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应防止标签化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是为了更合理、更科学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最终为了情感的提升,即家国情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定义为:“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其中提到的“理性”与“客观”可以看作是历史解释的原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谈到洪宪帝制失败的原因时,常常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言以释之。这种历史解释的简单化、标签化,恰恰背离了“理性”与“客观”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吗?
  现行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不同地方对“民主共和”观念有不同表述。必修一《辛亥革命》中的表述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中的表述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前后两段材料的表述是相互矛盾。前一段是“逐渐深入人心”,后一段是“已经深入人心”,虽只差两字,却大相径庭。“逐渐”是进行时,“已经”是完成时。那么,民主共和思想到底有没有深入人心呢?
  1. 从民国初年的受众群体看,了解民主共和思想的人是极少数。判断一种思想是否深入人心,要看其是否被大多数民众理解并拥护。革命党人主要依靠报刊和杂志宣传民主共和思想,这就要求受众群体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最基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水平。关于清末民初国人的识字水平,康有为1895年上书光绪时说:“我中国文学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三十。”[1]梁启超在1915年时慨叹道:“二十年以来办新教育竟使全民不识字”。[2]美国传教士郭斐蔚认为:“中国综计男女读书识字者,十仅一二”。[3]章开沅先生也说:“基础教育是识字率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清末能识字的人数还只是4000万左右,以当时人口4亿计,识字率仅为10%左右。”[4]综合上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清末民初的国民识字率至多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文盲比例高,决定了大多数人无法阅读报刊和杂志,更不用说理解和拥护民主共和思想了。
  2. 在识字国民群体中,拥护民主共和思想的阶层不多。民国初年,即使有文化的“政治精英”,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的也不多。严肃的国会选举乱象百出,选举者不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利,“而由他人任意代行者”;主办者误以为民主选举为科第选举,甘肃某知县接到调查选举人时,误以选举人为前清之举人,闹出了“卑县文风不振,贡、廪、附、增、监尚有可选,若选举人独无”的笑话。[5]时人对当时的政治乱象感到失望:“其识国家为何物,共和为何义,立法为何事者,千万之一比例耳。”[6]孙中山当时也颇有感触:“现在为共和政体,国人多有不解共和二字之意义者。”
  3. 从民国成立后的现实看,民主共和观念非常脆弱。民国成立后,复辟现象层出不穷。大的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溥仪复辟等,小的有各路军阀将《临时约法》抛之脑后,各自为政,封建割据。孙中山为维护共和而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斗爭,除护国运动有一点成效外,其它都“完败”。美国学者罗兹曼认为:“封建帝制的崩溃并不能说是革命的结束,而只是革命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国建立了,还会出现张勋复辟、洪宪帝制等事件的发生? 为什么专制独裁已为世人所不齿,军阀割据还在猖狂盛行?”[7]层出不穷的复辟有相当的民众基础,民主共和观念仍然脆弱。
  综合上述,不论从哪方面来讲,民主共和观念在民国初年都没有深入人心。教材中的两处说法,依笔者陋见,第一种说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较为科学,如果在这句话前添两个字“开始”,即“民主共和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显得更为严谨。
  二、洪宪帝制破产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历史原因是具体的,而不是简单的,更不是标签的。例如一个学生历史成绩下降了,请老师帮忙分析原因,老师就简单地回答:“你平时花在历史上的时间太少。”这样的分析,说了等于没说。要使学生有所收获的话,还须从课堂效率、课后练习、解题思路、答题规范等方面具体分析。我们以往回答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问题,动辄就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历史解释在此就失去了意义。洪宪帝制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具体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亲离”和“众叛”。
  1.亲离。我们可以把“亲”理解成“亲属”和“亲信”。
  在袁世凯的亲属中,除了长子袁克定诱惑和支持外,其余的大多反对。次子袁克文作诗一首,嘲讽袁氏称帝:“绝怜高处多风雨,莫道琼楼最上层”,[8]规劝父亲不要冒着政治风雨的危险强登高峰。袁世凯恼羞成怒,把袁克文软禁于北海公园,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才重获自由。袁世彤(袁世凯弟弟)和袁书贞(袁世凯妹妹)联名登报宣布与袁世凯断绝关系,“袁氏世凯,与予二人,完全消灭兄弟姊妹关系,将来帝制告成,功名富贵,概不与我弟妹二人相干,抵制失败,一切罪案,我弟妹二人亦毫不负究,特此声明”。[9]袁世彤还到处招兵卖马,组织起了“讨袁军”。
  袁的亲信,文以徐世昌为主,武以段祺瑞、冯国璋为主。袁称帝,这三个袁的“铁杆子”都陆续离他而去。徐世昌民国初年被袁任命为国务总理,是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筹安会刚刚发起,徐劝袁:“事虽勿论是非,而不可不计利害,默揣时势,诚未敢期其必成,设竟废于半途,将以何术转?”袁世凯不听劝告,仍然执迷不悟,徐乃辞职而去,“旁观普查,知时机之未熟,祸至之无日。”[10]段祺瑞为袁旧部,袁曾试探段的态度,说:“民意真伪且弗论,君于意云何?”段态度坚决,“廿年恩义,诅忍丧于一旦?……不忍见总统为眼前罪人,乞震衷独断,毅然取消。”[11]冯国璋起初坚信袁不会复辟帝制,袁绝然复辟帝制,冯才感到受了袁的欺骗。云南起义爆发后,袁命冯任参谋长讨伐护国军,冯装病拒绝出山,“国璋老矣,国事全在诸君。”[12]冯最后还是举起了反袁的大旗,“乃徒为他人谋得万世一系之皇帝,心固不甘。”[13]   2.众叛。在袁世凯称帝倾向败露后,国内外原来持观望态度的各种势力,纷纷走向了袁的对立面。
  旧官僚,以陈宦、汤芗铭为代表。1913年8月,袁任命汤为湖南都督,汤对袁的忠诚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汤在《劝进表》中表示:“芗铭所部,为王前驱。”又率全体文武官员和“国民代表”,北面长跪,高呼“拥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4]1915年,袁任命陈宦为四川将军,临行前,陈竟然跪倒在袁的脚下,以示对复辟帝制矢志不渝的支持。当全国人民反对帝制的怒潮汹涌而起时,陈宦劝袁退位并宣布四川独立,汤芗铭也于1915年5月29日宣布湖南独立。1916年4 月,一向对袁世凯忠心耿耿的广东将军龙济光宣布广东独立。5月9 日,陕西镇守使陈树藩宣布独立。
  地方实力派,以黎元洪、唐绍仪为代表。袁称帝极大地损害了地方实力派官员的利益,他们纷纷与袁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黎元洪势力在湖北,袁要调黎离鄂,黎便鼓动左右,大造“万难离鄂”的舆论;袁想拉拢唐绍仪,唐也是半推半就,“不肯完全买账”;陆荣廷高举“桂人治桂”的旗帜,在广西形成自己的军事集团;蔡锷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张作霖、阎锡山看到国内反袁风起云涌,国外纷纷干涉,也坚决地站到了反袁的“统一战线”上。正如芮恩施所说:“当一个公开反对袁世凯的运动发动起来的时候,他们又纷纷聚集到新的旗帜之下,各地都出现了持不同政见的人。”[15]有学者认为,洪宪帝制破产是袁重建中央集权的失败,也不无道理。
  立宪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康痛恨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出卖维新派,更重要的是他心中的君主是“清帝”,而非袁世凯。康对于袁的盛情邀请置之不理,发表《请袁世凯退位电》:“猥以居庐,莫酬厚意,今当大变,不忍三缄,栋折榱坏,侨将压焉。”[16]梁启超先后在临时政府中担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等职位,当袁称帝初露端倪时,梁曾与冯国璋一起劝谏袁,力陈帝制的种种弊端,袁不为所动。梁感觉到自己的理想破灭由痛惜转为愤怒,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氏称帝,“惟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国际社会,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有很大的利益。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华影响力日益加重。英日等国家认为袁复辟会扰乱中国现有的秩序,从而损害其在华的利益,故持反对态度。1915年8月,筹安会活动日趋猖獗,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致函袁世凯的顾问莫理循说:“这种帝制鼓动是一派胡言乱语……如果中国乱起来了,整个世界也会混乱,而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已有够多的烦恼了。”日本公使也向朱尔典表明了日方的态度:“日本政府现在对中国(称帝)事件持旁观态度,一旦时机合适,将以劝告的形式进行干涉。”[17]英日等国的外交压力,使北洋政府的外交界苦不堪言。陆征祥声言:“外交不易办!”曹汝霖抱怨道:“中日交涉好容易才敷衍过去,今又抬出这个难题来,我可不负责。”[18]李经羲也认为:“惜公以数十年之声威,为宵小所弄,堕于一旦也。”[19]
  此外,洪宪制帝失败,还有白朗起义、孙中山组织革命党反抗、北洋政府经济改革失败、“二十一条”签订等原因。
  学者张鸣说:“但凡一件事看起来过于简单的事情,你这样说,我这样说,他也这样说,大家众口一词,本身就值得怀疑的。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这样的解释,放在辛亥革命上可以,放在洪宪帝制的失败上合适,放在张勋复辟没闹成上,更对路。这是历史万金油。”[20]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当属历史解释。教科书由于篇幅限制、传统史观、意识形态等原因,往往把原因叙述得简单而标签,这是我们不能苛求的。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简单化处理,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强化专业知识、关注学术动态、勤于思考和发现,才能站稳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
  【注释】
  [1]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5页。
  [2]侯艳兴:《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乡村社会变动》,《中国农史》2006年第3期。
  [3]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4]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60页。
  [5]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19-1949》,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89页。
  [6]行严:《二院制果足以防国会之轻躁乎》,《民立报》1912年4月5日。
  [7](美)罗兹曼著,陶骅等译:《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70页。
  [8]唐德刚:《袁氏当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9]廖一中:《一代枭雄袁世凯》,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15页。
  [10][13]沈云龍:《徐世昌评传》,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第45、38页。
  [11]陈赣一:《新语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12]阎锡山:《阎锡山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页。
  [14]谢本书:《护国运动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社,1984年,第73页。
  [15](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6页。
  [16]江峰,汪全模:《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7]张北根:《英国对待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
  [18]邓亦武:《论袁世凯部属反对洪宪帝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9]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页。
  [20]张鸣:《共和中的帝制》,北京:当代出版社,2014年,第2页。
其他文献
一、考纲解读  1. 考试说明。  (1)考试要求:阅读能力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阅读文章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阅读理解的测试在试卷中占权重较大,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27%(其中广东占30%)。  该部分要求考生读懂熟悉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①理解主旨要义  ②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③根
“励志助学”公益夏令营的同学们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这是一场不一样的旅行,这是一段不寻常的記忆,这是一趟追逐梦想的远行,这是一次弘扬太行精神的传承。  8月14日至15日,中煤集团公司组织蔚县西合营中学开展了“2020年‘励志助学’公益夏令营”活动。中煤挂职蔚县政府副县长童守军及4位任课老师带领中煤集团资助的35名优秀贫困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内容包括:参观中煤平朔博物馆、安太堡露
如何充分利用历史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就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时空观念,是指学生能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016年9月初,笔者就学生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时空观念发展情况对高一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他们的时空观念缺乏,亟需提升。详见表1。  为改变上述状况,笔者实施了
在作答高考数列大题时,许多考生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与证明数列不等式感到困难,甚至止步不前.当进入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时,如何较快提高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好这道数列大题呢?  经过查阅近年广东高考理科试题,我发现试题题型趋于稳定,难度、风格变化也不大.其中数列大题越来越接近考生的实际水平,趋于平和.在第二轮专题复习时,若能把数列中的重要内容再收敛聚焦,有的放矢,则在高考作答时解题效率应会有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游学领域中的新兴概念,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1] 。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让教学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调动各方面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
数学,有数!创办《广东教育·高中》数学栏目的宗旨:“数学变化无穷,高手心中有数。”“数”,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她凝聚着无数数学研究者的心血,她沉淀了解决各种数学题型的思想方法。高考是一场对考生掌握知识的洗礼,她更像一个没有硝烟的人生战场,战场上无形的战火此起彼伏。只有承受得住她带来的无穷“烤验”,才能“浴火重生”。面对这一场“战火”,我们不能盲目地闯进去,我们要有所准备。面对“茫
随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逐步发行与推广使用,全国各地版本不一的历史教材将会逐渐退出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教科书不仅对历史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而且关涉历史学科评价。[1]通过教材文本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新的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中增添了大量有关民族的知识内容,并作为正式的教学要点纳入历史学科教学和考评环节。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史观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推广,可以看出对教材中民族部分的文本语言挖
广东省2014年有文科考生343418人,地理科试题包含在文科综合卷中,题型由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构成。其中选择题每道4分,共44分。非选择题2道,40题24分,41题32分。地理学科总分合计为满分100分。题型、题量与位置和往年相比都没有变化。2014年广东省文科综合高考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探究性、时代性和有用性等特点,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能较好地达成地
考场作文是“戴着枷锁舞蹈”。既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一篇结构完整、语言优美、主题突出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面拟从作文结构安排方面的一些常见问题入手,简要地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作文的结构可以看成是各个段落内容的组织形式,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构思文题的思路的外在体现。文章的内容要依靠完整的结构形式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文章的主题也需要依靠清晰的结构完整
本章重点分析病句中的“结构混乱。  一、梳理知识,厘清认识,明确考点,才能有的放矢。  应对高考,我们就应该在高考题中寻找方法,寻找其中的规律。  “结构混乱”主要是有:①句式杂糅,把两句话挤到一句话里,该结束的地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②中途易辙,也叫偷换主语,表达句意时,开始陈述了一个主语,但是,话没说完,又出现了另一个对象,前后主语不一致,中途转换了主语,结果两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