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厌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存在差异的,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不能因为他们智能上的差异就忽视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转化厌学生,不是指望要把他们变成学优生,而是要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明白学习的价值,从而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能力培养,一定会有助于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
  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完成目标。
  斯奇温哈特等人曾进行过这样一项长期追踪的研究:每天早上与一些儿童谈话,鼓励他们与老师讨论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每天结束前教师再与他们讨论他们实际做了什么,并且让其诉说是否感到成功或失败。对这些儿童进行追踪调查直至成年,结果发现: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而且在进入社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和建立家庭。可见,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计划的训练会让人受益终身,这是因为他们在这种训练中形成了强烈的自主性动机和执行计划的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计划的方法:
  1.教师应建议学生在制订计划之前,不妨先动动笔,用书面的形式分析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大体包括:①目前学习状况的实际,如自己现在的学习情况如何;哪门课成绩好些,哪门课成绩较差等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如哪些科目较差,就多分配一些时间。在学习上,做到抓重点,抓难点。②学习习惯的实际,是指自己在某一时段喜欢学习某种科目的偏好。有的人喜欢在早晨背书,就可在早晨安排一些着重记忆的科目,如外语、语文等。有的人喜欢在下午解数学题,就可在下午安排一些着重计算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等。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制订计划,可以大大提高计划实施的有效度。
  2.告知学生制订计划的正确原则。①计划在时间规划上要留有余地,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有机动时间,以应对随时出现的情况,这样,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就增加了。②计划不能订得太高,很多学生在订计划时总是豪情满怀,恨不得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落下的功课都学完,执行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往往不了了之。③计划不能订得太空泛。比如“晚上7点到9点半学习”,执行起来很容易为自己找到开脱的借口。在计划中,几点钟开始学习?学什么?中间是否该休息?休息多长时间?这些一定要明确规定好。这样执行起来才有力度。
  3.帮助学生落实计划。小城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出现了反复甚至烦躁情绪,对于一个长期厌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将来预演”,在学生出现畏难退缩情绪时,绘声绘色地和学生一起预演学业成绩提高后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惊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需要提到的是,在讨论计划执行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直接表达对坚持计划的畏难感受,然后用换位角色对话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这样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即使我不喜欢,也要积极地去做”的意识。而建立这样的意识,正是厌学生有效执行学习计划的关键。
  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往往存在缺陷,而且对自己的学法问题又缺乏清晰的认识。如同文中的小城,在看例题的时候觉得容易,可是自己做题的时候却感到出乎意料的难。在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上,老师有两点做法颇有价值,值得借鉴。
  其一,设置难度,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工作者发现,如果剥夺了学习者体验学习难度的机会,就会影响他们对学习难度和自身学习问题的判断。在小城自信地表示“全部看懂了”之后,老师挑了难度较大的题让他做,让学生在出错中实实在在体验自己的学习问题所在,显然比简单的指令“你应该这样做”,要有说服力得多。
  其二,层层推进,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小城已出现的数学学习问题,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对自己三遍看书的经过进行梳理,分析每一步的得失和细致的学习体验;然后推进话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看例题的方法;最后再乘势引导他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
  这种引导式的辅导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和上面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一样,让学生参与进自己学习过程的“决策”中来,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对任务、环境的掌控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讨论这次“拔苗助长”的尝试是否成功,包括他“语文成绩带给大家的惊讶与掌声,迎来了数学老师对他的表扬与刮目相看,当然,也迎来了虽然努力但英语依旧红灯的事实”,已经意义不大了。可是,我们隐约看到,小城为了实现自己做设计师的梦想,去学品牌策划,去学平面设计;为了得到一个顾问职位,三伏腊月,苦练英语的种种背后,那年那个冬日,那些动人的成长的片段。而一同成长的,显然还有与他一直相伴相携的老师。
  而这,大概是我们能听到的,关于老师和厌学生的最动人的故事了。
  (蔡 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