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体验r——乌海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一期工程改造设计

来源 :新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p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在完成了一系列改造设计项目后,我们承接了乌海市黄河化工厂的改造设计工作,任务是将废弃的化工厂改造为乌海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甲方是乌海市城投公司,业主是乌海市职业技术学院.黄河化工厂总用地面积346702 m2,现有厂房建筑面积39800 m2.改造建设分为二期,目前改造的一期工程包括建筑类实训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生活用房,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增设的展陈体验区.
其他文献
通过模拟短路条件制备铜导线短路熔痕,对短路熔痕中共晶体进行了金相分析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铜导线一、二次短路熔痕共晶体组织特征具有一定区别,短路喷溅熔珠中共晶体含量分别为15.28%、5.10%,远远超过同短路类型线端熔痕中0.33%、0.19%的共晶体含量.通过对比短路熔痕中共晶体微观组织与含量大小,可以鉴别铜导线短路熔痕种类,其中喷溅熔痕的特征较明显.
针对宁波市某公司发生的火灾事故,调查组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等方式委托相关机构、专家进行分析研究,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等情况,得出在特定条件下热塑胶性弹性体SBS1302颗粒自燃引发火灾的可能性.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规范问题,提出了事故相关防范和整改措施.该起典型火灾为SBS自燃引发的火灾事故处理提供了思路和防范措施.
对一起散货船亡人爆炸事故进行现场勘查,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手持式X射线荧光合金成分分析仪(XRF)等手段,结合电化学、生物化学等理论知识探讨发生爆炸的机理,最终认定了事故的爆炸原因,同时提出了开展船舶类爆炸事故现场调查的建议及加强散货船的安全管理对策.
为了使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与城市综合应急救援体系的快速发展保持一致,根据城市航空应急救援的需要,提出了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点的选址布局方法.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点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其次,使用ArcGIS软件对影响选址因素中可矢量化的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得到符合要求的预选址区域;然后,构建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点选址布局数学模型,即加权距离总和最小化以及优先选取权重较高的救援候选点,并通过Lingo软件求解;最后,通过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验证模型和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和方法具有较高的
“风景区”是一个伴随着城市化出现的近代概念.既有风景区研究一般聚焦于规划与建筑的实践,缺乏对这一概念产生的技术与社会条件分析.1927—1937年间,得益于近代交通的发展和政府的规划,环太湖地区的风景区规划伴随着“第一机械时代”基础设施的建造而逐步发轫.研究将以环太湖近代风景区的开辟为例,回溯“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的概念出现及其背后的社会与技术驱动力,并以《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和1934年举行的东南交通周览会为对象,梳理近代环太湖地区风景区开辟、规划与整理的大致历程,亦以此讨论近代风景区形态演化中的
历史性城市景观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造成大量同质化空间的扩散.基于用户需求提升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质量,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足迹对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评析,可以弥补传统分析方法中数据覆盖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不足等既有缺陷.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分析:前者主要利用网络规模和密度、集聚性、中心性及核心边缘特征四个指标,对城市游憩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功能进行辨析;后者主要使用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
研究针对城市滨水空间既有建筑的水敏性问题及复杂挑战,提出既有建筑水敏性设计的四项策略:多级水敏性圈层设计、水敏性界面调控、水敏性自然植物群落设计、立体生境结构设计.基于提出的技术框架,完成重庆开州区汉丰湖宣教中心的水敏性景观建筑改造并评估其生态效益.研究表明,改造后的水敏性景观建筑能够持续发挥雨洪管理、环境美化、自然教育、生物多样性提升以及减源增汇等生态系统服务,构筑了可持续城市水岸的生命景观地标.该研究可为高密度滨水人居环境的水敏性设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可参考的应用范式.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生活的重要场所,物理环境是构建舒适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主观感知展开研究.选取哈尔滨夏季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客观指标和主观感知数据.根据主客观关系的拟合分析结果,选择温度、声压级和亮度值作为综合评价因子,并确定关联机制及舒适区间.运用因子分析获取各子因子的权重值,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估方法可用于物理环境综合质量评价,辅助进行设计决策,且对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意大利建筑师弗朗切斯科·韦内齐亚于1981—1987年间设计建造的吉贝利纳新城博物馆展示了在新建城市与本土语境关系断裂的背景下对于建筑连续性意义的探索.文章从形式、意义和运动三个方面分析新城博物馆所包含连续性的多重内容、空间诠释和表述逻辑.在此基础上说明对于本土性特殊意义和超越本土性普遍意义的共同探索是建筑在时空流变中坚守地域特质、追溯本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动,物质的运动、资本的周转、思想的交换、人员的迁移……正是这种流动性造就社会某种不稳定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形成的压缩时空中.一如长江奔流不息,本不曾被阻隔,但人类的建设“抽刀断水”,某时某处的隔断,反而加剧了流速.长江是该流域城乡连接的纽带,虽呈线性,但立体多维.它不仅是重要的航道和物质流动的通道,也是信息和文化传播的通道.近代开埠以来,外来的思想自上海经长江,传到南京、武汉和重庆,深入腹地,并渗透到长江流域的其他城市和乡村.城镇化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城市功能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