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绪危机排除班级隐患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aojunbaob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绪危机;班级隐患;危机排查
  众所周知,一个班级的工作重点是学生的安全防范。而现今,引发班级隐患,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更多是学生的自身情绪波动。情绪危机的存在,为班级、学校埋下了一个个不定时炸弹。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本人致力于学生的情绪工作,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排查班级内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一、情绪危机状况
  2013年3月的一个晚上,班级女生小婕(化名)躲在宿舍厕所里非常伤心地哭泣,还将一面镜子拿进厕所,之后忽然听到厕所里传出镜子破碎的声音。因担心小婕发生意外,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同宿舍的同学迅速报告宿舍管理员。我在接到报告的第一时间赶到宿舍,将小婕带离宿舍谈话,尽量安抚小婕的不稳定情绪。通过谈话,初步了解到小婕情绪失控的原因——周末在家与父母产生了争执。
  (发现学生情绪失控的处理步骤:第一步,先将学生带离事发现场;第二步,安抚学生内心情绪,可以使用一些干扰行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减轻生理和情绪上的痛苦;第三步,了解事发原因。)
  由于之前的哭泣让情绪得到宣泄,加上我耐心的倾听和开导,不评价、不指责,小婕的情绪趋于平复,整体情况得到及时的控制,没有发生危险事件。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源于对小婕的担心,我联系了学校心理教师为小婕做开导工作,并协同心理教师一起约见了小婕的父母,正式告知小婕的在校情况,探讨事件发生的根源,家校合作共同疏导小婕的不稳定情绪。同时,在经过与小婕的多次交谈接触中发现,原来小婕的割腕自残行为已经发生过多次,在其手上脚上重重叠叠了很多新旧伤口,触目惊心。因此,对小婕的情绪危机处理成为了日常工作之一,小婕将需要长期给予关注和安抚。
  对小婕危机事件的处理,让我对班级学生的情绪变化更加密切留意。在此之后,我陆续发现我班的小珊、小园、小莉和小怡(均为化名)等多位女生的手上均有重叠的割裂伤口。而且在暗访排查中,我还了解到,本年级的其他班级学生同样存在相类似的行为。当找来一部分学生聊天时,学生们的表述是:“没事,老师,我们是在模仿,闹着玩的……”这样的回答,让很多班主任松了口气,也放松了警惕,对事件的处理不了了之。可是,我却更加不敢掉以轻心。在十分担忧事件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再次请来了学校心理教师探讨这个现象。
  经过对学生们的逐一访谈,心理教师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学生们均说出内心的各种感受,得到充分的共情理解后,心理教师对她们提出了停止伤害自身的要求,要求得到接纳。虽然学生最初反映割腕只是为了模仿以及好玩,但经过了解发现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其痛苦的根源。
  小园是一名较为优秀的学生,成绩优良,但家长期待高、要求高,管束严厉,而父母与其沟通的方式方法存在偏差,导致其对学业的担忧和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因此做出多次伤害自身的行为。小莉的情况与小园基本相似。
  小怡则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女孩,安全感较低,别人对其语言上、态度上的不佳,都会让小怡感到被人否定,内心极为恐慌,并由此引发情绪上的激动反应。同样,父母给予小怡的只是物质生活上的宠溺,却不懂得关注小怡内心的情感需求,尤其在其小时候,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小怡,导致其内心安全感低。加上学生们自身对表达情绪的方式了解不多,遇上情绪压抑时,只是一味地隐藏,不懂合理宣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了伤害自身获取情感上的释放,这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情绪危机的理论基础
  经过本学期的情绪危机事件的处理,我更加意识到班级的安全隐患源于学生的不良情绪。我积极地向学校心理顾问请教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增强自身应对情绪危机的技能。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情绪危机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轨迹:自暴自弃(时间较长)——自残——自杀。其具体表现有:不做作业,不听课,违纪,逃学,打架,犯罪(通过放弃自己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发泄内心的怨恨和不满,毁掉自己报复外界)。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绪危机的排查。
  (一)病态的“积极性”行为
  例如,病态的学习行为,表面上很刻苦,但不符合人性本质,玩命地学习是因为内心充满了内疚感、罪恶感、恐惧感……这需要老师们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因为老师们的固有思维会忽略掉这种危机隐患,甚至还大力鼓励和表扬这种拼命学习的行为,误以为这是学生的刻苦努力,对成绩提升有帮助。
  (二)突变行为和情绪
  当一个学生的情绪突变,行为异常,此时需要引发关注和重视。例如:某学生一向开朗大活跃,突然沉默寡言,神情呆滞;如果某学生个性历来内向,突然间絮絮叨叨,并且情绪激动,并伴随行为上的异常,则需要马上介入,关注和重视学生的突变现象。
  (三)自残
  自残属于中度危机事件,是自杀前的质变阶段。所以,面对自残行为,要高度重视,一经发现,立即报告上层部门备案,以及通知家长进行沟通配合。自残行为包括:用刀割裂身体皮肤,拿头撞墙,用手捶打物品导致流血受伤等。
  三、心理成因分析及建议
  (一)心理成因分析
  在进入初中之后,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业,部分学生感受到了不适应和压力,对成绩的保持及提升,对同学朋友间的相处,都有一种迷茫和担忧。加上青春期的身体发育,体内激素的分泌,共同影响着他们的心情感受,所以,情绪上会波动很大,可能感觉莫名的烦躁或低落。在这种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最需要父母、朋友的陪伴。但是,由于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变化不了解,依然用小时候的形象来固化自己的孩子,父母本身不适应孩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了过分的担忧和害怕,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时,没能很好地开导和疏导,而是用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要求孩子注意学习,注意身体,注意与朋友间的交往,甚至为了缓解父母自身内心的压力和担忧而忽视了对孩子行为、言语交流以及隐私的尊重,做出了一些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甚至说出一些伤害到孩子的词句……   这样的方式,很多家长都在使用,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孩子好,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但实际上,自己只是在通过反复的叮嘱唠叨,来化解内心的担忧害怕,将自身的压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只停留在行为事件上的教育上,并没有对孩子行为背后的诱因进行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没能得到满足,却要承受父母的要求和管教,自然会产生抵触、烦躁的情绪,会通过逃避、顶撞、漠视、置之不理、行为懒散,甚至伤害自身寻求情绪发泄,亲子关系也遭到破坏。
  (二)心理辅导建议
  1.学生方面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内心的感受,了解其真实的情感需求,同时了解学生生活中方方面面感受到的压力和困难。通过倾听和共情、理解,来疏导学生内心的负面情绪,与他们共同探讨能够克服其学业方面困难的可行方法。同时,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会翻译学生父母对其所说的话语和所做的事情背后的心理因素,让学生们能体谅到父母对其的深刻担忧和关爱,帮助学生学习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并且,通过定期对有情绪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关注其情绪、心理上的发展变化。
  2.父母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与家人的关系变化。倾听学生父母们的内心感受,理解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关爱和担忧,理解父母在承担家庭事务和教育责任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同样,通过倾听、交谈、共情、理解,来疏导父母内心的担忧和害怕,共同探讨应对情绪危机的方式方法。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基础良好,只是沟通方式和情感交流方面出现偏差,那么教师在和家长交流时,就要注意帮忙翻译学生们的话语和想法,帮助学生向父母转达其内心的想法,解释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一些无法理解的行为表现,帮助父母正确看待自己孩子在青春期发育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同时,在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介绍特殊时期孩子们愿意接受的交流方式,期望父母能学习新的亲子交流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粗暴的沟通模式,双方共同努力,修补之前的裂缝。
  另外,我在与自残学生的家长交流时,不是只陈述问题,那样只会增加父母的压力,父母在着急担忧的情绪下,在失落感、挫败感的驱使下,可能会对孩子实施错误教育行为;教师不必立即传达事件实情,可先表达抽象性问题(孩子压力大——孩子很痛苦——孩子在哭——了解家庭情况和父母态度——观察父母的感受——告知孩子出现了过激行为)。
  这样,我既能将学生发生的事件传递给家长,也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了我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为日后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更加让家长意识到自身以及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接受孩子的现状,平静对待孩子的行为,反思自身,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转变。
  3.班级方面
  当了解到具有情绪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人际方面的压力和困难后,我积极安排班级力量帮助其提升学业成绩,陪伴倾听其内心的感受,关注其情绪变化,利用班会课、学生之间的朋辈辅导、心理教师的帮扶,让这些孩子学习正确表达内心情绪的方式方法。同时,教育班级学生判断身边人异常情绪行为的方式方法,如发现某人有激烈情绪行为反应,要有预警意识,及时上报,共同帮助自己的同学安然顺利地度过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东莞,523126)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内职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研究背景  根据近日对绍兴市职教中心新疆内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调研,发现本校的新疆内职班学生的学习焦虑、自卑倾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得分比较高,这表明新疆班学生在学习焦虑、自卑、自责和过敏这四个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此外,高一年级新疆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都比其他年级更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新疆内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三;考前辅导;自信  【活动理念】高考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而学生们的心却显得日渐麻木,缺少冲劲,缺乏自信。为了鼓舞士气,本节课采用“请在我背上留言”的形式,指导学生互相在背上写留言,通过彼此鼓励,战胜麻木松懈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迎接高考。  【活动目标】  1.通过留言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  2.通过活动分享,增强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
古人对“天下”的理解,大致没有跳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圈子。天下有多大?除了身体所至,目力所及,其大体概念还是需要得之于舆图。这样一来,五岳四渎,茫茫九州,“天下”即可了了。因此古人向来重视舆图的作用。史可察古鉴今,纵向地推延数千年兴亡,而图则可划定不同时期的地域空间环境,以不变而言,是山川地貌;以变者而言,是疆界政区。以此为依托,可以整体或局部地用于军事、政治、经济,乃至行程胜迹、民族迁徙、
[关键词]美术教育;心理沟通;涂鸦  在创造力日益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推崇。为此,近年来社会上以各种方式举办的美术培训机构也一直长盛不衰。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但重视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  在下列片断中,我们可窥探一斑。一次美术兴趣班活动结束后,家长纷纷去接孩子,小家伙们欢呼雀跃地扑到父母面前,高举着绘画作品骄傲地说:“看,我画的!”孩子
〔摘要〕高一女生然然非常崇拜一位男明星,曾经把偶像看作是自己的榜样和努力的动力,但是有一天她突然想到偶像也会结婚生子而开始伤心难过,学习成绩下降。通过个体辅导,然然明白了要理智追星,而且明确了自己问题的实质,为了使自己更加优秀,不应逃避问题,而是要勇敢面对,不懈努力。本文对咨询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且对案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偶像崇拜;高一学生;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关键词〕离异家庭;感情需求;游戏疏导  一、 我们的“阳光女孩”  我的学生中有个可爱的女孩,凡是与她打交道的人,第一次就会被她身上散发出来的自信、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不由自主地想和她交朋友。她叫穆兰,12岁,班上的活跃分子,联欢会、歌咏比赛,少不了她忙忙碌碌的身影;课间,教室里或楼道里不时传出她爽朗、快活的笑声。她开朗外向,为人热情,待人接物大方、彬彬有礼,心地善良,富有爱心,喜欢读书、唱歌
〔关键词〕高中;心育电影课;课程开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近年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开设心理课也成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课改以来,高中段纷纷地开设了心理类、兴趣类选修课,在省高中选修课网就可以找到“色彩心理学”“走进神秘的心理世界”等11门心理类推荐课程。很遗憾的是,没有一门排入热门课程。综合分析学生需求及选修网热门课程,我们发现那些操作性强、可视性强
〔关键词〕教师角色;学生心理;师生关系  “张蒙,你的作文呢?”  “不会写!”  昨天,是我的晚自习,上课铃响了,我抱着作文本走进了教室。有几名学生没有交,和往常一样,我询问他们缘由,前面几名学生都认真地解释着并表示会尽快补交,可眼前这一位,表情僵硬而又不屑一顾地冲着我说“不会写!”此番回答让我觉得自己像是黄世仁在逼账,火一下蹿到了脑门。这时,其他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转移到了我们这边,显然也是被这
〔关键词〕问题解决;儿童;规则;心理实验  一、引言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通过觉察规律并抽象出规则或“如果—那么”的陈述而加以解决的。更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复杂的规则。为考察问题解决中的年龄差异,西格勒(Siegler)曾经设计了一个经典研究方案——天平任务。作为一位信息加工研究者,西格勒利用规则评估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  基于皮亚杰和其他人的研究,西格勒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可能使用某一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后进生;班级管理  学校进行分层编班教学,我今年接手了一个“后进生”班。班级有男生31人,女生13人,有喜欢打架的,撒谎的,有表现极差的,鉴于此,今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着手“三放”。  一、放平心态  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平和、从容、淡定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班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课开小差、自修课自制力差、课间喜欢打闹等,这些小毛病是正常现象,如果学生自觉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