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国人对中国的情愫,不论再复杂再浓烈,我觉得,至少是掺有一些对食物上的依恋的。而我这里所提到的“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当你的舌尖触碰到食物,在引发味觉的同时,勾出来的一些被你早早遗忘,却又深深扎根在你身体里的东西。
  舌头呢,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体察百味,感知冷暖。从母亲那儿的第一口乳汁,到长大旅途中的每一顿饭菜,舌尖,尝到的不仅仅是味道,还有深深埋藏在味道里的岁月与情感……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亲人的味道,朋友的味道,交织在舌尖,奏出甜蜜或思念,盈满整个人生。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舌尖上的中国”了。相信大多数人看完《舌尖》,最大的感受就是饿,而也为劳动人民沟壑纵横的皮肤感到心酸。《舌尖》最吸引人的一点,绝不是告诉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在哪儿吃,和谁吃,怎么吃,乃至要用怎样的心情与态度去吃。看《舌尖》看得眼泪汪汪的,断然不只我一人。不是为了尝不到的美味,而是被那句“家乡味儿”点了泪穴。
  便也无怪乎某些人吃到久违的食物时,不禁泪流满面。味觉啊,也是情的来源。
  我自然是没什么背井离乡之类沧桑的经历的。唯一一次吃出眼泪,是军训完回家的那个晚上。你可以想见,被以大盘装的统一饭食冲刷了一个星期的舌头,忽然触碰到了自己至亲之人用心准备的精美菜肴时,是怎样的悸动。所有沉睡的味蕾就在此刻被调动起来。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特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若是在这抑扬顿挫的解说下,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与泪水一同被勾引出来,倒也真真是,不负恩泽。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
  导师:汪新华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具有许多农艺性状差异的两份材料高产早籼稻中嘉早17和热带粳稻D50,通过中嘉早17和D50杂交自交产生的F2分离群体,构建F2全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并通过Mapmaker/Exp3.0
白云在天空缱绻,单是一片云,忽一会儿就能变幻出多种形态;野花在丛中摇曳,只有几星花,也使绿意多了一份绚烂。  这不是我坐在教室中的臆想,而是我在远足的路上亲见的美。  心中一直以来好像关着一匹野马,它不甘被束缚,总渴望在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去跑去跳。在将它囚于心中很久一段时间之后,它终于得以被释放。此次远足,便是我心灵的一次释放。我释放了囚于古文、公式、单词的心灵,放任它去感受自然之灵。  茶园在
偃麦草属是小麦属的近缘野生物种属,属于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其本身具备许多优良性状,如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倒伏,并且免疫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等,是小麦育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在偃麦草属中研究最广泛和深入的是中间偃麦草(2n=42,基因组JJJsJsStSt),国内外的育种工作者已经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的方法把一系列优良基因转入到小麦背景中,创造出一系列的小麦和中间偃麦草的中间材料,如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