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权力、技术进步与社会自由——以福柯和马克思为中心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柯从西方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型中揭示了生命权力的出场.生命权力依托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对身体和人口进行调控,它是一种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政治实践的纯粹治理技术.生命权力在治理实践中体现出生产性或创造性、弥散性或微观性以及自反性的特征,它只是力图将人们的利益诉求规范进秩序的范围之内,并不能为人们的自由解放提供现实可能性.生命权力的治理特征和资本主义的物化状况密切相关,两者体现的都是资本增殖的现实要求.面对技术理性的扩张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升级,凸显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应该成为人们规范技术进步和提升社会自由的必要路径.这也为我们审视当代西方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参照.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社会工作在临床医务工作与社区医务工作两个场域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大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医务社会工作为患者解决躯体病痛时,也为社会群体、社区提供预防、康复、人文心理支持与公共卫生安全等医疗支撑服务,促进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虽然在医疗机构扮演辅助的角色,但其角色和功能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背景之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从CSSCI数据库(1998—2019)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国内卢卡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明显的复兴趋势,同时也存在着各个阶段研究不平衡、视角单一、文本利用率不高以及引用规范欠佳等问题.在未来的卢卡奇研究中,应当进一步扩大文献编译规模,着力探究卢卡奇思想中异质性与连续性的辩证关系,以整体、全面的研究视角弥合目前较为割裂的研究现状,推动中国卢卡奇研究进一步复兴和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篇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现实社会问题、个人精神空间、个体命运、乡土中国、城市生活、人性、底层经验、历史反思等文学常规性和恒定性叙事对象,是近年来中篇小说写作的重点和核心.同时,在主题设置、人物塑造、情节铺排、语言运用、思想构建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传统现实主义面相,在对文学常规性和恒定性叙事对象以及叙述方法延伸、拓展、衍生的基础上,探索了文学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的科技革命与各国实施的人力资本战略之间绝非巧合,而是体现了一种实践和理论必然.人力资本微观供给增加能够提高科技创新发生概率,宏观供给增加能够提升科技创新市场激励,结构优化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以体制机制设计为核心,充分保障政府、居民和企业三方战略实施主体分别从宏观有效供给、微观有效供给、结构优化入手,有效推进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科技创新战略,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实现"十四五"科技创新任务目标的重要抓手.
长期以来,文学对"农民进城"叙事已然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农民固化为受尽苦难的弱者形象等几种定式.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农民进城"叙事呈现几个新的向度:一是构塑具有新型文化人格的农民,二是设置"主体间性"的城乡关系,三是劳动主体性的想象再造.新向度的出现,有其源于社会外部与文学内部的生成逻辑:新世纪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综合素质、人员构成均发生了嬗变;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加深,国家亦在宏观政策层面引导城乡关系趋于协调;作家自身寻求突破惯性思维等.凡此,构成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农民进城"叙事的现实语境与
本研究旨在探索社区安全感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定义中国情景下的社区安全感,提出社区安全感是个复合型的概念,并可以根据人们对社区生活的需求层次划分为多个维度:由收入满足感与社区治安保障感所带来的生存安全感,基于邻里信任而产生的归属安全感,以及由社区参与带来的发展安全感.研究结论表明,社区安全感对我国居民幸福感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社区治安保障感、收入满足感以及邻里信任对居民幸福感有着积极并显著的影响,而社区参与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发现为我国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以居民幸福感为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所推动的"世界历史"的视域,以深刻的历史辩证法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实现不是外在原则强加于现存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而是深刻地"内嵌"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基于对人类历史的理性反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性批判,建构性地思考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构成了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整体性论域.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展开的理论思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真理性和当代生命力.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思考,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资源
对单位福利文化的关注是获取更深层次理解制度变迁背景下单位社区的演进路径和未来社区治理创新的可能手段.作者以列斐伏尔社会空间三重意涵为分析工具,以发生在单位社区中的福利维权行动为主要线索,从社区各行动体的主体实践着手,分析三供一业移交过程中,结构性的力量对福利文化形塑的过程和各方主体对这种形塑过程的反应,以及支配性力量、社区空间使用者如何作用于单位社区中福利文化的转向.单位福利的过快离场造成原有"依赖文化"继续填补了空白形成消极的表征性空间,单位人留恋于本应走向消亡的单位福利文化,并没有按照空间表征的构想顺
端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辟邪祛灾、消除百病的信仰与习俗.民间普遍认为端午是采药、制药的最佳时节,端午节采药习俗是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端午采药、制药与用药是民众认识自然和中草药知识的长期生活积累,也是民众对身体健康、平安吉祥等的精神诉求.端午采药传说与采药习俗相互影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演绎着丰富多样的口传文本,并成为当地重要的节日文化与民俗旅游内容.药材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易物品,许多地区的端午药市体现了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的耦合发展,尤其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端午药市以节促
本文以省域面板数据为例,从资源与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与治理两个方面构建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福祉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8年至2017年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福祉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深度剖析了资源与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与治理相互作用机理,根据耦合协调结果划分居民生存环境适宜区、不适宜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资源与环境质量呈现南高北低格局,环境污染与治理表现为东高西低格局,在二者综合影响下,中国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福祉形成了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异格局;(2)中国城乡居民生存环境适宜区主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