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陶行知老先生有很多理念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而每一个理念都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才能心领神会。陶行知先生在“因材施教”这一方面也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他曾说过:“对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学生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现在国际社会已经处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出现。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使我们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祖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和陶行知先生说的一样,不同的学生,用的肥料、要浇的水的量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谓“因材施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对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差异,有的放矢地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在他们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地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的环节我们不行,但可以在细节上注重因材施教。最简单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坡度,要通过课堂提问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辟通往教学目标的渠道。
回忆去年我带的六(3)班的教育教学,我就运用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我在班内实施了分组教学。对自学能力强的我采取自学指导法,对自学能力差的我采取面授讲解法。在平时单元检测时,我根据学生的程度出不同的试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取得高分,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这样我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更加具体地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针灸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从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发现素材,让爱占据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温暖慰藉孩子冷漠的心,让亲情拉近孩子疏远的内心。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发展需求被异化时,我们应该积极、及时地寻找相应的方法。只要用心,让他们知道你是为他好,关心他,他们就会知道、会感动、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去改变。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三山中心小学)
现在国际社会已经处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出现。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使我们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祖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和陶行知先生说的一样,不同的学生,用的肥料、要浇的水的量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谓“因材施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对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差异,有的放矢地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在他们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地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的环节我们不行,但可以在细节上注重因材施教。最简单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坡度,要通过课堂提问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辟通往教学目标的渠道。
回忆去年我带的六(3)班的教育教学,我就运用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我在班内实施了分组教学。对自学能力强的我采取自学指导法,对自学能力差的我采取面授讲解法。在平时单元检测时,我根据学生的程度出不同的试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取得高分,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这样我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更加具体地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针灸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从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发现素材,让爱占据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温暖慰藉孩子冷漠的心,让亲情拉近孩子疏远的内心。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发展需求被异化时,我们应该积极、及时地寻找相应的方法。只要用心,让他们知道你是为他好,关心他,他们就会知道、会感动、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去改变。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三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