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设计虽已不是新鲜话题,但他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的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因为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学习者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设计并研究化学教学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对于当前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从新课标的角度就化学教学情境设计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1.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如果说疑问是学习的开始,那么兴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教师如能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充满趣味的问题往往具有吸引学生积极探究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有趣的真实故事,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大大提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兴趣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先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在烧杯中先放入开水,再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通人氧气,现象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使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向学生描述化学科学与技术的新进步,同样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金属这一知识点时,可提到神七飞天。
2.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与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运用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具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情境:情景一:小明是一位初三学生,他家离学校比较远,他天天骑自行车上学。一天,他发现他的自行车车体,钢圈上多处出现了锈迹。他陷入了思考:钢铁为什么会生锈?钢铁生锈与哪些物质有关呢?情景二:小明知道了钢铁生锈的条件,面对自行车上的铁锈,心想:铁锈覆盖在铁的表面,它会对里面的铁有保护作用吗?要除去吗?情景三:小明用砂纸除去了铁锈,面对重新露出光泽的自行车他微笑了。可是为了防止自行车再生锈我该怎么做呢?情景四:如果几年以后,小明自行车因锈蚀无法使用了,那锈蚀的自行车我们该怎么处理呢?能随意丢弃吗?当然在教学中我还穿插铁生锈条件探究及防止生锈的两个录像。这样安排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
3.运用化学史创设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安排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同时使学生学习前人的观点、研究思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增强了对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自己祖国爱国主义感情。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初中讲“碳酸钠”可这样引人: 碳酸钠俗名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需求量很大。可是。20世纪初,我国纯碱的生产技术水平教低,纯碱的生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1921年10月,在美国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侯德傍,满怀报国之志回国创业,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红三角”牌纯碱,并于当年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其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为我国民族化学工业赢得了市场和声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纯碱。这样的引人,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顿生敬意之情,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感情,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学习,学习态度和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4.运用学生的学习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在接受正式的化学科学概念教学前,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感知,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可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其中有些认识与科学概念一致,有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这样不一致就可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问题结构的具体要素会随着客观要素和主体要素的发展而改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例:在学习“溶解度” 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小明和小花为学习问题发生了争论.
小明说:食盐溶解能力强,食盐在20℃时,在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硝酸钾在30℃时,在50g水中最多只溶解25g,小花说:硝酸钾溶解能力强,食盐的36g是溶解在100g水里,如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50g呢!所以还是硝酸钾溶解能力强,小明说:硝酸钾是溶解在30℃时水中,如食盐溶解在30℃时水中,也会溶解的更多。
这样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大家给他们评一评吧!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它还同时引入了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可集直观性、启发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体,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这样也就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刚.化学教学中的情景设计.
1.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如果说疑问是学习的开始,那么兴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教师如能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充满趣味的问题往往具有吸引学生积极探究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有趣的真实故事,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大大提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兴趣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先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在烧杯中先放入开水,再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通人氧气,现象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使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向学生描述化学科学与技术的新进步,同样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金属这一知识点时,可提到神七飞天。
2.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与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运用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具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情境:情景一:小明是一位初三学生,他家离学校比较远,他天天骑自行车上学。一天,他发现他的自行车车体,钢圈上多处出现了锈迹。他陷入了思考:钢铁为什么会生锈?钢铁生锈与哪些物质有关呢?情景二:小明知道了钢铁生锈的条件,面对自行车上的铁锈,心想:铁锈覆盖在铁的表面,它会对里面的铁有保护作用吗?要除去吗?情景三:小明用砂纸除去了铁锈,面对重新露出光泽的自行车他微笑了。可是为了防止自行车再生锈我该怎么做呢?情景四:如果几年以后,小明自行车因锈蚀无法使用了,那锈蚀的自行车我们该怎么处理呢?能随意丢弃吗?当然在教学中我还穿插铁生锈条件探究及防止生锈的两个录像。这样安排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
3.运用化学史创设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安排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同时使学生学习前人的观点、研究思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增强了对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自己祖国爱国主义感情。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初中讲“碳酸钠”可这样引人: 碳酸钠俗名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需求量很大。可是。20世纪初,我国纯碱的生产技术水平教低,纯碱的生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1921年10月,在美国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侯德傍,满怀报国之志回国创业,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红三角”牌纯碱,并于当年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其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为我国民族化学工业赢得了市场和声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纯碱。这样的引人,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顿生敬意之情,同时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感情,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学习,学习态度和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4.运用学生的学习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在接受正式的化学科学概念教学前,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感知,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可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其中有些认识与科学概念一致,有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这样不一致就可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问题结构的具体要素会随着客观要素和主体要素的发展而改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例:在学习“溶解度” 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小明和小花为学习问题发生了争论.
小明说:食盐溶解能力强,食盐在20℃时,在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硝酸钾在30℃时,在50g水中最多只溶解25g,小花说:硝酸钾溶解能力强,食盐的36g是溶解在100g水里,如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50g呢!所以还是硝酸钾溶解能力强,小明说:硝酸钾是溶解在30℃时水中,如食盐溶解在30℃时水中,也会溶解的更多。
这样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大家给他们评一评吧!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它还同时引入了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可集直观性、启发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体,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这样也就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刚.化学教学中的情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