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诗文的学习、鉴赏与应用的兴趣化教学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l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初中生古诗词和古文的学习、鉴赏与应用的兴趣化教学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文,很多教师都在做着不同的实践。在多读多写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重视引领学生去理解古诗文中的精气神,在诵读中发现诗韵;也应该多拓展学生眼界,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诗文,让学生不再独立的学习课本中的选文,而是在一个体系内重点学习课本中的篇章;不仅要学习古人佳作,还要加强古诗文的兴趣写作,自己去尝试着走创作之路,“觉知此事要躬行”;最后再回归课堂。
  在白话文为主要的交流、阅读和写作符号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古诗词和古文的生疏感日渐凸显。然而,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研修、传承乃至于发扬,还是对于我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文学方面的那些真、善、美之体悟而言,古诗词和古文对于中国人都是必须有所涉猎的。
  初中学习阶段是古诗词和古文学习的黃金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中学生要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隔膜和对古代文字的生疏,在学习上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困难,不理解,难背诵,甚至少部分学生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对于古诗词和古文方面的兴趣化教学,教师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却又有着许多不同的细部理解和具体措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探索中,笔者对初中生诗词古文的学习、鉴赏与应用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中寻味古韵
  古诗词皆有韵律,平平仄仄,跌宕起伏,交错组合,节奏鲜明,乐感极强,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可以像柳永说的那样“低吟浅唱”,也可以像司马迁说的那样“慷慨悲歌”。其实不仅是古诗词,连大多数古文也是有内在的韵律和节奏的,比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三三四四的句式,环环相扣,字字推移,其中抑扬顿挫显得极为浩荡;又比如“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末尾三字,总结前面四句,缓缓读来,便可得一种悠然的神态。要知道,鉴赏与学习并不是分开的,学习是为了有能力去鉴赏,而鉴赏本身便是一种对学习的强化。
  所以,古诗词和古文中的文字本身的韵律极其精致,会朗读的人能够读出一种古韵来——这是现代白话文很难做到的,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精髓所在。很多学生不会读古诗词、读不通古文,其实就是没有把握到文字之间的韵律。一旦在朗读之中发现这种韵律,学生就会把古文读得很好听,换句话说,就是读出一种美感来,读出一种古韵来。
  “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很抽象的,却能在朗读中体会到。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学生朗读,或者齐读,或者个别学生单独诵读,让每名学生都对诗中语言、诗中形象、诗中情味得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一定程度上神追古人。这样,一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来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之美,有助于学生爱上古文。
  二、拓展阅读开眼界
  古诗词和古文都是有脉络、有体系的。初中教材里选取的作品固然经典,但都不足以见“全豹”。学生要真正学好古诗词和古文,就必须对更多的至少说是和教材里选取的作品相关的许多作品有所了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体系以帮助学习,又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从更广阔、更高远的角度来学习课中知识,往往更容易理解并记忆。
  例如,讲授唐代诗人崔颢的古诗《黄鹤楼》时,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讲述本诗内容,还可以给学生看一看写黄鹤楼的其他诗作,让学生明白原来崔颢这首《黄鹤楼》果真不一样,又可以讲述李白读了此诗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这样一来,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本以外的拓展阅读只是一个了解,知其大概即可,不用要求学生精深钻研。但是,这种了解是必须广泛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当中的大部分篇章在初中阶段都应该让学生读一读,相信到最后学生对于诗词的认识会自然而然地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创作之中明彼此
  多读、多写,都能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但仍然免不了一种镜中看花、水中捞月的虚幻和隔膜。所以,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和古文创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写古诗词和古文的一些法门,而这些法门恰好是古人曾经走过的,因此学生能明显地体会到为什么自己好像总不如书上那些诗文写得好,自己差在哪里,别人又好在哪里。如此一来,在基于情感和意境的理解上,学生对古诗词和古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各种表达方式,会理解得更加通透和明了。
  在上一堂古诗词或者古文课之前,或者之后,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内容和主题先提炼出来,让学生也对此主题进行创作。例如,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老师可以找一幅岳阳楼的画作或者照片来给学生看,让学生先进行一次古文创作,创作完毕后再来对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大概更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原来他是这样写的!对比之中,自然知此知彼。陆游诗云:“觉知此事要躬行。”笔者相信兴趣写作对于学生加强理解与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回归课本细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权衡轻重。其实初中生的时间并不多,学习不可能做到十分深入和面面俱到,教师必须权衡课本上许多知识的重要性,如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必须学的,哪些只须要有所了解的等。那些古诗文中常常出现的能有一通百通之用的字词句,可以多多讲解;至于那些生僻且不常见的文字乃至于意象,大可放过不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情景重现。古诗文与其他文章的创作一样,都是有背景的,或者说有情景的。教师当然不能真正回到古人创作时的那个情境中,却能在ppt上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也可以用语言的讲解来重现古时情景,包括当时的风景、社会状况、作者的处境等,如此可以尽量减轻学生学习古诗词和古文的抽象感。明白这些,学生才可能真正学好、用好古诗文。
  在新课改下,在新时代中,古诗词和古文教学依然需要更多的实践去完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考得好试,更应该让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应用古诗文的能力,爱上我国的古典文化,且在其中找到美和快乐。
  (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
其他文献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反映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人们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是基本的前提。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那些承载了本民族文化附加意义的大量词汇,不但承担语言的使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的“龙”就是比较典型的这类词。汉语学生通过学习词汇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从而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因此,以“龙”为代表的这
期刊
#
通过研究内地西藏班(校)高中生的学习动机,采用MAAT对744名北京西藏中学的高中生进行调查(分两组:一是西藏区内的藏族高中生.另一组是内地的汉族高中生),调查表明:内地西藏班
【摘要】体育教师是教师整体的一份子,与所有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作为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小学体育不仅要为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促进德、智、体、美的全民发展。因此,小学体育必须把为提高民族的身体素质打基础作为最高目标,而小学体育教师则成为肩负使命的开拓者。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难以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产生兴趣,因此笔者进行了《寓教于乐,体育教学模式初探》的教学改
反腐倡廉是国家当下倡导的重点,但对于贪污贿赂案件的法律适用一直是难点问题.2016年4月18日《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出台,为
郭敏,1977年生。中学一级教师,装饰美工技师。现为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州市书法家 Gu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从本质上来讲,民法就是把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升到法律层面,本文对民法的概念、性质以及人身关系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民法调整人身关系的必要性和特点.
本地人管这条沟叫牦牛沟.这样的称谓不管你是否认同,都最简洁地道出了这条沟的一般特性和生产功能.但现在却将这条沟叫牟尼沟.相传释迦牟尼曾经过这里,在这里住过一夜,于是在
公元628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偶然问起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引出了魏征的一段著名议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举例说,过去的尧帝和舜帝,经常向老百姓
舒婷与美国诗人、翻译家卡洛琳·凯泽在社会角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点缩短了双方的身份距离,促进了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认同。这对于保持原作风格、保证译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