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和她的蔬菜画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意女孩,
  餐桌上发现精彩事业
  
  桔多淇从四川美院造型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网络游戏设计工作。因为她的设计中个人跳跃式的想象色彩过浓,竟被人说成没前途。郁闷之下,桔多淇索性辞职,到北京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
  用蔬菜创作的灵感来自桔多淇的一次发呆。那天,她看着自家桌上的一堆土豆和茄子等蔬菜,思维出窍,眼前的东西突然灵动起来,土豆有了眼睛,鼻子,像人的脸,茄子是手,海带丝是美女头上飘逸的长发。就这样,桔多淇回过神来后,决定用蔬菜去创作一幅画。她买了十几斤豌豆,一个人安安静静坐在那儿剥了两天的壳,用铁丝把新鲜豌豆穿成串做了一条裙子,一圈项链,一个头饰,一个魔术棒,“全副武装”后拿相机自拍了一张照片,起名为《豌豆选美》。那时的一个无心之举,成就了桔多淇的第一幅蔬菜作品。作品做出来后,桔多淇发给圈子里的几个朋友看看,大家都觉得很有新意。琐碎的生活里也可以有闪光的乐趣。所以,我们不能等别人来哄你高兴,应该自己让自己高兴。其实这也是桔多淇创作蔬菜画系列的初衷。
  准备工作做好后,桔多淇开始思考创作一个系列。于是她去逛大书店,看出现率最高的艺术普及读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梵高自画像》《维纳斯的诞生》《马拉之死》……她发现,用大师名画来承载蔬菜的梦想再好不过了。那些世界名画,内容关乎生命、爱与美、家庭、困惑、死亡、自由、个人的英雄主义、孤独、恐惧……这些最本质的感受是深刻的,桔多淇却以幽默甚至是滑稽的方式重新描绘,将触碰个体内心的线交到观众手中,带着愉快的游戏精神,幽默地放飞生活中牵动心结的情绪。
  第一幅被她盯上的作品是德拉克洛瓦德的《自由领导人民》。进入构思阶段,桔多淇当起了“宅女”。一圈子的蔬菜成了她“调侃”的对象:把半块冬瓜放在地上,被她形容为士兵的尸体;一地烂西红柿,是“血流一片”;成堆的烂菜叶用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片狼藉的战场……参考着原画,桔多淇挑选出一颗小巧的土豆作为画中主角、象征自由女神的妇女的脸,接着切下冬瓜和两颗洋葱头,拼成妇女的身体。至于战火中飘扬的裙子,可以用豆腐皮来达到褶皱的效果。最后用牙签把这些部位连接起来,一个人物的造型就成功了。
  由于蔬菜保鲜时间有限,蔬菜画做出来后,桔多淇立即用相机拍下现场效果,然后录入电脑,打印成画册。拿起菜刀就能够创作出一幅名画来,桔多淇找到了无限的乐趣,并一发不可收,她说:“我为爱居家的女性找到一种生活方式而感到开心,环保地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完美相融。在一个人的工作室,一把菜刀、一盒牙签、几棵菜,我就能做小雕塑,拼接大场景,以女性最省力省钱的方式去幻想宏大的世界。”
  菜市场“淘金”,
  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桔多淇创造“蔬菜世界名画”往往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脑海里有一幅世界艺术史上显赫的作品,然后从作品的造型上读出某个部位的原型可用某种蔬菜来反映。其次,根据自己独创的蔬菜造型到农贸市场采购。第三步,制作。第四步,借用数码相机为蔬菜世界名画写真。最后,借用计算机乾坤大挪移,让世界名画别具新意。
  蔬菜给予了桔多淇无限的灵感,比起找人当模特,显然蔬菜更令桔多淇有完全自主的感觉。在她眼中,蔬菜们全是最棒的演员兼道具,而桔多淇就是导演,将它们搬上舞台重新演绎出不一样的戏剧。
  桔多淇的创作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蔬菜用料,在《蒙娜丽莎》中她使用了大白菜、海带、芹菜、豆腐、花椒、土豆;而《最后的晚餐》中则采用了姜、萝卜、西红柿、粉丝、平菇、香菇、豆腐、紫菜、小油菜和茶树菇。“心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这句话实在是可以用来形容桔多淇无边的令人佩服的想象力。
  模仿《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那幅作品,桔多淇当时就觉得纤夫们在烈日下出了很多汗,汗馊味就跟北京人爱吃的酱黄瓜感觉类似,玉米和沙滩感觉也很像。这样主题用料就决定了下来。而菜都很脆弱,容易蔫,不好固定,以半个月才完成一张的进度,基本上这些作品都得局部拍摄,后期合成。而这些蔬菜决不能修整,桔多淇要的就是它原本的面貌,这样当她把蔬菜组合成一个人或者物的时候,才有那种距离感、冲击力。
  一年时间,桔多淇创作了19件作品,每幅一般用半个月时间创作。她从中体味着生活的乐趣,也通过作品,将这种乐趣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蔬菜博物馆
  个展打响名声
  
  2009年9月,巴黎·北京摄影艺术展开始,为期三个月。桔多淇的蔬菜画一亮相,就吸引了策展人的眼光,决定给她开辟一个“蔬菜博物馆”个展专区。最普通的蔬菜在创意下,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艺术品,让来参观的人啧啧称奇。
  大家对这组作品的热情超出桔多淇的预计。在巴黎·北京摄影艺术展的第一天,她就卖出了两幅蔬菜画,《伏尔加河上的酱黄瓜》卖了1 500美元,《卷心菜·梦露》卖了1 000美元。这次艺术展结束后,邀请桔多淇参加其他创意展的人也络绎不绝。桔多淇成为圈子里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当然也有人质疑桔多淇纯粹是恶搞名画。桔多淇并不在意,她认为,自己虽然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自己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比如古斯达夫·克林姆的《吻》,她独树一帜地用心里美萝卜雕成骷髅头代替了头像。在桔多淇看来,爱是刻骨铭心的,骷髅头就象征爱到骨子里。另外,桔多淇的蔬菜画都融入了自己的幽默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笑意,因此有人认同,有人给这种画作埋单。在模仿《马拉之死》的作品《青菜头之死》中,躺在粉条浴缸中的青菜头,一条摆在海菜上的胳膊连着扁豆手指,握着一张纸。仔细一看,纸上是一份菜单:尖椒土豆丝、红烧土豆丝、炸土豆块、烤红薯……原来这不仅是一份菜单,更是一份“英雄的不同死法”的遗书。
  通过蔬菜画创作,桔多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过去工作上的缺点变成了长处。桔多淇说今后会延续使用蔬菜这种材料,继续做些有波普风格的作品,但画面给人的视觉效果应该会有些新的变化。创意就是寻找普通生活中的艺术,在桔多淇手下,普通蔬菜都焕发了光彩,并且身价倍增。其实,你只要用心思,也可以成为像桔多淇这样的生活创意家,找到称心如意的事情和职业。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在我眼里,根本没有什么愚蠢的问题,只有打着愚蠢幌子的智慧提问。”AMS公司的执行总裁史蒂夫·沃夫常常这样说。AMS公司是一家颇具盛名的为演艺行当提出建议的咨询公司。每当史蒂夫打算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时,他最惯用的开始语是“这或许是一个愚蠢的问题,但是……”,“这一招真的很管用,它不仅能防止抵制情绪,还经常带来预想不到的良好反馈。”史蒂夫说。  作为一名顾问,职业要求史蒂夫不断地提出问题。他发现,
一天,一个富有的男人带着儿子进行了一次乡村之旅,他想让儿子了解乡下人是多么的贫穷。  他们在一家非常粗陋的农舍中呆了一天一夜。在回家的路上,父亲问儿子:“你觉得这次旅行怎么样?”儿子回答:“非常之好,爸爸。”父亲接着问:“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是多么贫穷啊?”儿子答道:“大概吧。我们家里只有一只狗,而他们却有四只;我们只有一个喷水池,而他们却拥有一整条河流;我们的花园里有装饰漂亮的灯笼,而他们却拥有满
日本IHM研究机构的江本胜博士从1994年开始,运用高速摄影的技术观察水结晶的变化,它让水听音乐、阅读文字,发现当水接收到如“善良、神圣、感恩”的正面信息时,镜头下即呈现瑰丽完美的六角形结晶;而当送出去的信息是“痛苦、焦虑、怨恨”时,水结晶即呈现扭曲丑陋的样貌。这证明了所有的意念、感受、情绪,包括文字、声音、影像,都是具备能量的,且这股能量能够强大到改变水分子的物质形态与结构。  有一次,我和一位
人向善向美的追求  ●史铁生(作家)  幸而情愿这样潦倒而生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是听得见善的要求的。爱愿,不能是等待幸运的宠溺,要紧的一条是对善的爱戴,以人的尊严,以人的勤劳和勇气,以其向善向美的追求,供奉生命,沐浴感恩。  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是这世界上的某地,其监狱有如宾馆,狱中的食物稍不新鲜囚犯们也要抗议,文章作者(以及我这读者)于是不解:那么惩罚何以体现?我们被告知:此地
蛮横的人,讲话容易气势汹汹,火冒三丈,蛮不讲理,有理不让人,无理也不让人。  糊涂的人,讲话容易嗓音高八度,不可一世,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光靠大声叫嚷,并不能证明什么。  幼稚的人,讲话容易不容分说,爱说不遮不掩的直话、真话,爱说不招人喜欢的实话、度话,废话过后还不知道后悔。  吹牛的人,容易自吹自擂说大话,海阔天空放大炮,拍胸跺脚许大愿,就是不兑现,可悲的是他并不知道话说得越大,自己越渺小
理财规划师刘彦斌说:“一个人的收入并不等于财富,所谓财富应该是存储的收入,支出是决定财富的关键因素。要想让财富水库中的水量不断增多,节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收入是河流,财富是水库,花出去的钱就是流出去的水,所谓理财就是管好自家的水库,开源节流。金融危机来临后,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财呢?    一、支出是财富的决定因素    量人为出是理财的第一要务,是理财的基础。  首先来看拳王泰森的故事。泰森
每天黄昏,只要天气晴好,我会牵着星星去公园散步。他冷不防挣脱我的手,冲到不远处的小女孩面前,把人家的皮球抢了下来。小女孩急得在地上“哇哇”大哭,哭声惊动了她的母亲,马上传来刺耳的喊声:“谁家的野孩子,这么没教养?”我慌忙跑过去道歉:“大姐,对不起,这孩子有自闭症。”“自闭症有什么了不起呀?”她冷冷地扔下一句话,不容我解释,赶紧拉着女儿走了,仿佛躲避瘟疫。  星星已经五岁了,像这样的尴尬,我不知遭遇
与做人与处世杂志相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每次在我不开心或闲暇的时候。都会轻轻翻阅它.从优美的文字及生动的故事中,总能得到心灵的陶冶。每当看完后,烦闷的内心总是变得异常的平静.心情舒緩下来,所以今天写信特别想感谢做人与处世杂志。  我是一个刚步入社会的云南士孩.面对陌生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一个人默默打拼,一个人忍受着时光的流逝.成长中有烦恼。也有欢乐,但无论生活怎样风雨多变.做人与处世杂志总在我身边,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多数从事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他们拥有知识和理想,却在现实中徘徊迷惘;他们有着上百万的庞大规模,却“蜗居”在狭小的空间……他们的名字叫“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最近,“蚁族”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忧虑。这个群体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如何走出困境?    观察:  城市边缘的窘迫生活    小月河位于北四环
这是一对非常平常的夫妻,经历的故事却极不平常。  地震来临时,妻子在厨房里煮豆浆,丈夫在客厅里看电视。房子突然摇晃一下,丈夫和妻子便一齐愣住。房子再一次摇动,锅碗瓢盆哗啦啦响,他们便知道,地震了。  地震了!丈夫从沙发上一跃而起,开门,冲下楼。他是一个人冲下楼的,那时候,他全然不顾还在为他煮豆浆的妻子。妻子倒是镇定,先扶住墙,然后跌跌撞撞冲进卧室——卧室里有他们的银行卡,那是他们生活的保障。房子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