半个小时时间了解国内外大事。工作人员都知道他平时休息时间很少,大家都希望他能利用日光浴的机会静静地休息一下。因此,有几次就故意不拿报纸。当他知道工作人员的好意时,就微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每天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看书看报,利用这半小时的时间,看看报纸、资料,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了解新闻时事和国内外大事,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作者系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本文摘自《求是》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