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文发
生于1969年,河南获嘉人,1997年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参加过各级美术展赛,有获奖纪录,作品被众多机构收藏,人名入数部艺术辞书。绘画作品及艺术随笔多次发表于《书法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讽刺与幽默》等,并为《特别文摘》《青年博览》《意林》《故事会》《百花园》《特别关注》《小小说读者》和一些专著创作了大量的文学插图和连环画,出版有画集及连环画《哪吒闹海》《火神燧人氏》《玄奘画传》等,漫画作品多次获奖。
放弃是最容易的事,最容易的事都没多大价值,别做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事,人生不过是一场修炼,绘画也是如此,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儿。
巨幅绘画长卷《马街书会》再现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奇观,赢得艺术圈高度的赞扬,当《理财》杂志记者目睹这样的巨帙长卷时,眼前一亮,此卷高90厘米,长36米,耗时3年创作完成。以一个媒体人的职业敏感度,懂得这件事情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8月3日,《理财》杂志记者对该长卷的作者张文发进行了专访,挖掘他绘画背后的故事,解读其作品的创作灵感。
《理财》杂志记者:以下简称《理财》。
画家张文发:以下简称“张文发”。
《理财》:谈一下你是如何开始喜欢绘画艺术的。
张文发:回望自己的童年,似乎想不起来有多少快乐的记忆。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玩伴没有游戏,好像永远处于寂寞中,那你只能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画画大约起源于此,从画画中找到一些乐趣,排遣一些寂寞。童年或少年时期,人大约是最纯真最纯情最痴心的,都有些发傻的劲头儿。当过小学教师的母亲最初教过我画几笔简单的粉笔画,由此喜欢上画画,这一喜欢就画了几十年。
《理财》: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画家的人生经历对绘画可能有影响甚至重要的影响,这方面你有怎样的看法?
张文发:你真心地画什么一定和你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系,至少和你的心路历程有关系。当然,这得排除掉为应酬为卖钱而画的作品,它们是含心量很少的作品。我生于农村,熟知农民对土地和粮食的深情。谁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正像谁都知道农民的重要,家乡田园风光是我所绘画寓意的,我想让这些故事以艺术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我的身世亦如一粒粮食微不足道,但众多的颗粒汇聚成大地上动人心魄的风景,那一株株庄稼、一粒粒粮食正是无数平凡人的象征,宝贵至极。
《理财》:你是否认为这一类是你的精品?你怎么给你自己的作品进行价值定位?
张文发:基本可以这么说吧。首先,我是个农民的儿子,尽管有地却未曾耕种过,因为不会耕种,是个不合格的农民,但关心土地与粮食。关于作品的价值定位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我只能心怀偏见地说自己的东西,我常以作品含情量的多寡为标准,也因此对自己寥寥数笔的宣泄情绪的涂抹略为轻视。很多人在说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很好,要说怎么笔精墨妙我赞同,而说其怎么地看出了关怀民间疾苦,我持异议。我认为有情感有思想的画,再加上有过硬的技术,才算得上好画。
《理财》:说到技术,想问下你平时是如何练功的?
张文发:这可真没啥新意,就照大师说的:三分读书,三分练字,三分画画,一分其他。不过是老生常谈,不同的时期也不会分得那么匀乎。
《理财》:我看你众多作品里人物画占的份额并不多,你怎么想起要画人物长卷的呢?
张文发:我在2002年开始给几家杂志社画小说插图,也是一种创作锻炼,又为一些专著画了大量的人物插图,能有几千幅吧,画着画着我就觉得画人物对表现人的精神状况更直接更动人。随后,我就开始了连环画的创作,先后画了《哪咤闹海》《火神燧人氏》《玄奘画传》等,这都是古人的生活故事,画着画着就有些疲倦了。有一次,一位摄影家朋友给我看他拍的马街书会的照片,很多是抓拍的,艺人们在书会上忘情说唱的情景一下打动了我,我想从事书画的人也应有这种全情投入的精神,我画他们是向草根艺人顽强生长的精神致敬,同时激励自己,挖掘自身潜能,向平庸的生活发出挑战。
《理财》:创作的过程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你有没有感到艰难的时刻?
张文发:作为一个大“工程”,设计小稿、中稿、大稿困难,把握整体与局部调整疏密聚散移步换景也很困难,在生宣纸上落墨的专心致志,一不小心就得从头再来。最艰难的是中途想放弃,不想画了,然后自己思想斗争了又斗争,告诫自己:放弃是最容易的事,最容易的事都没多大价值,别做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事,人生不过是一场修炼,对自己下手要狠点儿,哈哈。
《理财》:画《马街书会》的意义是什么?
张文发:你问到尖锐的问题了,有位作家说过,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赋予它意义。你不赋予它意义,你活下去都成问题。一幅画也是同样如此,我把给它的意义称作自己的偏见。用笔记录一个盛大的节日生活,是再高级的摄影技术也无法替代的,那是独属于我的情感安排,我的日子我的情绪被千笔万笔留下痕迹。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点事,并图说节日的社会意义,马街书会作为春节里著名的民俗活动与春节期间的社火和灯会一样,具有民间节日的特殊意义。广大的民众,他们年深日久的勤苦劳作积累的疲倦,乃至苦楚的堆积、情致的压抑,都需要得到休憩和释放,而他们的节日就是这般应时而生的。马街书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它既是喜悦的,同时又是感伤的。在日新月异的娱乐新技术冲击下,它的部分衰落在所难免,像一些需要保护传承的文化遗产一样,就是它原先的繁华盛年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在3年的作画过程中,某些时刻思绪纷然杂陈,画完后似乎又统统想不起来,几易其稿的艰辛磨砺也如同烟云,个中况味冷暖自知,像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所说,那是属于一个人的大雪纷飞。
《理财》:据说你对画莲花情有独钟,谈谈你的看法?
张文发:说起莲花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把莲花和高尚道德联系起来,是在中学时代学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其中的名句烂熟于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清净和超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
当我提笔画莲的时候,就会有耳熟能详的诗句浮现于脑海,这既是画的契机,也是对自身情绪的遮蔽。画莲更多是在画人生况味,莲的一生和人的一生似无不同,有初生萌芽,有青春勃发的圆润丰丽,有凋零残枯的凄凉晚景。而有时的涂画却只是为一种形式美的探索,本无深意,这个过程里,画者的精神活动是极其隐退的,时时都讲文以载道就有点故弄玄虚了,画既可以形色悦目,也可以意动心,莲是中国人的精神高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财》:总结一下你这些年的艺术成就。
张文发:“成就”这个词是不敢轻易说的。艺途漫漫,踩过几个歪歪扭扭的脚印,也不揣浅陋地描述下。1997年在家乡县城举办了个人书画展,之后参加过各级书画展,作品被收入多部书画集,画作和文章多次刊登于《美术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以及其他報刊,插图作品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连续发表,另外漫画作品获得过数十种奖项,这些都不必再一一赘述了。
《理财》:你应该是以画为生的吧?你对当下艺术市场有什么看法?
张文发:是的。木心有句话很有意思,他说艺术热闹起来了一定是艺术又失败了。市场的炒作之风是前所未有的,而艺术收藏者的种种认识误区又给炒作提供了时机。误区多是因为美盲多,买书画不是因为那件作品打动了自己,而只是为了投资或投机;不看作品只看名头,官高价便高,却不懂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理财》: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你想对我们的读者说句话吗?
张文发:亲爱的《理财》杂志读者朋友们,接近美就接近了幸福,艺术和人生的目的在同一个地方。
生于1969年,河南获嘉人,1997年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参加过各级美术展赛,有获奖纪录,作品被众多机构收藏,人名入数部艺术辞书。绘画作品及艺术随笔多次发表于《书法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讽刺与幽默》等,并为《特别文摘》《青年博览》《意林》《故事会》《百花园》《特别关注》《小小说读者》和一些专著创作了大量的文学插图和连环画,出版有画集及连环画《哪吒闹海》《火神燧人氏》《玄奘画传》等,漫画作品多次获奖。
放弃是最容易的事,最容易的事都没多大价值,别做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事,人生不过是一场修炼,绘画也是如此,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儿。
巨幅绘画长卷《马街书会》再现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奇观,赢得艺术圈高度的赞扬,当《理财》杂志记者目睹这样的巨帙长卷时,眼前一亮,此卷高90厘米,长36米,耗时3年创作完成。以一个媒体人的职业敏感度,懂得这件事情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8月3日,《理财》杂志记者对该长卷的作者张文发进行了专访,挖掘他绘画背后的故事,解读其作品的创作灵感。
《理财》杂志记者:以下简称《理财》。
画家张文发:以下简称“张文发”。
《理财》:谈一下你是如何开始喜欢绘画艺术的。
张文发:回望自己的童年,似乎想不起来有多少快乐的记忆。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玩伴没有游戏,好像永远处于寂寞中,那你只能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画画大约起源于此,从画画中找到一些乐趣,排遣一些寂寞。童年或少年时期,人大约是最纯真最纯情最痴心的,都有些发傻的劲头儿。当过小学教师的母亲最初教过我画几笔简单的粉笔画,由此喜欢上画画,这一喜欢就画了几十年。
《理财》: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画家的人生经历对绘画可能有影响甚至重要的影响,这方面你有怎样的看法?
张文发:你真心地画什么一定和你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系,至少和你的心路历程有关系。当然,这得排除掉为应酬为卖钱而画的作品,它们是含心量很少的作品。我生于农村,熟知农民对土地和粮食的深情。谁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正像谁都知道农民的重要,家乡田园风光是我所绘画寓意的,我想让这些故事以艺术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我的身世亦如一粒粮食微不足道,但众多的颗粒汇聚成大地上动人心魄的风景,那一株株庄稼、一粒粒粮食正是无数平凡人的象征,宝贵至极。
《理财》:你是否认为这一类是你的精品?你怎么给你自己的作品进行价值定位?
张文发:基本可以这么说吧。首先,我是个农民的儿子,尽管有地却未曾耕种过,因为不会耕种,是个不合格的农民,但关心土地与粮食。关于作品的价值定位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我只能心怀偏见地说自己的东西,我常以作品含情量的多寡为标准,也因此对自己寥寥数笔的宣泄情绪的涂抹略为轻视。很多人在说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很好,要说怎么笔精墨妙我赞同,而说其怎么地看出了关怀民间疾苦,我持异议。我认为有情感有思想的画,再加上有过硬的技术,才算得上好画。
《理财》:说到技术,想问下你平时是如何练功的?
张文发:这可真没啥新意,就照大师说的:三分读书,三分练字,三分画画,一分其他。不过是老生常谈,不同的时期也不会分得那么匀乎。
《理财》:我看你众多作品里人物画占的份额并不多,你怎么想起要画人物长卷的呢?
张文发:我在2002年开始给几家杂志社画小说插图,也是一种创作锻炼,又为一些专著画了大量的人物插图,能有几千幅吧,画着画着我就觉得画人物对表现人的精神状况更直接更动人。随后,我就开始了连环画的创作,先后画了《哪咤闹海》《火神燧人氏》《玄奘画传》等,这都是古人的生活故事,画着画着就有些疲倦了。有一次,一位摄影家朋友给我看他拍的马街书会的照片,很多是抓拍的,艺人们在书会上忘情说唱的情景一下打动了我,我想从事书画的人也应有这种全情投入的精神,我画他们是向草根艺人顽强生长的精神致敬,同时激励自己,挖掘自身潜能,向平庸的生活发出挑战。
《理财》:创作的过程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你有没有感到艰难的时刻?
张文发:作为一个大“工程”,设计小稿、中稿、大稿困难,把握整体与局部调整疏密聚散移步换景也很困难,在生宣纸上落墨的专心致志,一不小心就得从头再来。最艰难的是中途想放弃,不想画了,然后自己思想斗争了又斗争,告诫自己:放弃是最容易的事,最容易的事都没多大价值,别做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事,人生不过是一场修炼,对自己下手要狠点儿,哈哈。
《理财》:画《马街书会》的意义是什么?
张文发:你问到尖锐的问题了,有位作家说过,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赋予它意义。你不赋予它意义,你活下去都成问题。一幅画也是同样如此,我把给它的意义称作自己的偏见。用笔记录一个盛大的节日生活,是再高级的摄影技术也无法替代的,那是独属于我的情感安排,我的日子我的情绪被千笔万笔留下痕迹。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点事,并图说节日的社会意义,马街书会作为春节里著名的民俗活动与春节期间的社火和灯会一样,具有民间节日的特殊意义。广大的民众,他们年深日久的勤苦劳作积累的疲倦,乃至苦楚的堆积、情致的压抑,都需要得到休憩和释放,而他们的节日就是这般应时而生的。马街书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它既是喜悦的,同时又是感伤的。在日新月异的娱乐新技术冲击下,它的部分衰落在所难免,像一些需要保护传承的文化遗产一样,就是它原先的繁华盛年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在3年的作画过程中,某些时刻思绪纷然杂陈,画完后似乎又统统想不起来,几易其稿的艰辛磨砺也如同烟云,个中况味冷暖自知,像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所说,那是属于一个人的大雪纷飞。
《理财》:据说你对画莲花情有独钟,谈谈你的看法?
张文发:说起莲花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把莲花和高尚道德联系起来,是在中学时代学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其中的名句烂熟于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清净和超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
当我提笔画莲的时候,就会有耳熟能详的诗句浮现于脑海,这既是画的契机,也是对自身情绪的遮蔽。画莲更多是在画人生况味,莲的一生和人的一生似无不同,有初生萌芽,有青春勃发的圆润丰丽,有凋零残枯的凄凉晚景。而有时的涂画却只是为一种形式美的探索,本无深意,这个过程里,画者的精神活动是极其隐退的,时时都讲文以载道就有点故弄玄虚了,画既可以形色悦目,也可以意动心,莲是中国人的精神高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财》:总结一下你这些年的艺术成就。
张文发:“成就”这个词是不敢轻易说的。艺途漫漫,踩过几个歪歪扭扭的脚印,也不揣浅陋地描述下。1997年在家乡县城举办了个人书画展,之后参加过各级书画展,作品被收入多部书画集,画作和文章多次刊登于《美术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以及其他報刊,插图作品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连续发表,另外漫画作品获得过数十种奖项,这些都不必再一一赘述了。
《理财》:你应该是以画为生的吧?你对当下艺术市场有什么看法?
张文发:是的。木心有句话很有意思,他说艺术热闹起来了一定是艺术又失败了。市场的炒作之风是前所未有的,而艺术收藏者的种种认识误区又给炒作提供了时机。误区多是因为美盲多,买书画不是因为那件作品打动了自己,而只是为了投资或投机;不看作品只看名头,官高价便高,却不懂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理财》: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你想对我们的读者说句话吗?
张文发:亲爱的《理财》杂志读者朋友们,接近美就接近了幸福,艺术和人生的目的在同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