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命题,是基于对当今时代挑战的基本认识与考察。在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关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排释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压力,努力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可以进一步体现德育在满足自我精神成长方面需求的能力,能增大德育在学生情感生活中的张力。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
  
  近年来,很多学者、一线德育工作者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发表了不少观点,笔者也曾撰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8)试图阐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直到现在对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可以同构共建,理论界都是存有争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既是一个老命题,更是一个新问题,我们提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规范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不一致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并通过实践逐渐将社会规范及价值准则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人格、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而道德教育中的规范仅仅是工具,学生的道德素质才是目标。
  二是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非全传性。道德品质不可能像科学教育那样原封不动地传承,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忽视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体验的道德教育方式,非但不能使学生将道德认识提升为道德信念和理想,反而会引起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反感和厌恶。
  三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情景依赖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固然可以采取说教、灌输或行为规范的训练方法,让他们了解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形成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只有在自觉或不自觉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体验者的过程中,才能自然地表现出他们对特定问题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态度。因此,以情为教育载体的道德教育才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熏陶性和感染性,才能做到合情合理、亲切感人。
  四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经过心理机制的内化。事实证明,概念化、抽象化、口号化的道德说教使学生反应冷淡,也使教师感到困惑,使家长感到迷茫,因而成为无效的甚至是误导的教育。要唤起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做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就要帮助学生发展道德认知能力、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德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使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正是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提出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这样的命题。当然,在学界还有很多学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我们以为很多的探讨不能只停留在理性分析层面,更应该从实践操作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近两年来,我们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这一理念指引下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力图寻求策略指导的最佳途径,下面拟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具体阐述我们的做法。
  
  一、全面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树立新的德育观
  
  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转变德育观念至关重要,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德育观念转变的基础。我们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人格独立、精神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人与人的合作精神与相融态度的培养,才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也才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方式变化的需求。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深入“童心”。
  我们要追求“共同遭遇者”的教师新形象,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关怀”,努力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牢固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给学生以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二、抓住始发环节,注重研究学生接受德育要求的心理效应
  
  1.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在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时,尽可能抓紧时机,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正面引导、正面灌输正确的德育思想
  具体操作:A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如“关注成长中的烦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为中心议题,主动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如何获得心理生活中的帮助(心理咨询),通过开办“悄悄话信箱”、“知心家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途径,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B抓道德品质的“超前教育”,激发学生“向前看的热情”,如可以开展“当代少年形象”的宣传、教育活动,主动向学生介绍当代学生的形象、择友原则及交往技巧,介绍如何与集体协调一致、如何对自己目前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合理的保持与发展等。
  2.对已形成错误认识的学生,从其可接受的教育范围,逐步对他们加强影响,再逐步地纠正他们不正确的想法
  具体操作:A在集体的温暖下融化。对因父母离异、家境变迁等过早失去家庭温暖的学生,教师通过主动关心、同学间真诚相处,帮助他们找到自尊、自信。B在榜样的感召下同化。对极少数失去生活信心的学生,让他们与相同命运中的强者联系,帮助他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C在教师的引导下润化。对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程度都较差的学生,从改变语言习惯开始,采用逐步引导、全面梳理的方法,帮助他们走上全面转优的道路。如可以开展“好习惯推广计划”活动,每周推出一个好的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改善。
  3.对已形成一定正确观念的学生,则不断提高德育要求,使他们始终觉得有新的要求在等待他们去作出新的努力
  具体操作:A组织读书活动,扩展他们的人生视域,激发他们新的发展需求。如可以通过建立“班级读书会”,引导学生开展“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的活动。B改变他们自我观察的视角,让他们对自己的道德需求作出新的审视。如可以开展“夸夸我自己”、“相信我自己”、“完善我自己”等系列活动。C提炼学生的个体经验,使他们的道德品质逐步趋向完整、完美。对于学生中好的做法,要及时表扬,给予充分肯定。D从全面素质发展的高度,帮助他们确立新的道德目标。
  
  三、选择最佳时机,实现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相统一
  
  在抓整体教育的基础上,要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的教育接受和教育转变。这需要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情感生活圈,主动给他们以关心、友好、善良、正直和可信赖的情感体验,了解、把握不同个体的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上,选择最佳的时机和结合点。
  1.师生相知
  具体操作:A让学生积极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可以开展师生之间的谈心活动,如可以通过“周记”、“晨会”、“知心小屋”等方式开展谈心活动,在谈心过程中发展师生间的平等、友善关系。B让学生了解教师的道德观念。教师主动参加由学生组织的主题活动,以“同行者”的身份表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行为,将道德表率作用“活化”。
  2.情感相投
  具体操作:A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施之以“关爱”,进行心理宽释,帮助他们确立自主意识,扩大他们与同学的交往等。B对有病残的学生施之以“抚爱”,除在生活上照顾外,还在心理上抚慰,如可以开展“相信我能行”、“鼓励他能行”、“合作大家行”系列活动。C对暂时的后进学生满腔热情,施以“善爱”,通过谈心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生活、学习方面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改变自己等。
  3.相机而教
  具体操作:A从学生觉得最困惑的地方入手,如可以开展“我的烦恼”的调查,以确立学生最困惑的问题。B从学生最敏感的事情入手,如学业成绩。C从学生“习惯”的事情入手,如不文明的随地吐痰现象。
  四、把握思想品德内化规律,着力行为强化
  内化是外部物质动作向内部精神(即心理)动作转化的过程。内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受阶段—分析阶段—选择阶段。我们认为,感受阶段应着力于情感体验,分析阶段应着力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选择阶段应着力于抓好行为强化。
  1.着力抓好情感体验
  具体操作:A开展师生间的谈心活动、交友活动,增强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B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班级,强化学生对集体和自我职责的认可。可以研究制定“竞争上岗、轮流上岗、人人有岗”的班级管理机制。C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亲近社区的情感。
  2.着力抓好自我教育
  具体操作:A培养学生的道德展示能力,可以开展如“道德存银行”、“道德你我他”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道德成果。B鼓励学生确立自我道德规范。C重视学生心理日记的特殊作用。
  3.着力抓好行为强化
  具体操作:A分层次、分阶段、分专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B抓好行为规范教育。
  在教育回归人自身的背景下,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既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既关注学生技能发展和身体健康,又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了,就能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班华.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教局)
  编辑/于 洪
其他文献
1前钢铁厂中的生物多样性和雷富希奥中心;由意大利的代Tecla事物务所设计。2前水力发电站中的替代能源展;由西班牙的A+AA事务所设计。3前米兰造纸厂中的青年旅舍和纸张生产厂;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概况大学生是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心力量,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且会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
谈及当代建筑设计面对的最大挑战.其宴是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问题。伴随着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组织方式都存发生着
受内部石油投资大规模压减影响,大型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进入市场“寒冬”。如何走向外部市场求生存谋发展,作者提出了加快企业内部市场化改革这一战略选择,并就企业如何内部市场化选人用人等运营管理的系列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措施,这些理论思考对于帮助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甚至对于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中因内部投资萎缩、纷纷向外走的其它行业内工程建设企业也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和启发。  一、目前内部市场化理论
本刊讯2016年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会上表示,今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5万座,其中新建1.7万座,改扩建0.8万座,厕所革命将深
<正>MVRDV的水晶屋项目最初起始于开发商的设计邀请。他们期望在阿姆斯特丹唯一的奢侈品牌街雷夫斯拉特(以前是一个住宅街区)打造一个兼具荷兰传统与国际建筑风格的旗舰店。M
德黑兰地区的居民主要都是低收入的移民工薪阶层。由于其人口构成的特点,这个区域的文化较为保守。在建造住宅时,他们更看重的也是数量而非质量。因此这里甚至有些公寓的卧室
我有个女儿,小时候很顽皮。她要做的事,谁也拦不住。比如她喜欢抓虫子,尤其是会飞的虫子。我们一再告诫她虫子会咬人,她就是不信。直到有一天,她真的被一只蜜蜂狠狠地蜇了一口,才哇哇地大哭起来。看着粗粗的红肿的手指,她的眼泪似断线的珍珠一颗颗往下掉。我指着她伤口上的蜜蜂尾刺告诉她说:你去捉蜂,蜂不得不蜇你。它蜇你一口,把刺留在你身上,自己就活不久了。我们大人对你说了多少遍,叫你不要去捉虫子,你就是不听。现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偏重于感性,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人群,教材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谈谈本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一块探讨。    一、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
期刊
柔情多梦的年华,最美丽的记忆,是沐浴着老师的爱成长。    一    高三开学了。校门口,校长带着班主任迎接我们。他身边站着一个瘦瘦高高的男生,似乎是实习老师,上身着崭新金丝短衫,下身衬笔挺的白绸长裤,透着潇洒俊逸。  他友善地微笑、摆手。低下头,瞧见他崭新的黑皮鞋,锃亮亮的。  教室里,体委李龙正卖弄。原来,教我们的老师被替换了。门口的实习男生叫张军,刚刚师大毕业,将任我们语文课老师兼班主任。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