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奇怪,如果你了解拉美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美几乎把所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试过了。他们出过很多革命家,每一次的革命都有其正义性;可是这么多年以后,这片大陆还是这个样子。革命对他们来说就跟玩儿似的。
  当革命变成一种常态的时候,就没有意义了。书里的革命也写得很儿戏,上校可以随便就起义几十次;而且他当时是那么有名的人物,但过了五十年,大家都觉得这个上校没有存在过,没人真正记得他。
  大家觉得书里为什么要写失忆症?
  C:在我看来作者是有所指——拉美历史的传承。拉美的很多民族是没有文字的,只能靠口头传承。当有了文字之后,只有用文字记下来的东西人们才容易相信是真的。比如,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怀疑过《史记》是不是真的。但对拉美人来说有个困惑,就是他们有被征服的经历,被征服者没有文字,而征服者有自己的文字。征服者以自己的文字写下的关于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历史,以及拉美文化的记忆,究竟有多少是可信的?我觉得作者在写失忆症的时候,是在隐喻这样一件事情,文化必须记录下来才不会消失。
  另外,拉美几乎把所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试过了。他们出过很多革命家,每一次的革命都有其正义性;可是这么多年以后,这片大陆还是这个样子。革命对他们来说就跟玩儿似的。当革命变成一种常态的时候,就没有意义了。书里的革命也写得很儿戏,上校可以随便就起义几十次;而且他当时是那么有名的人物,但过了五十年,大家都觉得这个上校没有存在过,没人真正记得他。
  Y:以革命为名的战争可能只是政权的更迭,或是出于某些个人私利。作者在这里很无情却也很轻易地就把这件事调侃了。“他突然决定要结束这场战争。”他把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觉得特别神圣的事业都解构掉,用一种调侃的方法描述。这是他特别睿智的地方。
  H:除此以外,作者也有意地给读者营造像是患了失忆症一样的感觉。比如这个家族里的孩子只有那么两个名字来回重复,看到后来根本分不清楚说的是第几代
  的谁。马尔克斯本人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爸爸妈妈有十一个婚生子,最小的弟弟比他小二十岁,和他爸爸的名字是一样的,只是反过来。整个家庭中成员的名字就是一个让人搞不清楚状况的混乱现实。所以作者也一直反对在他出版的任何作品中列出一个谱系表——他希望呈现的正是让人看不清楚、像是患了失忆症一样的错觉。
  D:我也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因为马尔克斯写了失忆症这件事,后来出了这样一个词,叫作医学现实主义(medical realism),和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对应。在《百年孤独》之前,医学上没有发现这个症状;作品发表了十年以后,才发现的确有这种症状。
  H:马尔克斯把这么诡异的事情写得如此平淡不经意,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其实咱们还接触过很多魔幻小说,比如《哈利波特》《魔戒》。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和魔法世界有明确的区分。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现实和魔幻之间不做区分,血就能绕开桌子顺着墙角流,平常人就能白日升天,好像这就是世界的现实。
  可是,马尔克斯本人从来都不认可自己写的叫“魔幻现实”。他说,我写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不过马尔克斯也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他对同一件事的描述可能都有很多版本。所以他的说法你也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孤独
  C:在《百年孤独》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很多人主动地选择了孤独。
  D:我看到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演讲的时候也讲到拉丁美洲的孤独。在《百年孤独》里,每个人的孤独都有不同的方式,比如上校,最初还做新的小金鱼,后来连新的也不做了,做了又把老的融化重新做。我觉得这些拉美国家,一方面都像这些人一样特别好奇外面的新鲜世界,火车、香蕉园、吉普赛人的飞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法国的妓女,这是一股力量;另外一股力量是拉丁美洲本来有很多自己的文化。这两种力量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很好地结合,也没有任何国家找到一种结合的方式。所以现在这个大洲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特别虚伪的美好,内心没有任何价值,也没有任何的未来,只是在慢慢地封闭,最后就会阴魂不散,通过某种类似于乱交的方式长出尾巴,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消失。我觉得这是很悲观的。
  G: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描述他个人的经历和状态,是在拉丁美洲的大叙事之下。我感觉拉丁美洲和其他种族的不同在于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自我身份定义——什么是拉丁美洲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之所以很火,是因为它给这些没有根基的拉丁美人一个可以认同的身份。相比之下,亚洲人有很明显的种族和来源,欧洲也是有的,非洲我不太了解。但至少这本书想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经常失忆,加上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他们的大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这次,我们先放下找工作的焦虑,将眼光放长远些,看看未来将会如何。  毕竟,所谓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加速前来的“今天”。  近日,麻省理工《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  发布了一份叫做“未来工作”的报告,它想探讨的是,  技术将如何影响甚至重塑劳动市场。  不管愿意与否,技术的变革已经到来。  所以,这份报告是想帮助读者,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中,  找到一些关于工作的必然
很多天以前,和大四同学紫熙聊起了以后要去哪里工作,她说:“别提了,寒假在家,永远不知道我妈会在哪一刻会开启那个永恒的话题:‘你说你要是回南京老家找个国企的工作多好,一个女孩子,安稳最重要,知道吗?你说要去外地干嘛?谁来照顾你啊?你现在的那个什么外企,到时候要是外派,等我跟你爸七老八十了,我们就孤苦伶仃地住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也没有人管我们。’每当此刻,我就发自内心地头疼。”  我调侃着说:“南京多好
陈慕寒:启程,去拥抱世界  “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这所大学里只有一个专业,即探索世界,深入自我,如何更快乐地在世间生活。”——《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  她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孩,大学四年里靠自己打工赚的钱周游三十多个国家。她曾在撒哈拉沙漠中蜷在睡袋里看繁星,也曾坐着热气球从空中俯视埃及上千年的寺庙遗迹。她睡过 20多个陌生人的沙发,也说服了爸妈留宿过世界旅行者。她去非洲做国际义工,和当地的人们
“我是来中国学习中文的。”此时的叶笔林已经在中国待了四个月了。他之前先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到青岛学习,两个月后又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帮助下来到了云南大学。“在美国学习中文很难,讲话的机会很少。”叶笔林说:“我在美国的时候特别忙,参加了很多的社团组织,还要自己出去打工。”叶笔林很喜欢这边的学习环境,他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学习中文。“我觉得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  叶笔林来自美国
在这次调研中,最受我关注的是沿途的“中国风景”。  一下飞机,大跨度钢结构的航站楼就是由中国人建造的。其他这样的大型、标志性建筑、道路、港口,“中国制造”比比皆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的蒙内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亚吉铁路……新建的深水港口到处都是中国海运的集装箱、华为参与的3G乃至4.5G网络大幅提升了非洲宽带覆盖率……  而更令我惊喜和动容的,是在乘车过程中无
雪宾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三年多了,留学生活对于雪宾来说,有初来乍到的新鲜刺激,有琢磨学业的认真专注,也有文化体验的多元碰撞。在大学生活的前两年,雪宾每天都在跟汉语打交道,生活过得简单充实。雪宾说,其实韩国也有汉文课。小学的时候由于校长很重视汉字,所以她们每个月都要进行汉字考试,就是繁体字,初中的时候一个星期有一次汉文课。“你看我的身份证,韩文边上都会打个括号,里面就是繁体的汉字。”也许是从小就接触汉
品诺皱着眉,“恩怡,我拍毕业照你就这个表情啊,下次你拍的时候别怪我不给面子啊!”“不搞怪你怎么会记得我呢。嘿嘿。要不我们换个地方拍吧。”我套上一副笑脸面具,可心情酸涩,假装神秘,假装无所谓,假装我能演好这场离别的戏……  记得大一办理入住手续时,发现一个宿舍六个人竟没有一个和我同专业。刚进宿舍门,一个女孩扯着嗓门,“哈哈哈,笑死我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想必和王熙凤有相似之处。我敲了敲门,听见那
2015年1月14日,飞机提前降落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在用英文对我进行一番盘问之后,在我的护照上敲了章,用中文对我说:“谢谢。”  我坐上从机场开往莱顿的火车。  作为学校派出的唯一一名前往莱顿大学法学院的交换学生,我将在这个远离祖国七千多公里、  有七个小时时差的地方生活、学习七个月。  迎接我的,将是一场流亡、一场相遇,但终究不过是一场生活。  一场流亡  拦路雨偏似雪花,饮泣
“你说,你将如何回忆我呢,学生,朋友,又或是其他?”站在校门口我鼓起勇气给他发了最后一条短信,他选择了沉默。那个曾是我老师的男人从此离开了我的生活,或许再也不会重逢了吧,我想,如此也好。  三年前,高考失利,命运安排我来到了这所专科学校,遇见了他。他是我的辅导员,姓徐,大我们十几岁,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成熟男性特有的魅力,每次开口必定引来一群小女生的尖叫欢呼。据传言他与前妻一见钟情后闪婚又闪离,如今独
在东北长大的我看来,不下雪的北京是没有冬天的,即使在寒意凛凛的12月,也不过是更深的秋而已。进入考试周了,北京还是没有下雪。顾不上期待,我已经暂时放下社团和学生组织的工作,开启学霸模式。寝室熄灯后,我就乖乖睡觉,第二天一早跑到图书馆抢占一席地,这一天就都交代在图书馆了。  他是谁?  一个清晨,刚跨出寝室楼我就打了个冷颤,抬头看见阴郁的天空,想到要复习的那几本书,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天,我的唯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