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现代化进程评价研究课题组 编辑 柯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无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可以说,科技是直接影响城市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综观人类的现代史,可以清楚看出,每一次大的科学革命,必然会引起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再导致产业革命,而且这些变革所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以至目前几乎达到同步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在科技上具有比较优势,就意味着城市创新有了技术上的支持,其产业发展就存在潜在的竞争优势。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新技术直接催生了知识经济,使知识经济呈级数增长。随着高科技产业化的加快,高科技对知识经济的量增效应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呈放射网络的态势全面展开。由此可见,高科技竞争力是科技竞争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加快城市科技发展步伐,建设高科技园区,培育高科技竞争力,是促进城市创新的重要举措。
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实现北京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必须在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支撑上,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建设全国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基本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创新体系。
开发创新型技术,是促进城市产业创新,提高城市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要建立和健全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沟通科技与经济的桥梁。要推广实施技术成果资产化、股份化,使科技人员的利益与开发的成果效益挂起钩来,要建立不同所有制、不同城市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与地区之间的技术流动机制,为技术交流创造条件;二要加强企业技改力度,骨干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究与发展机构,设立科技开发基金,奖励企业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财团进行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合资、横联项目合作,进行嫁接或技术改造,促进技术创新;三要促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创新型技术不一定是高新技术。任何城市的创新都必须从“市情”出发,紧密联系本地区的实际,促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依据城市创新的需要,不断提出技术的攻关项目,组织科研机构,联合大中专院校和生产单位,进行联合攻关,集中优势,集中突破;四要建立健全新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和少环节的科技投入体系。
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大幅度提升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技术瓶颈,特别是要重点突破软件、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技术。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纳米、超导、干细胞、新能源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在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一批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实验室,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试验手段,建立专业性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设计、测试、检验等专业化服务。同时,扶持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协作,努力融入世界创新体系。
发挥大学院所和中央科技资源的研发优势,提升北京知识创新水平
充分发挥大学院所和中央科技资源的研发优势,是保持北京知识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要从战略储备的要求出发,建设知识创新体系,以大学和院所为主体,强化北京知识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地位。
要全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孵化器建设。鼓励大学科技园建立专业孵化体系,使之成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要鼓励大学院所发挥自身研发实力强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努力实现自身的再发展和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要继续发挥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新星”等专项人才计划,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继续吸引中央科技资源参与北京建设。积极推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委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央在京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主动与中央在京机构配合,争取将若干重大科技工程和产业化项目落户北京。
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启动北京若干重大料技专项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以解决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发挥重大专项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如有效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地下管网的规划、改造、信息化建设综合科技攻关;提高市域通勤效率的智能交通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应用;提高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和水平;促进废纸、废旧家电、汽车等物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以废弃工矿区、垃圾填埋和堆积区为主的土地生态修复;以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新村建设科技示范;以信息资源共享和绩效提升为核心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面向行业设计和数字化创意产品的制作、传播、版权保护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功能的战略高技术研究与突破;促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与高端突破的三条产业价值链塑造;推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提升发展与产业升级壮大;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北京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等。
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原始创新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巨大市场价值;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原始创新的重要保障。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通过技术标准抢占“话语权”。要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标准的补助力度,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三是加快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符合条件的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联办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的联合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
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集成创新是科技加速进步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要加快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城市创新发展。一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是引进消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日本战后之所以仅用30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韩国同样走的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能力的路线;二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的机制是引进消化好技术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一定要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重点打造中关村创新高地
要按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科技辐射扩散、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突出中关村科技园区在首都创新发展中的平台地位。吸引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中关村实施,集聚一批跨国公司研发和营运中心在中关村落户,促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关村建设,争取一批中关村重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推荐一批专业基地作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要不断拓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形成“中关村板块”。
(本文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无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可以说,科技是直接影响城市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综观人类的现代史,可以清楚看出,每一次大的科学革命,必然会引起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再导致产业革命,而且这些变革所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以至目前几乎达到同步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在科技上具有比较优势,就意味着城市创新有了技术上的支持,其产业发展就存在潜在的竞争优势。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新技术直接催生了知识经济,使知识经济呈级数增长。随着高科技产业化的加快,高科技对知识经济的量增效应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呈放射网络的态势全面展开。由此可见,高科技竞争力是科技竞争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加快城市科技发展步伐,建设高科技园区,培育高科技竞争力,是促进城市创新的重要举措。
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实现北京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必须在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支撑上,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建设全国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基本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创新体系。
开发创新型技术,是促进城市产业创新,提高城市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要建立和健全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沟通科技与经济的桥梁。要推广实施技术成果资产化、股份化,使科技人员的利益与开发的成果效益挂起钩来,要建立不同所有制、不同城市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与地区之间的技术流动机制,为技术交流创造条件;二要加强企业技改力度,骨干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究与发展机构,设立科技开发基金,奖励企业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财团进行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合资、横联项目合作,进行嫁接或技术改造,促进技术创新;三要促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创新型技术不一定是高新技术。任何城市的创新都必须从“市情”出发,紧密联系本地区的实际,促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依据城市创新的需要,不断提出技术的攻关项目,组织科研机构,联合大中专院校和生产单位,进行联合攻关,集中优势,集中突破;四要建立健全新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和少环节的科技投入体系。
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大幅度提升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技术瓶颈,特别是要重点突破软件、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技术。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纳米、超导、干细胞、新能源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在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一批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实验室,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试验手段,建立专业性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设计、测试、检验等专业化服务。同时,扶持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协作,努力融入世界创新体系。
发挥大学院所和中央科技资源的研发优势,提升北京知识创新水平
充分发挥大学院所和中央科技资源的研发优势,是保持北京知识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要从战略储备的要求出发,建设知识创新体系,以大学和院所为主体,强化北京知识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地位。
要全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孵化器建设。鼓励大学科技园建立专业孵化体系,使之成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要鼓励大学院所发挥自身研发实力强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努力实现自身的再发展和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要继续发挥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新星”等专项人才计划,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继续吸引中央科技资源参与北京建设。积极推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委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央在京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主动与中央在京机构配合,争取将若干重大科技工程和产业化项目落户北京。
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启动北京若干重大料技专项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以解决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发挥重大专项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如有效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地下管网的规划、改造、信息化建设综合科技攻关;提高市域通勤效率的智能交通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应用;提高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和水平;促进废纸、废旧家电、汽车等物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以废弃工矿区、垃圾填埋和堆积区为主的土地生态修复;以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新村建设科技示范;以信息资源共享和绩效提升为核心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面向行业设计和数字化创意产品的制作、传播、版权保护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功能的战略高技术研究与突破;促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与高端突破的三条产业价值链塑造;推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提升发展与产业升级壮大;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北京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等。
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原始创新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巨大市场价值;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原始创新的重要保障。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通过技术标准抢占“话语权”。要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标准的补助力度,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三是加快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符合条件的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联办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的联合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
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集成创新是科技加速进步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要加快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城市创新发展。一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是引进消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日本战后之所以仅用30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韩国同样走的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能力的路线;二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的机制是引进消化好技术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一定要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重点打造中关村创新高地
要按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科技辐射扩散、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突出中关村科技园区在首都创新发展中的平台地位。吸引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中关村实施,集聚一批跨国公司研发和营运中心在中关村落户,促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关村建设,争取一批中关村重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推荐一批专业基地作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要不断拓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形成“中关村板块”。
(本文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