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出租车调度,通常是指对在某一区域内的出租车进行统一调配,减少乘客等车的时间,使得出租车的运行更有效。本文利用中国专利检索系统,检索了出租车调度的专利申请,重点分析了出租车调度主题专利申请的分布情况,从技术演进、发展趋势、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分布、产出国分布、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上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出租车调度专利技术的一些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出租车调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租车;调度;打车软件
一、引言
中国出租车市场上,哪个打车软件量最大呢?一个是滴滴,一个是Uber。作为一家本土企业——滴滴软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Uber这个外来客赶出中国市场,其采用的方式是先与快的合并,后又大力增加补贴,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可以获得实惠。但是Uber也不示弱,采用各种新奇的招数,引得大众的关注:在北京推出的一键呼叫CEO的活动,学生通过Uber应用叫车,和高管在车上进行15分钟的面试;在上海推出的一键呼叫直升机服务,在深圳、广州又推出一键呼叫雪糕的活动……各种新奇的策略都在竞相上演。
在如此火热的市场竞争背后,这两家公司、乃至整个出租车调度市场的专利情况如何呢?
二、专利申请的分析
根据图1可知,国外关于出租车调度的研究起步早,但是专利申请量并不多。相比之下,国内出租车调度的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之前专利申请量较少,但是,2011年之后得到快速发展,专利申请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这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在出租车调度领域投入较多,发展相对多元化。
2011年之后,国内外出租车调度在专利申请量上出现较大差异,这一现象与国内外公众出行方式、公共交通便利程度、出租车的费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图1 国内外出租车调度专利申请量及趋势图
从图2对国内专利申请人的分析可知,国内出租车调度的主要申请人为国内公司及少数高校和个人,且申请量最多也就10件左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滴滴软件其所属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北京嘀嘀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并没有跻身前五。这一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企业对专利的意识不够深刻,二是软件产业的更新速度相对传统产业较快,运作模式、抢占市场先机等商业运作的因素也占相当的分量。
如图3所示,与国内现状有所不同的是,国外专利的申请人主要集中在日本企业,且日本企业申请也较为集中。例如,日本的矢崎公司仅在出租车调度一个主题的专利申请就有47件,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于日本的其他公司,是同济大学该主题专利申请数量的四倍。另外,日本矢崎公司不仅在出租车调度主题有数量上绝对领先的专利申请,在交通领域其他主题下的专利申请也基本呈现相同的态势,这意味着这家公司较为注重专利布局,已经深刻意识到专利会带来的潜在利益。
图3 国外申请人分布
三、专利技术脉络梳理
出租车调度主题下最早的专利申请发生在1971年的法国,本文整理了出租车调度主题下1971年至今的专利申请,对该领域的重点专利申请进行分析,并据此梳理出出租车调度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如图4所示。
通过梳理出租车调度主题的专利申请,发现该主题下研究较多的有三个方面,分别是(1)出租车整体调度,针对某区域内的所有出租车进行调度,并统一给出巡游建议;(2)电话叫车,乘客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告知调度中心需要到达的时间和地点,调度中心完成调度工作;(3)打车软件,通过在手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调度的功能。
下面对出租车调度主题下自1971年至今重点专利申请进行如下分析,参见图4:
与手机打车软件相比,基于路边装置的打车方式由于其硬件投入成本较高,更新成本较高,而使用便捷性又相对较弱等多种因素,在其兴起之初就迅速被手机打车软件所淹没。
国内的申请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主流的三个方向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各项功能都在不断地深化,例如:爽约后的惩罚、拼车费用分摊、基于热点网格给出打车热点位置等。随着定位技术、语音合成技术、通信技术等的深度发展,出租车调度在上述三个方向的技术分界也越来越不明显,最终将呈现功能多样、操作便捷、体验超强的趋势。
四、结语
对于企业而言,专利不仅是矛——作为有力的工具来争夺市场,也可以是盾——作为自己的护身利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一定数量的PCT申请甚至可以帮助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就出租车调度而言,滴滴打车的所属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北京嘀嘀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仅9件,其第一件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为2014年4月24日,数量是否少了些?时间是否略微晚了些?试想一下,如果该公司能够在创业之初,先进行一定的专利布局,其与Uber的市场之争会不会容易些呢?
今年7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五年保护期已经到期,中国的企业即将面临一场更大、更严峻的挑战。因此,请别忘记,专利也可以作为抵御外来冲击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出租车;调度;打车软件
一、引言
中国出租车市场上,哪个打车软件量最大呢?一个是滴滴,一个是Uber。作为一家本土企业——滴滴软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Uber这个外来客赶出中国市场,其采用的方式是先与快的合并,后又大力增加补贴,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可以获得实惠。但是Uber也不示弱,采用各种新奇的招数,引得大众的关注:在北京推出的一键呼叫CEO的活动,学生通过Uber应用叫车,和高管在车上进行15分钟的面试;在上海推出的一键呼叫直升机服务,在深圳、广州又推出一键呼叫雪糕的活动……各种新奇的策略都在竞相上演。
在如此火热的市场竞争背后,这两家公司、乃至整个出租车调度市场的专利情况如何呢?
二、专利申请的分析
根据图1可知,国外关于出租车调度的研究起步早,但是专利申请量并不多。相比之下,国内出租车调度的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之前专利申请量较少,但是,2011年之后得到快速发展,专利申请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这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在出租车调度领域投入较多,发展相对多元化。
2011年之后,国内外出租车调度在专利申请量上出现较大差异,这一现象与国内外公众出行方式、公共交通便利程度、出租车的费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图1 国内外出租车调度专利申请量及趋势图
从图2对国内专利申请人的分析可知,国内出租车调度的主要申请人为国内公司及少数高校和个人,且申请量最多也就10件左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滴滴软件其所属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北京嘀嘀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并没有跻身前五。这一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企业对专利的意识不够深刻,二是软件产业的更新速度相对传统产业较快,运作模式、抢占市场先机等商业运作的因素也占相当的分量。
如图3所示,与国内现状有所不同的是,国外专利的申请人主要集中在日本企业,且日本企业申请也较为集中。例如,日本的矢崎公司仅在出租车调度一个主题的专利申请就有47件,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于日本的其他公司,是同济大学该主题专利申请数量的四倍。另外,日本矢崎公司不仅在出租车调度主题有数量上绝对领先的专利申请,在交通领域其他主题下的专利申请也基本呈现相同的态势,这意味着这家公司较为注重专利布局,已经深刻意识到专利会带来的潜在利益。
图3 国外申请人分布
三、专利技术脉络梳理
出租车调度主题下最早的专利申请发生在1971年的法国,本文整理了出租车调度主题下1971年至今的专利申请,对该领域的重点专利申请进行分析,并据此梳理出出租车调度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如图4所示。
通过梳理出租车调度主题的专利申请,发现该主题下研究较多的有三个方面,分别是(1)出租车整体调度,针对某区域内的所有出租车进行调度,并统一给出巡游建议;(2)电话叫车,乘客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告知调度中心需要到达的时间和地点,调度中心完成调度工作;(3)打车软件,通过在手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调度的功能。
下面对出租车调度主题下自1971年至今重点专利申请进行如下分析,参见图4:
与手机打车软件相比,基于路边装置的打车方式由于其硬件投入成本较高,更新成本较高,而使用便捷性又相对较弱等多种因素,在其兴起之初就迅速被手机打车软件所淹没。
国内的申请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主流的三个方向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各项功能都在不断地深化,例如:爽约后的惩罚、拼车费用分摊、基于热点网格给出打车热点位置等。随着定位技术、语音合成技术、通信技术等的深度发展,出租车调度在上述三个方向的技术分界也越来越不明显,最终将呈现功能多样、操作便捷、体验超强的趋势。
四、结语
对于企业而言,专利不仅是矛——作为有力的工具来争夺市场,也可以是盾——作为自己的护身利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一定数量的PCT申请甚至可以帮助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就出租车调度而言,滴滴打车的所属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北京嘀嘀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仅9件,其第一件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为2014年4月24日,数量是否少了些?时间是否略微晚了些?试想一下,如果该公司能够在创业之初,先进行一定的专利布局,其与Uber的市场之争会不会容易些呢?
今年7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五年保护期已经到期,中国的企业即将面临一场更大、更严峻的挑战。因此,请别忘记,专利也可以作为抵御外来冲击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