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网络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媒介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如今大学生媒介素养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的情况下,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非常必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通过在安徽农业大学开展的相关调研,对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素养 现状 思考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①。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传播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维习惯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信息、娱乐消遣、人际交往、消费时尚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对信息的辨析能力还较弱。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有能力科学、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净化信息环境,减少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大学生作为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之一,自互联网出现之时起,便对网络投入极大热情。然而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实情况并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媒介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和自身实践,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网络使用技术和水平,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媒介教育,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知识主要靠自发养成,能力良莠不齐②。当前很多学生不了解网络媒介的产生过程,网络媒介知识匮乏,媒介素养不高。
2、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对媒介道德的规范认识还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中的色情、暴力等内容只有一小部分采访者表示坚决反对,大部分学生认为虽然内容糟糕,却是对社会真实的写照,是传播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等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淡薄③。
3、对媒介信息缺少正确的解读和批判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大学生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思考④。在当前网络信息以超速的方式更新时代,大学生往往在面对媒介信息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辨别能力,导致盲目跟风,随意转发、扩散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人群利用,造成严重后果。
二、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1)我校大学生上网兴趣偏好情况调查。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就当前我校大学生上网情况和兴趣偏好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5.6%、34.4%、43.7%、6.3%。调查显示,高达88.8%的学生群体主要在宿舍上网;56.76%的学生平均每次上网时间为2-4小时,24.32%的学生为1-2小时;69.50%的学生每天都上网,25%的学生2-4天上网一次;大部分同学对上网并不产生依赖情绪,83.48%的学生认为“上网有意思、不过不上网也无所谓”。
调查显示,学生登录网站,首先打开QQ等聊天软件的比例最高,占56.25%,其次是搜索引擎,比例达25%;学生上网的动机选择中,学习需要比例最高,达30.33%,其次是娱乐需要、打发时间和感情交流需要,比例分别为28.09%、21.37%和17.97%;上网过程的爱好兴趣,20.80%的同学选择“看电影”、19.46%的同学选择“查资料”,“聊天”、“听音乐”的比例分别为17.44%和12.75%。
“学生上网最关心的信息”调查中,“国内时政”比例最高,占21.60%,其次是国外时政(14.70%)、趣闻轶事、搞笑视频或图片(13.70%)、教学资源(11.70%)和购物网站(11.70%)。
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是否能够很好的控制上网时间并不够确定,“有时行、有时不行”占63.8%,“可以,我很有自制力”比例只占总体抽样比例的27.8%;77.7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网瘾;58.30%的同学认为上网时间还比较适中;77.77%同学并不认为上网是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我校校园网络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及满意度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我校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情况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在调查问卷中增设了“学生浏览校园主要网络媒体的频率”、“校园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等题目,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校园网络媒体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中,37.71%的同学表示每天都会浏览学校主页,35.50%的同学表示一周约浏览学校主页2次;10.73%的同学表示一周浏览学校主页3-4次;调查中37.7%的同学选择每天关注学校论坛及其他校园网络媒体,44.44%的同学表示很少关注;57.89%的同学通过学校网络媒体(校园主页、论坛等)了解校园动态,31.57%的同学通过QQ、人人网等学生经常浏览的网页了解学校动态。
52.94%的同学认为学校网络媒体建设对自己有较大影响,“对学校网络媒体建设是否满意”调查中,“满意”和“不满意”选择各半;42.77%的同学认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良好”,33.3%的同学认为做得“一般”;67.5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5.57%的同学认为自己对网络虚伪信息“有足够的辨别能力”,25.58%的同学表示“认识不足”;78.55%的同学表示“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教育”。 2、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学校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网络媒体体现在校园网主页、学校论坛、专题网站及各部门相关网站等校园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自发状态,缺少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指导和教育。
(2)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较为缺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校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媒介实践锻炼的比例约22%,这部分同学更多的集中在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及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参加的同学,他们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进程中,有着较高的媒介素养。
三、提升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
高校学生在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是媒介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按照媒介教育家帕斯托罗基科的教育模式,表达是最高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应从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人手。首先,在法制层面介绍新闻传播相关规则,在传播理论方面介绍传播者的责任和传播技巧。分析、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媒介获取和传播信息。其次,培养高校学生利用和管理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抵御不良信息、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最后,培养大学生的传播能力,传播能力代表了信息传播者的素质,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性、个性化传播。
就我校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而言,笔者建议可从提升学生的受众伦理观、增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合理利用媒介系统培养大学生个性化传播能力等方面人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1、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提升青年学生的受众伦理观
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在高校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努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完善人格修养。培育青年学子的媒介素养,要着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受众伦理观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影响下,培养正确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意识,理性分析和正确对待网络上各种不同信息,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
2、通过增设课程、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是相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高校若要全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相关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等必不可少。建议学校在选修课中增设相关媒介素养课程,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媒介伦理学》、《大众传媒与社会》等,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丰富和增加他们对各种传媒的认知和了解,在教育和学习中不断发展个人媒介素养,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做好体系化设计的基础上,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渗透,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学校和各院系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媒介素养专题讲座,将学生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媒介素养。同时积极培养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又懂得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教育传播者队伍,也是优化网络教育传播的前提和保证④。学校加强教育工作的全员性、形成教育传播的合力是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
3、利用校园网络媒体资源,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已经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覆盖面广,且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组织动员方式。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的网络媒体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无论是校直机关行政人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借助现代媒介平台从不同层面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校园网、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作为学校主要的宣传媒体,承载着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媒体资源的优势,将课堂教学平台的建设网络化,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网上党校、团校、网上心理健康咨询等,形成网上网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合力,在实践和锻炼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学校也可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报社、网站实体等媒体和单位,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同时可将学校现有的网络平台打造成为学生亲身实践的平台,校园网、专题网站、校报、广播台等适当接受大学生制作、策划、参与相关信息的制作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提升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达到提升媒介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刘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10(6)
②夏天静、钱正武,《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③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
④高朝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11)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素养 现状 思考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①。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传播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维习惯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信息、娱乐消遣、人际交往、消费时尚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对信息的辨析能力还较弱。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有能力科学、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净化信息环境,减少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大学生作为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之一,自互联网出现之时起,便对网络投入极大热情。然而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实情况并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媒介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和自身实践,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网络使用技术和水平,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媒介教育,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知识主要靠自发养成,能力良莠不齐②。当前很多学生不了解网络媒介的产生过程,网络媒介知识匮乏,媒介素养不高。
2、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对媒介道德的规范认识还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中的色情、暴力等内容只有一小部分采访者表示坚决反对,大部分学生认为虽然内容糟糕,却是对社会真实的写照,是传播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等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淡薄③。
3、对媒介信息缺少正确的解读和批判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大学生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思考④。在当前网络信息以超速的方式更新时代,大学生往往在面对媒介信息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辨别能力,导致盲目跟风,随意转发、扩散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人群利用,造成严重后果。
二、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1)我校大学生上网兴趣偏好情况调查。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就当前我校大学生上网情况和兴趣偏好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5.6%、34.4%、43.7%、6.3%。调查显示,高达88.8%的学生群体主要在宿舍上网;56.76%的学生平均每次上网时间为2-4小时,24.32%的学生为1-2小时;69.50%的学生每天都上网,25%的学生2-4天上网一次;大部分同学对上网并不产生依赖情绪,83.48%的学生认为“上网有意思、不过不上网也无所谓”。
调查显示,学生登录网站,首先打开QQ等聊天软件的比例最高,占56.25%,其次是搜索引擎,比例达25%;学生上网的动机选择中,学习需要比例最高,达30.33%,其次是娱乐需要、打发时间和感情交流需要,比例分别为28.09%、21.37%和17.97%;上网过程的爱好兴趣,20.80%的同学选择“看电影”、19.46%的同学选择“查资料”,“聊天”、“听音乐”的比例分别为17.44%和12.75%。
“学生上网最关心的信息”调查中,“国内时政”比例最高,占21.60%,其次是国外时政(14.70%)、趣闻轶事、搞笑视频或图片(13.70%)、教学资源(11.70%)和购物网站(11.70%)。
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是否能够很好的控制上网时间并不够确定,“有时行、有时不行”占63.8%,“可以,我很有自制力”比例只占总体抽样比例的27.8%;77.7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网瘾;58.30%的同学认为上网时间还比较适中;77.77%同学并不认为上网是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我校校园网络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及满意度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我校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情况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在调查问卷中增设了“学生浏览校园主要网络媒体的频率”、“校园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等题目,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校园网络媒体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中,37.71%的同学表示每天都会浏览学校主页,35.50%的同学表示一周约浏览学校主页2次;10.73%的同学表示一周浏览学校主页3-4次;调查中37.7%的同学选择每天关注学校论坛及其他校园网络媒体,44.44%的同学表示很少关注;57.89%的同学通过学校网络媒体(校园主页、论坛等)了解校园动态,31.57%的同学通过QQ、人人网等学生经常浏览的网页了解学校动态。
52.94%的同学认为学校网络媒体建设对自己有较大影响,“对学校网络媒体建设是否满意”调查中,“满意”和“不满意”选择各半;42.77%的同学认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良好”,33.3%的同学认为做得“一般”;67.5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5.57%的同学认为自己对网络虚伪信息“有足够的辨别能力”,25.58%的同学表示“认识不足”;78.55%的同学表示“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教育”。 2、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学校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网络媒体体现在校园网主页、学校论坛、专题网站及各部门相关网站等校园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自发状态,缺少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指导和教育。
(2)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较为缺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校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媒介实践锻炼的比例约22%,这部分同学更多的集中在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及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参加的同学,他们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进程中,有着较高的媒介素养。
三、提升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思考
高校学生在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是媒介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按照媒介教育家帕斯托罗基科的教育模式,表达是最高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应从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人手。首先,在法制层面介绍新闻传播相关规则,在传播理论方面介绍传播者的责任和传播技巧。分析、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媒介获取和传播信息。其次,培养高校学生利用和管理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抵御不良信息、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最后,培养大学生的传播能力,传播能力代表了信息传播者的素质,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性、个性化传播。
就我校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而言,笔者建议可从提升学生的受众伦理观、增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合理利用媒介系统培养大学生个性化传播能力等方面人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1、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提升青年学生的受众伦理观
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在高校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努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完善人格修养。培育青年学子的媒介素养,要着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受众伦理观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影响下,培养正确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意识,理性分析和正确对待网络上各种不同信息,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
2、通过增设课程、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是相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高校若要全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相关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等必不可少。建议学校在选修课中增设相关媒介素养课程,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媒介伦理学》、《大众传媒与社会》等,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丰富和增加他们对各种传媒的认知和了解,在教育和学习中不断发展个人媒介素养,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做好体系化设计的基础上,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渗透,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学校和各院系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媒介素养专题讲座,将学生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媒介素养。同时积极培养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又懂得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教育传播者队伍,也是优化网络教育传播的前提和保证④。学校加强教育工作的全员性、形成教育传播的合力是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
3、利用校园网络媒体资源,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已经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覆盖面广,且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组织动员方式。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的网络媒体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无论是校直机关行政人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借助现代媒介平台从不同层面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校园网、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作为学校主要的宣传媒体,承载着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媒体资源的优势,将课堂教学平台的建设网络化,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网上党校、团校、网上心理健康咨询等,形成网上网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合力,在实践和锻炼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学校也可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报社、网站实体等媒体和单位,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同时可将学校现有的网络平台打造成为学生亲身实践的平台,校园网、专题网站、校报、广播台等适当接受大学生制作、策划、参与相关信息的制作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提升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达到提升媒介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刘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10(6)
②夏天静、钱正武,《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③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
④高朝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11)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