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课堂就是利用问题作为一种目标导向,从而使学生把问题作为调控目标的课堂模式。认识问题就是目标选择的过程,思考问题就是目标认识的过程,与老师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就是维持目标的方向并达成目标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经济生活》(人教版)第九课“市场配置资源”时,笔者通过几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开动了脑筋,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问题设计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任何社会都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问题:这批钢材如何分配?
【设计意图】引出配置资源的方式。
【教师提示】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从建国到1992年,我国一直采用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模式,即计划经济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单纯依靠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有许多弊端。
提出问题:你对计划经济了解多少?
【学生讨论回答】
生1:所有的生产都按照国家的计划,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因此企业之间根本不存在竞争。
生2:看过《山楂树之恋》的同学应该记得这样几个镜头,静秋给妈妈买核桃和冰糖很困难。因为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东西,买东西要凭票:买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这种国家计划的模式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生3:计划赶不上变化。
【教师总结】没错,说得太好了。正是因为计划经济难以准确及时地传递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和活力,因此我国在1992年毅然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大胆地探索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设计2】抛弃计划经济是因为它的不及时、不准确,那么市场经济应该能够比较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问题:请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价格与供求”的知识解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当价格上涨时,获利空间大,企业就愿意生产,于是就扩大生产,其实,这就带动了资源流入该行业;当价格下跌时,资源就流出这一行业。
【教师提示】大家再进一步思考,过度扩大生产会导致供过于求,又会牵制价格的上涨;反之,缩小生产造成供不应求,牵制价格的下跌。所以,市场自身的运作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大家再看“资源流入”这一过程,当赢利状况很好的时候,是不是该行业所有的公司企业都不会破产,都会赚钱,都能很好地生存?同样道理,当处于“资源流出”的状况时,是不是该行业所有的公司企业都会破产倒闭?
【学生讨论回答】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生意都好做的状况下,未必所有的老板都会赚钱;生意不好做的状况下,那些及时调整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反而能够生存下来。
【教师总结】没错,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价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一知识解释市场的竞争。正是因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从而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问题设计3】市场经济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必然要有竞争规则,否则将产生不良竞争,使不合格甚至有害的产品或服务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
问题:我们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才能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呢?
【设计意图】了解市场规则的基本形式。
情景材料: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已经造成58人死亡,仍有70人住院治疗,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表示,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的尼龙网等易燃材料,导致大火迅速蔓延,形成近年来罕见的特大火灾,而现场使用的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根据调查,聚氨酯在北京、广州、上海的建材市场普遍有售,记者在北京十里河附近的建材市场探访时,销售聚氨酯和聚苯乙烯等泡沫板的商家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此类材料阻燃性很差;但卖给消费者时,他们是绝口不提这一点的。
这起事故是一起因违法违规生产建设行为所导致的特大责任事故,也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
问题:结合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你认为应如何规范建筑行业的生产行为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1: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哪些商品可以流入市场,哪些不能流入市场。
小组2:商家也要讲诚信。比如卖建材的老板,如果能够讲诚信,如实告诉消费者这些建材的弊端,提早预防,也可能会避免灾难。
【教师总结】市场规则就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具体规定。
今天,老师特别想说到诚实守信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既然有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的制约,为什么中国的食品等安全形势还是非常严峻。
昨天我们进行的诚信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出我们班的学生非常重视诚实守信。例如,第6题,对考试作弊行为大家都表示反对;第7题,试卷下发后发现老师多给了分,大家都选择找老师把分数改回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高兴的结果,希望大家一直都心存诚信理念。我国社会信用制度还很不健全,这也是一些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我国的失信惩戒制度很不完善,国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诚信的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问题设计4】是不是有了规则,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放心让市场自由运作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是有缺陷的。
问题:首先,市场解决不了哪些问题?其次,还有哪些东西是不适合由市场自由调节呢?
【设计意图】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教师提示】比如消防。无论消防车和云梯的价格如何低,普通百姓也不会去购买。也就是说,消防车和云梯的需求量无法用市场来调节,但是社会需要云梯和消防车。需要的话,谁来生产呢?国家必须拥有一定量的消防车和云梯。
又如,枪支弹药绝对不能由市场来调节,它们对社会潜在的危害太大。如果人人都能随便拥有这些东西,那么校园枪击案件就不仅仅是在美国上演了。
【问题设计5】市场调节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请同学们找出这三个弊端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市场调节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生1:自发性的关键词是利益。
【教师提示】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你能否举例说明?
生1: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
生2:盲目性的关键词是一哄而上、一哄而退。
生3:滞后性的关键词是时间差。
【教师提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有些老板大批量购进货物,之后价格大幅下跌,结果损失惨重。这正是由于从价格形成到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时间差所造成的。
【教师总结】因此,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如何避免市场调节的弊端而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呢,必须辅之以国家的宏观调控。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我们下节课将深入探讨。
完善問题课堂需要教师不断精益求精,精心设计问题是关键,如何让呆板的知识尽量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如何通过问题设计使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等,这都是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广东广州51053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在教学《经济生活》(人教版)第九课“市场配置资源”时,笔者通过几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开动了脑筋,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问题设计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任何社会都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问题:这批钢材如何分配?
【设计意图】引出配置资源的方式。
【教师提示】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从建国到1992年,我国一直采用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模式,即计划经济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单纯依靠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有许多弊端。
提出问题:你对计划经济了解多少?
【学生讨论回答】
生1:所有的生产都按照国家的计划,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因此企业之间根本不存在竞争。
生2:看过《山楂树之恋》的同学应该记得这样几个镜头,静秋给妈妈买核桃和冰糖很困难。因为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东西,买东西要凭票:买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这种国家计划的模式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生3:计划赶不上变化。
【教师总结】没错,说得太好了。正是因为计划经济难以准确及时地传递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和活力,因此我国在1992年毅然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大胆地探索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设计2】抛弃计划经济是因为它的不及时、不准确,那么市场经济应该能够比较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问题:请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价格与供求”的知识解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当价格上涨时,获利空间大,企业就愿意生产,于是就扩大生产,其实,这就带动了资源流入该行业;当价格下跌时,资源就流出这一行业。
【教师提示】大家再进一步思考,过度扩大生产会导致供过于求,又会牵制价格的上涨;反之,缩小生产造成供不应求,牵制价格的下跌。所以,市场自身的运作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大家再看“资源流入”这一过程,当赢利状况很好的时候,是不是该行业所有的公司企业都不会破产,都会赚钱,都能很好地生存?同样道理,当处于“资源流出”的状况时,是不是该行业所有的公司企业都会破产倒闭?
【学生讨论回答】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生意都好做的状况下,未必所有的老板都会赚钱;生意不好做的状况下,那些及时调整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反而能够生存下来。
【教师总结】没错,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价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一知识解释市场的竞争。正是因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从而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问题设计3】市场经济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必然要有竞争规则,否则将产生不良竞争,使不合格甚至有害的产品或服务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
问题:我们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才能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呢?
【设计意图】了解市场规则的基本形式。
情景材料: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已经造成58人死亡,仍有70人住院治疗,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表示,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的尼龙网等易燃材料,导致大火迅速蔓延,形成近年来罕见的特大火灾,而现场使用的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根据调查,聚氨酯在北京、广州、上海的建材市场普遍有售,记者在北京十里河附近的建材市场探访时,销售聚氨酯和聚苯乙烯等泡沫板的商家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此类材料阻燃性很差;但卖给消费者时,他们是绝口不提这一点的。
这起事故是一起因违法违规生产建设行为所导致的特大责任事故,也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
问题:结合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你认为应如何规范建筑行业的生产行为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1: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哪些商品可以流入市场,哪些不能流入市场。
小组2:商家也要讲诚信。比如卖建材的老板,如果能够讲诚信,如实告诉消费者这些建材的弊端,提早预防,也可能会避免灾难。
【教师总结】市场规则就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具体规定。
今天,老师特别想说到诚实守信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既然有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的制约,为什么中国的食品等安全形势还是非常严峻。
昨天我们进行的诚信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出我们班的学生非常重视诚实守信。例如,第6题,对考试作弊行为大家都表示反对;第7题,试卷下发后发现老师多给了分,大家都选择找老师把分数改回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高兴的结果,希望大家一直都心存诚信理念。我国社会信用制度还很不健全,这也是一些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我国的失信惩戒制度很不完善,国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诚信的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问题设计4】是不是有了规则,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放心让市场自由运作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是有缺陷的。
问题:首先,市场解决不了哪些问题?其次,还有哪些东西是不适合由市场自由调节呢?
【设计意图】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教师提示】比如消防。无论消防车和云梯的价格如何低,普通百姓也不会去购买。也就是说,消防车和云梯的需求量无法用市场来调节,但是社会需要云梯和消防车。需要的话,谁来生产呢?国家必须拥有一定量的消防车和云梯。
又如,枪支弹药绝对不能由市场来调节,它们对社会潜在的危害太大。如果人人都能随便拥有这些东西,那么校园枪击案件就不仅仅是在美国上演了。
【问题设计5】市场调节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请同学们找出这三个弊端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市场调节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生1:自发性的关键词是利益。
【教师提示】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你能否举例说明?
生1: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
生2:盲目性的关键词是一哄而上、一哄而退。
生3:滞后性的关键词是时间差。
【教师提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有些老板大批量购进货物,之后价格大幅下跌,结果损失惨重。这正是由于从价格形成到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时间差所造成的。
【教师总结】因此,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如何避免市场调节的弊端而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呢,必须辅之以国家的宏观调控。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我们下节课将深入探讨。
完善問题课堂需要教师不断精益求精,精心设计问题是关键,如何让呆板的知识尽量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如何通过问题设计使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等,这都是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广东广州51053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