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模态话语理论是语言学家在长期的外语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理论。本文在研究多模态话语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启示:教师角色的转变,多模态互动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王丽霞,邢宇,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1.多模态话语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是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话语的模态协同作用、不同符号资源的互补关系、多模态话语的功能等。(秦永丽:201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构成:文化、语境、语义、形式和媒体。其中,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语境因素包括话语的范围、基调和方式等;意义层面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形式层面包括语言和其他各种模态的语法系统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的表现形式。
2.多模态话语设计理论。设计理论首先由新伦敦小组提出,包括已有设计、设计过程和再设计。已有设计是已有意义资源,包括各种符号系统的“语法”;设计过程是在符号过程中利用已有资源所做的工作,涉及重新表现和重新语境化,从而产出新的结构和呈现方式。再设计是通过设计过程而再生和转换的资源,具有创造性和新产性。(张德禄,张时倩:2014)
设计理论是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建议通过接触现有的多模态语篇,改造现有的语篇和设计新语篇等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3.多元读写能力理论。“多元读写能力”这个概念由11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小组”成员在1944年9月提出。他们认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逐步扩展为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共同完成语言意义的建构。(宋庆伟:2013)
新伦敦小组把与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相关的模态分为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身势模态和空间模态。语言模态包括表达式、词汇、隐喻、信息结构、连贯关系等;视觉模态包括颜色、视角、前景化等;听觉模态包括声音、音响效果等;身势模态包括行为、感受、身体控制、情感等;空間模态包括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建筑空间等。不同模态类型之间的相互协同和合作实现多模态话语。(张德禄:2012)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教师角色转变。多模态化的英语课堂教学较传统教学发生了很多转变。教师由主导性角色转变为引导性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了解各种模态形式在意义表达方面的优势及特点,使用多元符号资源构建开放的任务型情景教学,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来进行意义建构和情景模拟,对各种模态进行选择和整合,为教学提供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和便利条件。
2.构建多模态互动课堂。
(1)多模态英语课堂中的要素分析。
1)教师。在多模态的课堂中,教师的主模态是听觉模态,要注重口头言语的表达,同时还要考虑面部表情、仪态着装、音调音量、口音语气等的不同选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音量适中,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语气平和,循循善诱,发音标准是英语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还要辅以视觉模态的帮助和强化。
2)学生。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过程,积极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接收来自环境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模态信息,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并将学习的结果反馈给教师,要配合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反馈,从而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内容。多模态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的传播需要借用多种符号模态,通常以视觉和听觉模态为主。视觉模态符号包含书面语言和与教学相关的实物、图片或者视频等。听觉模态符号包含教师的口语表达、同学的发言及音频材料。
4)教学媒体。多模态课堂教学理念提倡多种模态互动,当前英语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和语音教学平台有利于多模态全方位的辅助英语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其学习效率。
(2)教学活动设计。多模态化的教学活动从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向注重培养交际能力转变。设计体验式活动,通过创设或模拟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外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设计实践式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多种模态形式展示作品,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设计语言表达式活动,通过演讲、辩论、朗诵及演唱等活动来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与交际能力;设计综合式活动,利用音频、视频等形式与网络平台上的其他学习者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丰富本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价值理念等。
参考文献:
[1]秦永丽.我国近10年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J].榆林学院学报, 2012,9.
[2]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
[3]张德禄,张时倩.论设计学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4]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王丽霞,邢宇,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1.多模态话语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是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话语的模态协同作用、不同符号资源的互补关系、多模态话语的功能等。(秦永丽:201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构成:文化、语境、语义、形式和媒体。其中,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语境因素包括话语的范围、基调和方式等;意义层面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形式层面包括语言和其他各种模态的语法系统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的表现形式。
2.多模态话语设计理论。设计理论首先由新伦敦小组提出,包括已有设计、设计过程和再设计。已有设计是已有意义资源,包括各种符号系统的“语法”;设计过程是在符号过程中利用已有资源所做的工作,涉及重新表现和重新语境化,从而产出新的结构和呈现方式。再设计是通过设计过程而再生和转换的资源,具有创造性和新产性。(张德禄,张时倩:2014)
设计理论是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建议通过接触现有的多模态语篇,改造现有的语篇和设计新语篇等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3.多元读写能力理论。“多元读写能力”这个概念由11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小组”成员在1944年9月提出。他们认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逐步扩展为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共同完成语言意义的建构。(宋庆伟:2013)
新伦敦小组把与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相关的模态分为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身势模态和空间模态。语言模态包括表达式、词汇、隐喻、信息结构、连贯关系等;视觉模态包括颜色、视角、前景化等;听觉模态包括声音、音响效果等;身势模态包括行为、感受、身体控制、情感等;空間模态包括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建筑空间等。不同模态类型之间的相互协同和合作实现多模态话语。(张德禄:2012)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教师角色转变。多模态化的英语课堂教学较传统教学发生了很多转变。教师由主导性角色转变为引导性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了解各种模态形式在意义表达方面的优势及特点,使用多元符号资源构建开放的任务型情景教学,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来进行意义建构和情景模拟,对各种模态进行选择和整合,为教学提供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和便利条件。
2.构建多模态互动课堂。
(1)多模态英语课堂中的要素分析。
1)教师。在多模态的课堂中,教师的主模态是听觉模态,要注重口头言语的表达,同时还要考虑面部表情、仪态着装、音调音量、口音语气等的不同选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音量适中,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语气平和,循循善诱,发音标准是英语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还要辅以视觉模态的帮助和强化。
2)学生。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过程,积极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接收来自环境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模态信息,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并将学习的结果反馈给教师,要配合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反馈,从而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内容。多模态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的传播需要借用多种符号模态,通常以视觉和听觉模态为主。视觉模态符号包含书面语言和与教学相关的实物、图片或者视频等。听觉模态符号包含教师的口语表达、同学的发言及音频材料。
4)教学媒体。多模态课堂教学理念提倡多种模态互动,当前英语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和语音教学平台有利于多模态全方位的辅助英语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其学习效率。
(2)教学活动设计。多模态化的教学活动从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向注重培养交际能力转变。设计体验式活动,通过创设或模拟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外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设计实践式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多种模态形式展示作品,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设计语言表达式活动,通过演讲、辩论、朗诵及演唱等活动来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与交际能力;设计综合式活动,利用音频、视频等形式与网络平台上的其他学习者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丰富本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价值理念等。
参考文献:
[1]秦永丽.我国近10年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J].榆林学院学报, 2012,9.
[2]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
[3]张德禄,张时倩.论设计学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4]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