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精气神,荡怀刻绘魂——浅谈“缶缘风水尊”的创作感悟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er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陶器皿类别丰富、层出不穷,除了耳熟能详的紫砂茗壶外,紫砂花盆、紫砂水缸、紫砂雕塑等器物也是构成绚丽多姿的紫砂艺术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承前启后,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各类紫砂器皿的长足发展。紫砂器皿的造型设计、装饰及文化提炼都需要长期的积累,“缶缘风水尊”(见图1)就是充分融入风水哲学和励志精神,以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为母本,重点进行装饰刻画描述.凝聚了创作者的艺术见解和独特个性.现谈一谈此件作品的创作感悟。
其他文献
不同的线条类型,给人带来的审美观感是不一样的。除了在器型上起重大作用外,线条也广泛应用于壶身筒上的装饰,它们可多可少、可横可竖、可长可短、可直可斜,随机变幻,变化无穷。总的来说,紫砂壶是拿在手里喝茶的。从实用性方面考虑,紫砂造型上运用的曲线多于直线,美由曲线形成。曲线是最具有张力和流畅性的线条,它既不像直线一般生硬,也不似标准圆弧的柔弱,正介于力度与弹性的中心点。由此曲线的作用延伸到紫砂壶上就更讲
“陶都”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陶瓷历史尤为悠久,早在7000余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制作陶器,而宜兴紫砂技艺作为陶中瑰宝,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明代中期至今,紫砂壶已走过了500余年的发展历史,制壶名家数不胜数,砂壶精品层出不穷,艺术魅力长盛不衰,数百年来一直备受世人推崇,是集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精粹。  紫砂壶艺创作是艺人对社会、生活、自然等各种现
紫砂壶的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紫砂土独特的泥性和优良的结构完美地融合了中国人饮茶的传统习惯,紫砂壶丰富多样的造型使之成为传统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愈发具有艺术美感,历来就深受世人的喜爱。在史料的记载中,第一把紫砂壶是“供春壶”,它是由一位名叫供春的书僮制作的,该壶取银杏树瘿为原型,做工自然,古韵缭绕,而这把从自然景物中撷取素材的紫砂壶也成为了紫砂花货的开山鼻祖。  大自然的万千景象为紫砂艺术提供了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以其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造技艺、科学的生产工艺、精美绝伦的器物外型、有口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国际名陶。紫砂壶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的本质原因,归根结底是其独有的品质。“纳瓢壶”素雅、恬淡,整器透出一种沉静的气息,沉静是一种智慧,它使人学会思考,使人进步。  关键词 纳瓢壶;紫砂;品质;智慧  宜兴紫砂壶造型丰富、式样繁多,造型按照业内共识,一般可以分为光素器、花塑器和筋纹器三
本文通过对“五谷丰登壶”创意理念、造型特征及自然风韵的研讨,论证壶艺创作题材可从自然界和生活中汲取这一原理。取寓意丰收的稻谷和竹篾编织、农家用来装纳谷物的箩筐进
摘 要 紫砂壶制作经常运用一些装饰,选择自然形象中最为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分融入壶器的造型设计中,使紫砂壶整体造型比自然更美、更有形,也使紫砂壶有一种不一般的美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 平安竹壶:紫砂:艺术价值  紫砂壶原本是一种生活用品、喝茶的器皿,自明代开始,由于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的介入,注入了文化的内涵.才使它有了更多可赏、可玩、可进行美学分析的空间。宜兴紫砂壶的装饰手法自明、清两代起
陶都宜兴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别有风情,千年手工技艺薪火相传。紫砂、青瓷、均陶、彩陶、精陶被誉为五朵金花,成为陶都宜兴手工技艺传承的典型代表。古往今来,宜兴陶瓷艺术一脉相承,无论是实用器,还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晶的手工艺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其中,无论是赋予器物文化艺术的思想内涵之美,还是文人参与艺术创作的外延之美,宜兴陶瓷都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宜兴陶瓷艺术更是宜兴劳动人民的智慧
摘 要 紫砂壶作为传统工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框架下,独特的紫砂文化在夹缝中求生存,迸发出勃勃生机。紫砂壶饱含传统文化的魅力,全手工技艺充分体现出了其作为艺术佳品的“精、气、神、韵”。 紫砂“无声壶”材质、工艺、造型、装饰、内涵的面面俱佳,是长期的手工技艺积累,也是文化修养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种无声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 无声壶;紫砂;人生境界  紫砂壶原本是喝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堪称国粹,引领着自古至今的文房风尚,与此同时,文房中的许多辅助文具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更赋予了文房之事丰富的艺术空间,例如笔洗、笔舐、镇纸、臂搁、笔床等。到了明代,圆口直壁、造型新巧、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出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呈现出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等独特美感.成为文人雅士的文房新宠,时至今日依然在制作和使用,长盛不衰。  笔筒作为中国传统