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开展有效教研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开展有效的教研便是这一永恒的主题的基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入教研;以多样化的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关键词有效教研教学质量研究方式
我们有时会听见有的教师说:“哎哟,今天学校又要开展教研活动了,真烦!”“没事,反正去听一听就好了。”也有时我们会听到有的教师说:“这次教研活动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样的教研活动能多开展几次该多好啊!”为什么教师们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呢?最大的原因在于教研是否有效的问题。
所谓“有效教研”主要是指教师在教研组织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个体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知识,并在群体和非个人的层次上,发展、储存及积累知识,改进教学、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获得了进步或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那如何开展有效教研呢?
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研
1.以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课题的内容,即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开学之初所暴露的一系列不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等问题,开展“如何培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研究。再如根据新教材分析难这一情况,开展“如何解读新教材”的研究,再如“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学生知识构建中的探究式学习”等。
2.以课题研究开展理论学习。开展有效教研,离不开理论学习。进行理论学习时,选择的内容必须与研究课题有关,如教研组内课题是“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理论就紧紧围绕这一内容开展,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前都进行这一内容的案例交流与理论学习,同时要求教师们在学习时结合自己的教学说一说遇到的困惑,或者成功经验。这样经过一学期的理论学习,组内教师对这一知识都有了深刻认识。
3.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课堂研讨。说课、上课、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在一个学期中什么课都去研究,一会儿研究概念课,一会儿研究几何课、一会儿研究练习课,一会研究教学情境,一会研究练习设计,到头来什么课都研究不深刻。因此我想课堂教学研究应该围绕课题开展,一个学期就解决一种课型、一个重点。比如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在一个学期的教研课中主要就以创设的“数学情境是否有效”的话题为中心开展情境教学的交流与研究。这样有范围有重点,便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去思考。
4.围绕课题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那么,怎样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总结比较有效呢?我认为应该以这一个学期的研究课题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内容作为主题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且在学期之始便通知教师。以“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课题为例,学期初就将要思考的几个问题布置给组内的教师:①当前情境教学有什么缺陷?②在引入时、探究时、应用时,情境教学有什么不同?③应用情境教学要注意什么?这样教师们便有思考的方向、思考的内容,在理论学习、在听、评课时就会带着些问题进行思考,使教研活动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入教研
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是有效教研的基础,课堂教学则是有效教研主阵地,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多层备课、提升质量。教研课仅围绕课题开展是不够的,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上教研课时必须采取多层备课的方案。即自己查阅资料、解读教材独立备同年级教师合作备同教研组教师讨论备。经过这样三层备课之后再由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交流,在课后再一次探讨此设计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最后根据大家的讨论、修改并决定教学方案。这样多层备课不但让上课教师得到锻炼,也让全组教师参与到备课的过程中,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交流,智慧得到充分展示。
2.充分准备、有效思考。听课听什么?评课评什么?这是许多许多教师的困惑,如果听什么评什么不明确,听课、评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听课前,作为组织者就要做好充分准备,指导教师“这一节课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如《分数的再认识》这课,可布置“分数的再认识到底是‘再认识’什么?”“学生是否体会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是否建构了新的分数意义?”三个问题给听课教师思考。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课与评课,在听、评课前就有了思考的内容与方向,评课也就能做到重点突出。
3.充分交流、互相吸收。在评课议课中,引导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论是教研活动的理想状态,但比较难达到。一方面,大多数教师自感理论底蕴不足,不敢直接辩论;另一方面,看法即使有分歧,一般都属于中微观领域,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的意见是充分交流、求同存异、互相吸收。
有序交流的要义在于表达、倾听和回应,基本环节是如下3个:①“我说我的”:即在上课教师作了即时反思之后,所有观课者人人对这堂课发表改进建议。这里的要求一是依次,二是限时,三是只说自己的想法。由此促使每个人都能学会精确、简洁、有序地表达思想,都能独立而不受干扰地亮出自己的观点。②“我说大家的”:即每个观课者在“倾听”了他人意见后,用准确、概括的语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归纳”时要求做到一是罗列所有的看法,不遗漏,二是说明不同意见的原因。③“我再说我的”:即经过两轮倾听,并对别人的观点给以“回应”后,重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对自己原先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或强化。
这样的交流将使改进建议趋向更集中、更深刻、更全面,并渐趋完善,并且群体的智慧就在这一轮轮的表达、倾听、回应中受到激荡、得到提升。
三、以多样化的教研形式丰富教研
众所周知,如果经常重复去做同一件事,不管这事多有意义,人都会感到无聊,教研更是如此。为此,我们采取了多样化的教研方式,让教师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研的快乐。
1.新进校教师比武。让新进校的教师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是第一次展示自己,教师们都非常积极地解读教材、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在准备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2.读书交流会。选择一篇好教学文章或者是在学期开始时选择一本教育著作,让教师们在规定的时间读完之后,对其中的教育理念或教学观点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交流中使大家的思维得到充分碰撞。
3.同课异构:同一个内容由几个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备课、上课,然后进行交流、评价。这样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课堂,给教师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同时也使教师们在比较中对这一教学内容及教材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当然其他的教研方式还有好多,如观点大辩论、校际联谊教研、课堂案例交流、教育论坛、讲述教育故事等,在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教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研究中我们不免会碰到各种困难,会有许多难以理解与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名师们、专家们的引领。因此我校开展名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名师自身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校还经常邀请专家到校进行课堂教学与教育理念的讲座,使教师们的困惑一次又一次得以破解。再者我们组织教师观看教学观摩课,让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以专题汇报等方式使我们的教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们有时会听见有的教师说:“哎哟,今天学校又要开展教研活动了,真烦!”“没事,反正去听一听就好了。”也有时我们会听到有的教师说:“这次教研活动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样的教研活动能多开展几次该多好啊!”为什么教师们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呢?最大的原因在于教研是否有效的问题。
所谓“有效教研”主要是指教师在教研组织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个体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知识,并在群体和非个人的层次上,发展、储存及积累知识,改进教学、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获得了进步或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那如何开展有效教研呢?
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研
1.以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课题的内容,即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开学之初所暴露的一系列不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等问题,开展“如何培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研究。再如根据新教材分析难这一情况,开展“如何解读新教材”的研究,再如“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学生知识构建中的探究式学习”等。
2.以课题研究开展理论学习。开展有效教研,离不开理论学习。进行理论学习时,选择的内容必须与研究课题有关,如教研组内课题是“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理论就紧紧围绕这一内容开展,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前都进行这一内容的案例交流与理论学习,同时要求教师们在学习时结合自己的教学说一说遇到的困惑,或者成功经验。这样经过一学期的理论学习,组内教师对这一知识都有了深刻认识。
3.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课堂研讨。说课、上课、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在一个学期中什么课都去研究,一会儿研究概念课,一会儿研究几何课、一会儿研究练习课,一会研究教学情境,一会研究练习设计,到头来什么课都研究不深刻。因此我想课堂教学研究应该围绕课题开展,一个学期就解决一种课型、一个重点。比如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在一个学期的教研课中主要就以创设的“数学情境是否有效”的话题为中心开展情境教学的交流与研究。这样有范围有重点,便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去思考。
4.围绕课题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那么,怎样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总结比较有效呢?我认为应该以这一个学期的研究课题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内容作为主题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且在学期之始便通知教师。以“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课题为例,学期初就将要思考的几个问题布置给组内的教师:①当前情境教学有什么缺陷?②在引入时、探究时、应用时,情境教学有什么不同?③应用情境教学要注意什么?这样教师们便有思考的方向、思考的内容,在理论学习、在听、评课时就会带着些问题进行思考,使教研活动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入教研
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是有效教研的基础,课堂教学则是有效教研主阵地,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多层备课、提升质量。教研课仅围绕课题开展是不够的,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上教研课时必须采取多层备课的方案。即自己查阅资料、解读教材独立备同年级教师合作备同教研组教师讨论备。经过这样三层备课之后再由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交流,在课后再一次探讨此设计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最后根据大家的讨论、修改并决定教学方案。这样多层备课不但让上课教师得到锻炼,也让全组教师参与到备课的过程中,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交流,智慧得到充分展示。
2.充分准备、有效思考。听课听什么?评课评什么?这是许多许多教师的困惑,如果听什么评什么不明确,听课、评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听课前,作为组织者就要做好充分准备,指导教师“这一节课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如《分数的再认识》这课,可布置“分数的再认识到底是‘再认识’什么?”“学生是否体会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是否建构了新的分数意义?”三个问题给听课教师思考。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课与评课,在听、评课前就有了思考的内容与方向,评课也就能做到重点突出。
3.充分交流、互相吸收。在评课议课中,引导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论是教研活动的理想状态,但比较难达到。一方面,大多数教师自感理论底蕴不足,不敢直接辩论;另一方面,看法即使有分歧,一般都属于中微观领域,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的意见是充分交流、求同存异、互相吸收。
有序交流的要义在于表达、倾听和回应,基本环节是如下3个:①“我说我的”:即在上课教师作了即时反思之后,所有观课者人人对这堂课发表改进建议。这里的要求一是依次,二是限时,三是只说自己的想法。由此促使每个人都能学会精确、简洁、有序地表达思想,都能独立而不受干扰地亮出自己的观点。②“我说大家的”:即每个观课者在“倾听”了他人意见后,用准确、概括的语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归纳”时要求做到一是罗列所有的看法,不遗漏,二是说明不同意见的原因。③“我再说我的”:即经过两轮倾听,并对别人的观点给以“回应”后,重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对自己原先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或强化。
这样的交流将使改进建议趋向更集中、更深刻、更全面,并渐趋完善,并且群体的智慧就在这一轮轮的表达、倾听、回应中受到激荡、得到提升。
三、以多样化的教研形式丰富教研
众所周知,如果经常重复去做同一件事,不管这事多有意义,人都会感到无聊,教研更是如此。为此,我们采取了多样化的教研方式,让教师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研的快乐。
1.新进校教师比武。让新进校的教师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是第一次展示自己,教师们都非常积极地解读教材、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在准备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2.读书交流会。选择一篇好教学文章或者是在学期开始时选择一本教育著作,让教师们在规定的时间读完之后,对其中的教育理念或教学观点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交流中使大家的思维得到充分碰撞。
3.同课异构:同一个内容由几个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备课、上课,然后进行交流、评价。这样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课堂,给教师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同时也使教师们在比较中对这一教学内容及教材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当然其他的教研方式还有好多,如观点大辩论、校际联谊教研、课堂案例交流、教育论坛、讲述教育故事等,在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教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研究中我们不免会碰到各种困难,会有许多难以理解与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名师们、专家们的引领。因此我校开展名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名师自身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校还经常邀请专家到校进行课堂教学与教育理念的讲座,使教师们的困惑一次又一次得以破解。再者我们组织教师观看教学观摩课,让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以专题汇报等方式使我们的教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