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话与《衰落与瓦解》中的精神荒原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a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赫金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对话性的,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以对话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超语言学。本文以对话理论为基础,从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两个方面来分析伊夫林·沃的小说《衰落与瓦解》中的对话,揭示对话中隐含的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精神荒原。
  【关键词】《衰落与瓦解》 对话理论 精神荒原
  【Abstract】Mikhail Bakhtin believed that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s dialogism and put forward meta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s of a text. Based on his dialogue theor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alogues between characters and within character’s monologues in Evelyn Waugh’s novel Decline and Fall and concludes that these dialogues reveal the spiritual wasteland of Britai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Key words】Decline and Fall; dialogue theory; spiritual wasteland
  一、对话理论
  巴赫金是20世纪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在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中提出了超语言学概念,即“研究活的语言中超出语言学范围”的对话关系。他在书中分析了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微型对话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类型之一,其基本形式为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主人公的独白语。巴赫金认为,“两种言谈处于并列位置,便进入一种特别的语意联系,即对话联系。”此处的对话关系指存在于不同人们完整话语之间的“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等等”。也是“苏格拉底对话”的两种基本手法之一:对照法,“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加以对比。”
  人物的内心独白是“在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中,渗入了他人对他的认识;在主人公的自我表述中,嵌入了他人议论他的话。”也就是,人物与自我意识中缺席的“他人”进行对话的形式,这仍是“两种意识、两种观点、两种评价在一个意识和语言的每一成分中的交锋和交错”。
  二、对话与《衰落与瓦解》中的精神荒原
  《衰落与瓦解》讲述的是保罗·潘尼费瑟因“行为不检”被牛津大学开除,之后在拉那巴城堡、国王的星期四和监狱中的一系列冒险式活动,并最终回到牛津大学的故事。小说中的对话体现了人物对宗教、教育、建筑、种族、上流社会、监狱制度等的不同观点。巴赫金认为,“通过对话检验思想,同时又是检验代表这思想的人”。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有助于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思想,并由此揭示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信仰危机和精神荒原。
  1.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首先表现为“文本中引号内的话语,即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沟通”。在《衰落与瓦解》中,人们对宗教及作为宗教载体的教堂和牧师的态度基本可归结为两种:正面和反面。大体上来说,黑人乔基对待宗教的态度认真、虔诚;与之相对的是英国各阶层的人物,如牛津大学狂欢的学生和教员、费根博士、火车站站长等,他们在小说中暴露了传统宗教未能适应现代社会,不能为迷茫、无助的人们提供精神安慰,宗教的衰落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先说对话中人们对教堂的态度。在拉那巴运动会上,黑人乔基对英国的大教堂充满热情和敬仰:“我宁愿放弃世界上所有的爵士乐,来换你们教堂的一块大石头。”而住在教堂附近的色卡弗伦斯太太却“绝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牛津大学的学生在波林杰俱乐部的狂欢晚宴上大肆进行破坏活动,而教员却认为“如果他们袭击小教堂,就不止每人十镑……噢,上帝啊,让他们袭击小教堂吧。”在讽刺教员为多收罚款而向上帝祈祷学生袭击宗教建筑的同时,也反映出教堂在狂欢中被去神圣化,成为一栋普通建筑,沦为被破坏的对象。教堂的命运从静态上反映了英国宗教的衰落。
  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对比更明显。黑人乔基“认为宗教真美妙”,辩解说“我的种族是一个很重精神的种族”。然而英国人却毫无虔诚之心。拉那巴城堡中,博士“拿起一本《圣经》,随便打开一页,毫无兴致地读了一章令人毛骨悚然的军事史。”晨祷态度散漫、内容陈旧,流于形式;乐队首领火车站站长认为“没有人会亵渎神灵,除非你给他更多的钱。”犯人“只有在得到好处时才有信仰”都生动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崇拜;保罗在马赛替马格特办事时,从一条恐怖的街道逃出来,“向宽阔的大街和电车奔去。他心里明白,那里是他的精神家园。”此处,现代化的城市和科技代替宗教,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展现了现代化对宗教的冲击。
  沃在小说中还描写了牧师在现代社会中无足轻重的地位。在黑石监狱,狱长企图用精神分析法改造犯人,却间接导致普伦德格斯特牧师被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宗教狂杀死,“看守肯定也听到了,他没有干涉。”然而,人们暗自庆幸受害的不是自己。杀死作为上帝使者的牧师象征着杀死上帝,舍弃信仰,直接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性的冷漠和信仰危机。
  从宗教角度来讲,牧师未能履行职责,成为上流社会的附庸。牛津大学的牧师附和学校责怪保罗“没有穿裤子”,却并未伸张正义,惩罚真正的破坏者;在拉那巴运动会上,当谈到黑人的暴行时,教区牧师认为“错就错在给了他们自由。”完全不顾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种族主义跃然纸上;普伦德格斯特后来成为一名“现代教会人……不必相信任何宗教信条,却可以拿到专职神父的全部薪水。”“现代教会人”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信仰危机与精神迷茫;伊格尔顿监狱的牧师为讨好马格特對保罗多种优待,反映了宗教沦为贵族阶级的附庸,进一步体现出宗教在现代社会的衰落和艰难处境。   此外,人物之间的对话还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教育沦为讨好富有家长的工具;上流社会道德沦丧,尤其是婚姻成为“纯生意”……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瓦解了人们的宗教信仰,推动了社会中金钱至上信条的形成,工业化进一步导致人的异化和人性的泯灭,最终引起信仰危机,使现代社会沦为一片精神荒原。
  2.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关系的另一种形式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一种“察言观色”的语言,人物“总要极力预测他人语言,”为自己辩解。
  普伦德格斯特向保罗讲述他的“怀疑”是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关于宗教态度的独白。保罗虽然在场,但是并未对说话人进行引导,所以此处的对话是一场深刻的内心独白。巴赫金认为,人物的话“带有很强烈的开导的语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由于所说的话其实是内心对话的对语,并且它应该说服说话人自己。”
  普伦德格斯特的内心独白以“我猜你想知道我怎么會到这鬼地方的?”保罗没有兴趣,但他并未理会,开始讲述他的“怀疑”。“……牙医的妻子,送我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切都很令人愉快,可是我的怀疑出现了。……这些怀疑是不可遏制、无法逾越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这儿。”《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自1771年第一版面世到20世纪初的经典版本,经历了近两个半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内容全面,具有权威性,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居里夫人、赫胥黎等都曾为之供稿。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解开了许多自然和人类社会之谜,冲击了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削弱了其精神支柱的作用。
  普伦德格斯特(以下简称“普”)为自己辩解的独白可以展开为他与“别人”之间的一组粗略的对话:
  普:突然,没有任何理由,我的怀疑开始了。
  他人:你可以自己解释你的怀疑啊!
  普:你瞧,不是那种常见的怀疑……是比这深刻得多的东西。我不明白上帝为什么没创造这个世界。
  他人:自己解释不了,你可以咨询主教啊!
  普:我问了主教,他不知道。
  别人:不明白这个问题就不能做牧师了吗?
  普:他说我作为教区的牧师并不需要明白这个问题,而仍然可以履行我的职责。
  别人:那你继续做牧师不就行了?
  普:可是怀疑没有消失。最后她(普的母亲)和我一致认为,唯一体面的方式是辞去职务。
  巴赫金认为,“对话能使主人公用自己的声音来代替他人的声音。”内心独白中暗含对他人语言的预测态度。把上面对话中的对语重叠融合为一个声音,便得出了普伦德格斯特带有辩论色彩的内心独白。这段对话是他对自己辞去牧师职务、来此教学的解释,展现了他内心的冲突和分裂,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身和宗教存在意义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迷茫和虚无以及精神危机。
  黑石监狱中被安排与保罗谈话的“高个子”对自己幻象的独白式叙述也具有深刻意味。“我每天都在等候基督第二次降临人世。”基督第二次降临是因为以色列人作恶多端,激怒了上帝,以致不得不施行审判。“高个子”认为神赐予了他幻象,选定他为“选民中的领头人”,他所杀死的是以色列的敌人,坚信“神在指定的时间会解救我”。“但我一直在读《圣经》。里面有许多屠杀。”此处“高个子”关注的内容与拉那巴城堡中费根博士晨祷的内容相似,都是《圣经》中的军事屠杀。虽然“高个子”具有明显的宗教狂热分子特征,利用“幻象”为自己杀人事实辩解,但其在独白中对基督二次降临的期待侧面说明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动乱和道德腐败,也反映出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意义,被狂热分子曲解,成为其作恶的借口。
  人物的内心独白不仅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也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心思想的复杂性、意识的多层次性”,折射出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结论
  伊夫林·沃的小说《衰落与瓦解》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与人物的内心独白叙述了黑人乔基与英国各阶层人们截然相反的宗教态度和普伦德格斯特的“怀疑”、“高个子”的幻象,不仅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宗教的失望、戏谑态度,也反映出宗教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功能,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理安慰。而传统牧师转变为“现代教会人”则进一步揭示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宗教的衰落和整个民族的信仰危机与精神荒原。
  参考文献:
  [1]宁一中.宁一中文学与文化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3]侯瑞琴.从巴赫金话语对话性角度解读《小王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5).
  [4]沃,伊夫林.衰落与瓦解[M].高继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5]沈华柱.对话的妙语 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论对话与《衰落与瓦解》中的精神荒原”(17YCX053)。
  作者简介:张晓花,女,河北邯郸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其他文献
“我的心愿”——我在黑板上写下这四个字,转过身来说:这是本周周记的题目。周记收上来,我一边批阅一边忍不住偷笑。稚嫩的孩子们纷纷写到:我的心愿,是长大了做一名治百病的
我的奶奶是一位典型(dian xing)的北方农家妇女,奶奶没读过多少书,但她很勤劳,让我最难忘的是她那长满老茧(jian)的双手。奶奶的手是温暖的。有一次我生病了,奶奶一路紧紧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历史的磬音飘逸在身后,引我回望,回首间已穿越千年,空余遐思徜徉……蓦然回首,我望见汨罗江畔的独行者。他的眼中沉淀的是山河破碎的忧虑,他的心 History 磬 sound elegant
目的探析氧气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沐舒坦)治疗麻疹并肺炎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52例麻疹并肺炎患儿,按照患儿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6例。参照组患儿行α-糜蛋白
本文主要从粗骨料的吸水率、空隙率、颗粒形状、表面特征、材质及强度等方面通过试验,研究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粗骨料的表面特征、材质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小红马,一个是小骆驼,另一个是骆驼妈妈。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骆驼,因为他知错就改,因为他学会了审美。可小书虫却对骆驼妈妈情有独钟,他认为骆驼妈妈是一位了不起的妈妈。  小书虫的理由可充足呢!    理由之一:教子有方  为了让小骆驼从委屈中走出来,骆驼妈妈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亲自与小骆驼一道去沙漠中走一趟,让小骆驼在实践中体验,从而正确认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According to children’s physical and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增强我省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推进“三生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落实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