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是非常关键的,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消化物理知识,并能够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而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则能让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本文尝试从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的作用、特征、具体表现以及培养途径几方面内容入手进行简要地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物理 思维深刻性 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时期全新的教育形式也为我们高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可以说物理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更能够培养学生深刻的物理思维,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新课标的全新要求下,我们必须要积极研究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培养的创新途径,拿出有效的改良措施,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以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一、思维深刻性的基本特征与其在思维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个性特征需要通过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来体现,思维特征可以真实地反映每个个体的思维与智力的水平差异,其内容包括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五方面。思维品质的这五方面要素关系密切、无法分割。然而思维的深刻性反映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与抽象程度,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与难度,是思维品质所有特性中最为深刻也是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对其他的特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而当前对于高中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也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立足点。
二、思维不深刻在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外在体现
首先是对物理的相关规律和概念不能够深入地理解,对知识的记忆不牢固;第二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体现出思维上的浅薄,求知不深入,不善于或者没有意识到挖掘物理问题的那些隐蔽条件,而是通过捷径用最简单的明显的但可以说并不充分的条件去解题;第三是推理时表现出不周全和不严密,对与过程无法实现全面分析,仅仅是凭借基本的印象进行机械地推理,导致了知识的负迁移;第四是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物理的学科知识;第五是在公式的使用时不注意公式的成立条件;最后是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往往照着葫芦画瓢,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也不能探寻到解题方法的实质等。
三、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去思考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多维度去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比如在讲解到压强内容时,对于概念的理解,就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向概括引导,向深层带领。再比如說学生日常所做的练习题,通常是条件俱在,答案唯一。而有些题目条件并不充足时,这时则可以创设条件去求解;还有一些题目的解并不是唯一的,然而却可以分不同的情况求出多个解。这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种途径、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抛砖引玉地打开学生的活跃思维,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重视学生细致力的培养
细致力体现在严密地推理以及细致地观察上,细致的观察最基本的表现是敏锐的观察,比较策略最适合于观察的敏锐性的培养。教师将具有相同特征或者是类似的事物呈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自行去寻找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以及概括出事物的大体特征。
(三)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剖析物理问题
由表及里的思维策略需要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如下探索:1.该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2.导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各是哪些;3.分清主、次因素;4.该物理现象会遵守什么规律;5.哪些引起现象的因素是表面的,哪些是实质的;6.此种物理现象会导致下一步发生什么现象,所引出的现象又将会遵守什么规律等等。教师只有通过这种由表及里地不断引导,才能让学生养成从问题的基本点出发,把握问题本质的良好分析习惯,从而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
(四)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纵深探究
首先,明确引入这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原因,这样一来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可以让学生们按一定的目的对感知和表象的内容进行归类;第二,明确该物理概念规律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与定义。明确该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及表述;第三,明确该物理概念和规律与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区别和联系;第四,明确建立该概念规律的方法、依据以及过程;最后,深入理解该物理概念与规律。在理解和巩固物理概念与规律阶段,适当地运用变式以及否定例证效果显著。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关系到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的最终质量,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积极研究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培养的具体措施,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从而让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掌握让其终身受益的思维本领,并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J]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3]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物理 思维深刻性 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时期全新的教育形式也为我们高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可以说物理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更能够培养学生深刻的物理思维,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新课标的全新要求下,我们必须要积极研究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培养的创新途径,拿出有效的改良措施,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以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一、思维深刻性的基本特征与其在思维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个性特征需要通过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来体现,思维特征可以真实地反映每个个体的思维与智力的水平差异,其内容包括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五方面。思维品质的这五方面要素关系密切、无法分割。然而思维的深刻性反映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与抽象程度,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与难度,是思维品质所有特性中最为深刻也是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对其他的特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而当前对于高中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也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立足点。
二、思维不深刻在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外在体现
首先是对物理的相关规律和概念不能够深入地理解,对知识的记忆不牢固;第二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体现出思维上的浅薄,求知不深入,不善于或者没有意识到挖掘物理问题的那些隐蔽条件,而是通过捷径用最简单的明显的但可以说并不充分的条件去解题;第三是推理时表现出不周全和不严密,对与过程无法实现全面分析,仅仅是凭借基本的印象进行机械地推理,导致了知识的负迁移;第四是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物理的学科知识;第五是在公式的使用时不注意公式的成立条件;最后是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往往照着葫芦画瓢,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也不能探寻到解题方法的实质等。
三、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去思考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多维度去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比如在讲解到压强内容时,对于概念的理解,就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向概括引导,向深层带领。再比如說学生日常所做的练习题,通常是条件俱在,答案唯一。而有些题目条件并不充足时,这时则可以创设条件去求解;还有一些题目的解并不是唯一的,然而却可以分不同的情况求出多个解。这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种途径、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抛砖引玉地打开学生的活跃思维,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重视学生细致力的培养
细致力体现在严密地推理以及细致地观察上,细致的观察最基本的表现是敏锐的观察,比较策略最适合于观察的敏锐性的培养。教师将具有相同特征或者是类似的事物呈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自行去寻找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以及概括出事物的大体特征。
(三)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剖析物理问题
由表及里的思维策略需要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如下探索:1.该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2.导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各是哪些;3.分清主、次因素;4.该物理现象会遵守什么规律;5.哪些引起现象的因素是表面的,哪些是实质的;6.此种物理现象会导致下一步发生什么现象,所引出的现象又将会遵守什么规律等等。教师只有通过这种由表及里地不断引导,才能让学生养成从问题的基本点出发,把握问题本质的良好分析习惯,从而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
(四)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纵深探究
首先,明确引入这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原因,这样一来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可以让学生们按一定的目的对感知和表象的内容进行归类;第二,明确该物理概念规律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与定义。明确该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及表述;第三,明确该物理概念和规律与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区别和联系;第四,明确建立该概念规律的方法、依据以及过程;最后,深入理解该物理概念与规律。在理解和巩固物理概念与规律阶段,适当地运用变式以及否定例证效果显著。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关系到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的最终质量,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积极研究高中物理思维深刻性培养的具体措施,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从而让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掌握让其终身受益的思维本领,并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J]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3]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